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

社会学所第四支部“每日一席话” 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1-07-27

社会学所第四支部参与央广网“每日一席话”栏目,对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专业性的解读,并以百姓能够听懂的话语表达出来,更广泛地宣传习思想、宣传正能量,实现国家队智库功能,实现社会学所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以下是各期栏目文字稿和链接:


1、9月10日: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http://news.cnr.cn/dj/20200910/t20200910_525248335.shtml

习近平: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这段话出自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教师的岗位虽然平凡,但教师承担的任务却无上光荣。
新时代的教师,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700多万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最美、最光荣、最值得尊敬的人。
今天,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都给教师工作带来挑战。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在教育领域守住初心、牢记使命、淡泊名利,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努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因为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所望,人心之所向,时代之所唤。“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2、10月31日: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http://news.cnr.cn/dj/20201031/t20201031_525315242.shtml


习近平: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这段话出自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需采取更大力度的扶贫开发措施。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能否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内在的发展意愿和脱贫需求,仅靠外部帮扶资金和扶贫项目的推动,脱贫工作事倍功半,且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堪忧。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这种内源式扶贫的战略思想,其核心是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并提升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脱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拿出敢想敢干的决心和毅力,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学习教育、示范引导,激发广大群众的脱贫志向,鼓励他们根据自身需要,提出切实的发展意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技能培训等机制,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脱贫能力。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但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这种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的脱贫摘帽,蕴含无穷的内生发展动力,必会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3、11月18日: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精准扶贫
https://mp.weixin.qq.com/s/W7J5dA0aZ_n-jD6_Sd7u_w


习近平: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把工作要做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这段话出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
在这次考察中,习总书记针对我国扶贫工作方式需要转变的状况,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通过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一些项目针对性不强,属于“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指向不准等突出问题,扶贫成效大打折扣。为此,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新时期中国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此重要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扶贫开发中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扶贫目标,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开展点对点、人对人的扶贫措施,扶贫工作逐渐呈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特点。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脱贫成效举世瞩目。
我国扶贫工作能取得如此成效,在于它能实事求是,更在于它以民为本,生动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引领全国人民不骄不躁,不惧风雨,稳步向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推出特别报道《远山的回响》,今天带您走进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看看那里的脱贫故事。您可关注央广网、央广网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观看详细内容。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4、12月3日: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http://news.cnr.cn/dj/20201203/t20201203_525350316.shtml


习近平: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这段话出自2014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的讲话。
今天(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同时,他们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克服困难挑战的斗志更加昂扬,实现人生梦想的步伐更加坚定。
我国残疾人中曾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残疾人事业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需要更好担负起社会和历史责任,以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面对生活,以自强自立的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5、12月24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http://news.cnr.cn/dj/20201224/t20201224_525372703.shtml

 

习近平: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这段话出自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普遍认同。它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基本准则。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实践中,不同国家、民族创造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合作需求上的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彼此的自主选择,在求同存异中追求共同进步,才是实现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天下一家。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气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应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同时立足时代高度,全面认识评估“他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反对文化霸权,尊重多样文明,以交流促理解,以互鉴促团结,以共存促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即将结束,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深度经济衰退仍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发展。各国人民唯有加强文化交流、团结合作,超越文明隔阂、互通有无,联合起来才能共克时艰。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6、2021年1月9日: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http://news.cnr.cn/dj/20210109/t20210109_525386985.shtml


习近平: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警察牢记宗旨使命,忠诚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这段话出自2020年8月26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所致的训词。
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长期以来,人民警察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用辛勤的汗水乃至宝贵的鲜血和生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日渐增多,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人民警察不仅要维护国家政治、军事安全,还要维护国家经济、金融、信息等安全。广大人民警察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全面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今天(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专门为人民警察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
正所谓“人民警察为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全社会都要形成尊重警察执法的氛围,支持、配合人民警察的工作,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公民责任,警民携手,使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本期特约专家:田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7、2021年1月13日: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http://news.cnr.cn/dj/20210112/t20210112_525388793.shtml


