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国第八届和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陆学艺1933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6年10月,他小学毕业后赴上海进纱厂当学徒。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文化教员。1953年,他转业到安徽无为,成为当地速成中学的教员。1954年10月,进入无锡公益中学高二学习,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经济学家。1956年9月,他服从学校党组织要求,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一年后,转而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每次回家省亲,他都不忘在沿途农村进行调查访问。
1962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师从容肇祖教授学习中国哲学史,主攻宋明理学。1964年参加“四清”工作,对当时的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等各级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之余,仍坚持阅读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1965年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相继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89年,获得“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200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2005年,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其后至今,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2年,荣获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
1978年肇始的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的发展迎来重大转变。对陆学艺的学术生涯来说,这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1978年夏,中共中央讨论研究农村工作,他根据长期调查的积累和多年的研究思考,撰写了12条4万余字的《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同年10月以《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为题,摘要发表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针对当时对包产到户的种种非议和指责,他前往安徽等地调研,写成《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一文,10月发表于《未定稿》增刊,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2年,他提出,对于农村改革发展来说,单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单兵突进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1983年10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学艺带领一个调研小组赴山东陵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调研、试点,他在陵县工作了整整三年。1984年,他和张晓明在《哲学研究》上共同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文,获该刊1980-1984年中青年作者优秀论文一等奖。他的研究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关注,1985年将他从哲学研究所调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直到此时,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研究“三农”问题了。同年,我国粮棉生产在连续几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从“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的“计划性减产”,不必过虑。陆学艺则敏锐地感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86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发表《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11个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同年6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 1987年以后,在农民工进城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情况下,陆学艺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分割,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就要“反弹琵琶”,走出“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困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987年,陆学艺受组织委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1998年任所长兼党委书记。在这十多年中,他致力于中国社会学人才队伍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事业。一方面,他下大力气加快社会学所的建设和发展,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殚精竭虑完善学科体系布局。到1998年卸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时,社会学所已经从初创时的40多人发展到近100人,建立了十余个研究室,为社会学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他始终把推动和加强全国社会学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和会长期间,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国社会学界的团结、整合和发展,推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快了社会学成长为一门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的步伐。
2000年,他担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在该校创建社会学学科,确定以社会建设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培养学术人才,组织科研攻关,服务社会实践。经过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在短短数年内,北京工业大学建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社会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学科部成为国内社会建设研究的一个重镇和北京市党政部门社会建设相关决策的咨询机构。
2008年,他和家人、弟子出资成立“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资助社会学学术活动,奖励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同年,他联合国内知名学者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加大对社会学建设发展的扶持力度,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批示:“专家们来信提出的问题,须深入研究。要从人才培养入手,逐步扩大社会学研究队伍,推动社会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门对社会学发展给予指示。
陆学艺的社会学学术研究,是从研究“三农”问题开始的。1989年,他发表《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一文,将当时的8亿多农民划分成8个阶层。此后,社会结构、特别是农村社会结构,成为陆学艺研究的重点。他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等大型调研课题,推动出版了100多卷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并在山东陵县、江苏太仓、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四川大邑、贵州安顺等地建立了社会学所的长期跟踪调查基地。
1991年,他作为第一主编出版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2年,他参与主编和组织撰写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很快成为权威的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被称为《社会蓝皮书》,至今已经连续发布20多年。
1998年,他卸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后,更是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先后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以后,陆学艺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全力投入社会和谐与社会建设问题研究,组织撰写了《北京社会建设60年》、《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以及2010年以来每年一册的《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等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社会建设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陆学艺是农民的儿子,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是他一生的追求。他自己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也改写了我的人生。”直至病逝前夕,他仍在以极大的热情组织全国百村大型调查,并积极建言要把东北建设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
陆学艺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伏案工作,筹划调研。
陆学艺的一生,是不断攀登的一生,无论顺境逆境,从不忘记自己认定的使命和志向,坚忍不拔地向着理想迈进。
陆学艺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事业花果璀璨,他毕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披肝沥胆,成就斐然。
《左传》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先生于立德、立功、立言,庶几全矣。
哲人其萎,哲人其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