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罗红光
2015-04-03

罗红光(LUO Hongguang

 

电话:010-8519 6446

电子邮件:luohg@cass.org.cn

联系地址:

北京市建内大街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00732

学历

日本大阪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

职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人类学室 原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学专业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主席

中国社会学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

职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及兴趣

文化人类学(福利文化)、经济人类学(亚洲NGO,交换理论与实践)、影视人类学(学术专题片)

 

学术成果

 

专著、论文集(主编)

黑龍潭:ある中国農村の財と富》(日文版),京都:行路社,2000年。

《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合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王铭铭、纳日碧力戈、罗红光主编),华夏出版社。

《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学术论文

2005年,“给富有提供一个合理的出路”,《时尚家居》, 11月号。

2006年,“中国社会研究的问题意识”,Shizuoka Research Institute (SRJ), 11.

2007年,「アジアと中国•環境問題の争点」、『水•環境•アジア』、新泉社。

2007年,“参与式环保——从人类学看目前中国环保的方法问题”,《中国社会学网》7月。

2008年,「建構東亞對話的基礎」,王敏編《日中文化的交叉點》(日文版),三和書籍。

2008年,「社会福祉の文化——中国式の‘家庭経済’と‘家庭福祉’」”,中村則弘編『脱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中国文化―新たな東アジア社会の構想を求めて』(シリーズ第1巻),明石書店。

2008, "La trajectorie du developpement de I’ anthropologie en Chine: de la secularisation en Europe et en Chine." In Laurence Roulleau_Berger (ed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CNRS Editions, Paris.

2008年,时评(笔名:释然):“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新模式”,《南风窗》16期。

2008年,“人类学在中国(03-06年)”(合著),载于《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公共服务义务化”,《中国改革论坛》114日,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1&Id=259379

2010年,“构建以受益方为主体的参与式环保——从人类学看目前中国环保的方法问题”,《中国改革论坛》925日,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l/luohongguang/Article/201009/t20100925_44519.htm

2010年,“NGO在中国的表现形态与作用——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构成支撑社会的三极”,《中国改革论坛》925日,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l/luohongguang/Article/201009/t20100925_44516.htm

2010 “Dialogue of Anthropology: understanding - verstehen”, in Euro-Chinese Information Center (ed.) Eastern Social Sciences. No. 01.

2011年,“福利制度改革中的公共服务社会化设想”,《领导之友》第七期。

2011年,“人类学综述(07-10年)”(合著),载于《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应公平全面地看待NGO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红光”,载于《中国科学报》 0820日,B1 思想周刊。

2013年,“对话的人类学 ——关于理解之理解”,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2013年,“常人民族志——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载于《世界民族》,第3期。

2013年,“家庭福利文化 与中国 福利 制度 建设”,载于《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13年,“‘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一项试验性研究:‘自我’如何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社会政策评论》(总第四辑),2013年夏季号。

2014年,“结构生成:广西大瑶山花篮瑶亲属制度演变的实践理性”,《民族研究》(3)。

2015年,“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问题导向、科学表述与伦理关怀”,《民族研究》(4)。

2016年,A study on the internal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Li Peilin &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ds.) Ecological Risks and Disasters New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Europe, NY.K Routledge.

 

影视人类学专题片

我们是他者之一》(萨林斯与王铭铭),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信任: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一个村级养老院的院墙内外》(导演),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跨区域民间宗教比较研究的可能性》(D.帕金与金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

《从新马克思主义视角论阶层分析理论》(E.O. 赖特与李培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

《族群研究面临的学术与现实问题》(清水昭俊与郝时远),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

《东亚社会学家论“第三条道路”》(韩相震、郑杭生、黄平、苏国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

《博物馆,文化表达欲保护》(罗红光与青木保),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

 

主持项目(课题)

2014~2015年,主持“内蒙古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调适与文化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

2013~2015年,主持“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

2013年起,主持《中国人类学评论》“学者对谈”栏目

2009~2010年,主持“灾后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

2008~2009年,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

2007年起,组织并策划“亚洲论坛”(社会与文化)

2004~2009年,主持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全国大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

1999年起,长期组织并录制《学者对谈》,截止目前已拍摄32部影视片

1992年起,长期参与策划亚洲网络会议与亚洲NGO项目的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