习近平: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尽管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这些创伤导致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内的配置机制发生失调,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治理精神,修复这些创伤,推动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强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指引我们追求科学治理精神,以人类智慧赋能绿色发展。一些科学有效的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生产力,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分享了中国经验,彰显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反之,一段时期里,个别世界大国并未承担起全球环境治理应有的责任,怠于履行国际义务,妨碍多边环境进程,并时而冒出一些伪科学言论,阻碍了全球环境科学研究认知进展,削弱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努力。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全球人民的共同利益背道而驰。
在环境面前,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携手合作,遵循规律,共同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才能科学有序、有节制地发挥生态资源的内在经济价值,才能使地球家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8、2021年1月21日: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http://news.cnr.cn/dj/20210120/t20210120_525395399.shtml


习近平:中国将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
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与世界前沿对标,高标准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自由贸易区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发展机遇。《外商投资法》《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实施,为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契合时代要求的保障,进一步强化了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加快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打造。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说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利益紧密相连,要全面深化抗疫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9、2021年1月27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http://news.cnr.cn/dj/20210126/t20210126_525400583.shtml


习近平: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
这段话出自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全面依法治国要把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依靠法治是规范权力行使、制约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路径。只有从根本上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才能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去管干部、管权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框架下的权力观,确保权力运行在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之内。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办事,对全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当前,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思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本期特约专家:崔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10、2021年2月3:天行健,自强不息
http://news.cnr.cn/dj/20210203/t20210203_525406087.shtml


习近平: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小气候”,增加我们的吸引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如我们先人所讲,要苟日新、日日新,要天行健、自强不息。
这段话出自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国家把创新驱动定为国策,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创新才可能实现中国的真正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不仅是科研人员,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为旧思想、旧事物所禁锢,而应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以非凡的胆识和气概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具体岗位上、在各自的行动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好的政治生态,才有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才能聚集人才这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广大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11、2021年2月4日中国冰雪运动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http://news.cnr.cn/dj/20210204/t20210204_525406858.shtml


习近平:我们的竞技体育运动走什么路?跟我们国家走强国之路是一样的,就是靠创新、靠科技。我们一方面(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先进的训练水平,来提高我们自己。
这段话出自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在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的讲话。
按照原定计划,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正式拉开帷幕,今天开始进入倒计时一周年。承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国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作为地球家园一分子向世界伙伴展现国家新形象、新梦想的契机。
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借着创新和科技之翼,中国冰雪运动也正向着更高远的目标飞翔。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自主建成的高精度赛道,到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的首都体育馆;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科技手段成为辅助运动员训练的“标配”,到延庆奥运小镇、“氢能出行”等一批科技冬奥项目落地实施,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不仅是实现“一定办好”冬奥会承诺的信心基础,也是未来“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坚实底气。
正如《奥林匹克宣言》所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志向和习俗,直接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所采用的组织方式”,当历史积蕴的东方文化、飞速发展的科技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相遇,“冬梦”诞生了。
(本期特约专家:林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2、2021年2月24日: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http://news.cnr.cn/dj/20210224/t20210224_525419954.shtml


习近平: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这段话出自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多次强调了互联网法治理念,例如,“完善依法监管措施”“要依法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网络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互联网的虚拟性,也使得各种非法言行有了泛滥的空间,小则传播不实之词,大则影响国家网络主权。因此,和现实中的公共领域一样,同样要对它依法管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是法外之地。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高度交织,社会治理也进一步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网络空间才会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网络发展也才能充满活力、行稳致远。
(本期特约专家:李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

13、2021年3月2日:把事业放在心上 把责任扛在肩上
http://news.cnr.cn/dj/20210302/t20210302_525425827.shtml


习近平: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
这段话出自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70多年来,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立足当下,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要与时俱进,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敢于讲真话,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出实招、谋良策,推动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要为民代言、为民建言,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干事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献计出力。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14、2021年3月10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news.cnr.cn/dj/20210310/t20210310_525432150.shtml


习近平: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第四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次他再度指出,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还提及党史中的两段佳话——“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两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党史中蕴含着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通过历史学习和思想领悟,提高工作水平,增进文化自觉,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本期特约专家:张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15、2021年3月18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http://news.cnr.cn/dj/20210318/t20210318_525439144.shtml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这段话出自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年多来,面对历史罕见的疫情冲击,各级党委和政府将“人民至上”这一原则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通过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全力稳定各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所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的目标。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特约专家:田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6、2021年3月27日: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http://news.cnr.cn/dj/20210326/t20210326_525445899.shtml


