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与理论主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2014-12-25

  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群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承办的“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与理论主题”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姜辉教授认为,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可以划分为扩张、巩固、危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渗透着欧洲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主题:第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课题,即:东方社会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和西欧社会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是西方社会主义面临的近况、问题与挑战;第四是西方社会主义和左翼的命运和前途。这四大主题为研究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视角和国际舞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谭玉敏出席会议并致辞,介绍了该会议依托入选的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计划的相关情况,并预祝会议在促进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四个影响力”的目标上取得新的成效。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俭教授、袁银传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哈尔滨工程大学陈红教授认为,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即正统派、反思派和创新派,该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体现在各派别对于一些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上。正统派在大多数情况下再现了20世纪中期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带有强烈的斯大林主义色彩;反思派则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而创新派旨在深入分析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的全球性重大变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再现实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认为,脱离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难以科学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理论特质与所属的理论谱系。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追踪研究,对于开启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的理论论域,深化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实现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之间的有机互动,是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颜鹏飞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由于调节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和主要理论,因此调节学派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阿格利埃塔为首的调节学派从调节方式:即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雇主与雇员、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以及以调节方式产生的经济体制入手分析资本主义。这种分析方式对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重要的启迪,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调节的理论出发,提出在新时期要构建社会主义调节经济体系。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繁多,人物思想庞杂,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派别和人物思想中梳理一条清晰的线索,逻辑地呈现出其中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这是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所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提出应该以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创造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变革及其在当代的风貌,从中发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教授认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主要表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等派别在美国的兴起。这些派别虽然相互之间存在相对清晰的理论边界,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相似的特征,在近年的理论进展中更有相互开放和融合的趋势。同时,美国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重视将重大现实问题纳入到理论创造的逻辑中来,由此开辟更为开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空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乐强教授认为,首先,从方法论上看,从整体上、从方法论角度、从新的概念范式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前还未完成的任务;其次,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承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也存在离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科学化和非科学的问题,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杨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过程、内容和效果四个维度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化问题,指出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止于理论实践”、“止于大众化”、“止于文本的具体化”等限度,但是仍然可以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式和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作为会议召集人,介绍了确立本次会议主题的背景,并重点结合20世纪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就任何理论是过程的集合而非理论的集合这一观点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发展过程就是思想史和学术史。20世纪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史中的时间范畴不是绝对的时间划分,倾向以恩格斯去世,即从1896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分野,亦即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卢森堡为首的修正主义和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化为标志。肇始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追随卢森堡的传统,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追随伯恩施坦的传统,东方社会主义追随列宁的传统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前45年的三大流派。1968年“五月风暴”的爆发,国外马克思主义出现了碎片化的倾向,这又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后45年的主要特征。因此,认定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间起点离不开对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认知的把握。这一主题是在过程中体现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集合。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写好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史。

  大会发言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陈曙光教授等学者紧紧围绕“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苏联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新走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新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新走向”、“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流派”等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了交流。

  会议的发言和讨论紧紧围绕“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与理论主题”,为写好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理论范式,从而为从整体上写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