习近平:事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这段话出自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行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一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基础是亿万中国人民身体力行的艰苦奋斗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正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并为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奋斗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正是在这种向上向善精神的滋养下,脱贫攻坚才得以形成东西合作、南北同济的扶危济困氛围,构建起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帮扶格局,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未来,全社会只有继续保持这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相互扶持,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才能不负历史。
(本期特约专家:林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7、2021年4月9日:抓创新不问“出生”
news.cnr.cn/dj/20210408/t20210408_525457140.shtml


习近平:国家的发展规划,再往前走是要靠创新的,随大流,你老跟着人家不行。现在就看谁能够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一种担当,谁有这样一种使命感,谁有这种能力做好这些事情,国家都会全力支持。我们现在抓创新不问“出身”,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就是最重要的。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发展动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发挥一切有利于创新的积极因素,瞄准科学技术前沿和战略趋势,基础研究要有前瞻性,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要紧贴现实需求,集合我们各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创新的关键在人,要形成培育、使用、激励有创造力人才的好土壤,使中国成为汇聚创新人才、唤起创新使命、创新引领发展的暖房,让创新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上。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激发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社会氛围,让项目管理、成果评价、经费使用、人才成长围绕是否有利于创新的标准设置。通过创新,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没有终点,新形势要求我们抢抓机遇、勇于担当,激发创新活力,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
(本期特约专家:刁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8、2021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时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http://news.cnr.cn/dj/20210415/t20210415_525462041.shtml


习近平: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这段话出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今天(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是众多安全的集合。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内容,关乎党和国家的安危。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样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的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安全的核心。有了共产党的领导,走着社会主义道路,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所有安全才能得到坚实保障。
当今世界,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种种景象都深刻地启示我们:没有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美好蓝图都是空中楼阁。
人人都渴望国泰民安,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通过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安全之基,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19、2021年4月19日: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http://news.cnr.cn/dj/20210419/t20210419_525464925.shtml

习近平: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这段话出自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正深刻影响着人类发展,这不仅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历史机遇。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互联网成为亿万民众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网信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适应人民的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特别是要加快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传家宝。互联网技术使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展现出独特的历史创造性和优越性。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善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加强和完善网络群众路线,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本期特约专家:荀丽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学研究室)

20、2021年4月23日:既多读有字之书 也多读无字之书
http://news.cnr.cn/dj/20210419/t20210419_525464925.shtml


习近平: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这段话出自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以多种形式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殷切期待,也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
青年的成长必然经历一个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广大在校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是读有字之书,但与此同时,也要多读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和实习,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青年学子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面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同国家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工作者,无字之书读得越来越多,但也仍要读好有字之书,不能有所偏废。要把握住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新知识,积极掌握新技能,将所学所思与工作岗位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青年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发掘潜力,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期特约专家:田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1、2021年5月8日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http://news.cnr.cn/dj/20210509/t20210509_525481424.shtml


习近平: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早就在《大学》这篇文章中阐释了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的道理,将家国情怀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应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兄弟和睦,享天伦之乐,把实现中国梦落在实处、落在身边。
当今社会快速变化,我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我们的来路,不要忘记父母在我们幼时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我们,在我们独立在外时时刻牵挂着我们。这种爱是无私的大爱。孝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物质回馈,可以是陪伴,可以是尊敬,甚至可以只是惦念。但孝首先要有“寸草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其实,对一位母亲来说,用什么形式报答,能报答多少,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那颗“寸草心”。比起在特定节日里的问候,我们更应当把对母亲、对家人的爱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里。
(本期特约专家:邹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22、2021年5月12日: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 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http://news.cnr.cn/dj/20210512/t20210512_525483512.shtml


习近平: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这段话出自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疫情危急之时,全国数百万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驱赶弥漫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这些白衣天使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有的人甚至以身殉职。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旨在倡导和弘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广大医务人员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对这一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值此节日之际,让我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白衣天使节日快乐!
(本期特约专家:林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3、2021年5月16日 :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
http://news.cnr.cn/dj/20210516/t20210516_525487262.shtml


习近平: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这段话出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是由崇高理想信念引领的执政党,增强学习本领是党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基础。只有增强学习本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才能在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认清方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学习既要绵绵用力又要集中发力。共产党员要经常学习党章、学习党史,对照先辈先烈和先进典型,叩问初心、担当使命。要把党性锻炼作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进德修业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领悟力,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把学得的知识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实践,本领才能高强。广大党员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奋勇当先、建功立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特约专家:刁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