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 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 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晋江现代化建设充分地践行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县域现代化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 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 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晋江现代化建设充分地践行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县域现代化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目 录
总报告 晋江县域现代化探索和启示
一 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 晋江模式新发展:县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四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五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第一章 晋江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
第二节 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第三节 多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第四节 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五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章 晋江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化道路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模式辨析
第二节 晋江市场化道路的演进与特征
第三节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壮大
第四节 专业商品市场与品牌经济的形成
第五节 资本市场中晋江板块的崛起
第三章 城市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城市化历程
第二节 城市化内涵的发展
第三节 外来流动人口与晋江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经验启示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现代化与社会阶层结构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晋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主要特征
第四节 晋江模式及其新发展的阶层视角解读
第五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第五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社会事业发展
第二节 社会事业改革
第三节 社会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第六章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型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互动
第三节 政府与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秩序维续
第四节 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经验启示和问题
第七章 晋江精神与晋江现代化
第一节 晋江发展的文化解读
第二节 晋江精神对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县域现代化与晋江精神的提升
附录一 永不停止晋江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化科学发展的实践
附录二 1978~2006年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目 录
总报告 晋江县域现代化探索和启示
一 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 晋江模式新发展:县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四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五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第一章 晋江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
第二节 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第三节 多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第四节 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五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章 晋江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化道路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模式辨析
第二节 晋江市场化道路的演进与特征
第三节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壮大
第四节 专业商品市场与品牌经济的形成
第五节 资本市场中晋江板块的崛起
第三章 城市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城市化历程
第二节 城市化内涵的发展
第三节 外来流动人口与晋江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经验启示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现代化与社会阶层结构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晋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主要特征
第四节 晋江模式及其新发展的阶层视角解读
第五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第五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社会事业发展
第二节 社会事业改革
第三节 社会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第六章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型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互动
第三节 政府与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秩序维续
第四节 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经验启示和问题
第七章 晋江精神与晋江现代化
第一节 晋江发展的文化解读
第二节 晋江精神对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县域现代化与晋江精神的提升
附录一 永不停止晋江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化科学发展的实践
附录二 1978~2006年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前言
2007年,福建省晋江撤县建市十五周年。春天,晋江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达成共识,合作开展对晋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作出系统的总结,形成专著,作为十五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酝酿协调,由社 会学所组成了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业务骨干为主的课题组,并立即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当然,要全面总结晋江经验,并要在半年多时间内写作 并出版专著,时间很紧、要求很高、任务很重。课题组之所以能毅然接受这个任务,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晋江市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早 在1988年,社会学所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主持课题并出版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晋江卷》,1995年,晋江建市三周年,晋江市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合作,成功举办了“晋江模式——农村现代化道路”理论研讨会,有数十位国内著名专家到晋江调查并出席会议,会后出版了文集。 2000年,晋江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合作,编写出版了《晋江的现代化之路:从贫穷到富裕》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把晋江市作为调查基地,曾 先后派出数十名研究人员到晋江调查、学习,得到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晋江市干部和群众的热情帮助,有几位专业研究人员,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 长期联系,结下了友谊,所以对晋江的市情比较熟悉。二是课题组的几位主要成员,自1998年以来,长期从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方面的调查 研究,一直很重视县(市)域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状况的研究,曾经先后比较系统地调查研究过湖北汉川、辽宁海城、福建福清、贵州镇宁、四川大邑、北京怀柔等 地的县情、市情。晋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百强县(市),对晋江的调研,也是上述这些调研的继续,加上我们本来对晋江的市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 以,课题组就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以前课题组做县(市)情调查,重点是关注县域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阶层关系的变化,而这 次晋江调查,只是将这些变化作为县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探讨,调研范围涉及晋江的整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对晋江近三十年来 由一个农业、农村社会,逐步建设成一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和概括,这是一项比较困难,但很重要的探索。在晋江市 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晋江市很多干部和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这个课题,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 路探索》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这是市、所合作的又一成果,是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成果。
做调查研究,关键在于如何摸准、弄清对象,掌握全面系统 的客观事实。社会学特别重视田野调查。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调查的难度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相对于对个体、组织乃至社区的调查,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 查,其复杂性和难度要大许多。如何做好对一个县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一门学问。课题组从长期对多个县域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总结了 一套调查方法,多次应用,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次我们又将这套方法应用到晋江的调查中,不但同样收到很好效果,而且还获得进一步完善。要有效运用这一套方 法,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要获得县市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否则将会大打折扣。显然,课题组在晋江的调查研究得到了晋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的鼎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才使调查顺利得以开展。结合晋江的调查,这里将我们的这套调查研究方法作一个介绍。当然,先期的理论准备、文献准备和研 究方案的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自从我们于2007年3月同晋江市委、市政府商定合作调研的意向后,马上就着手此项准备工作,从5月份就开始田野实证调查, 先后四次集体奔赴晋江,开各种座谈会,找各级各类干部和群众访谈,查阅文献档案资料,尽可能多地取得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数据和当地干部群众对本项 研究的看法和意见,逐步形成本书的主题、写作框架。具体实践过程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领导介绍和部门座谈。2007年5月13日,我们课题 组成员一行16人来到晋江,在随后的十天时间内,我们先请晋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介绍晋江全市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进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 问题和未来打算。接着,在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同志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课题组分别与市委办、政府办、经济局、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劳动保障 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科技局、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文化广播电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农业局、统计局、银行、慈善总会等三十多个市属 部、委、局、办以及群众团体等,进行座谈。课题组先请各单位领导和干部介绍其部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晋江市发展情况的看法,后由课题组成员提问,以获得对某 些问题的更详细的了解。这种调查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在短时间内使调查人员对一个县或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确定后续调查研究的重点。
第二, 个案访谈。按照关于十大社会阶层的分类标准,由宣传部协助提供多个社会阶层10~15人的名单,课题组分别找到各个阶层的成员,进行访谈。访谈的方式多种 多样,或请访谈对象到我们住的宾馆座谈,或者由课题组成员到他们家或单位,与他们单独对谈,以了解各个阶层成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既了解他们个人的生活历 程,也倾听他们现在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社会态度,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并了解他们的价值观。
第三,蹲点调查。选择几个典型乡镇、街道社区和 企业,课题组成员下去蹲点调查,通过同乡镇干部、社区或村委会干部或企业管理者座谈,并直接到农民和居民家中观察和访谈,体验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民情风 俗,了解当下基层组织的运行状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从这样的调查中,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当下基层社会以及老百姓的鲜活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到基层 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状况。
第四,问卷抽样调查。根据通过第一阶段的领导介绍和部门座谈获得的信息和认识,课题组对我们原来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和 社会阶层关系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增加问卷调查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次问卷调查主要还是关于晋江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社会阶层关系等问题,以 弄清随着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晋江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各阶层变化的状况,由于此次调查研究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因此在问卷中也适当地增加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内 容。问卷调查从2007年6月15日开始,一直到7月2日结束,历时17天。这次问卷调查由课题组派出10多名骨干,赴晋江进行样本抽样、调查员培训、现 场督导。60名调查员是由晋江市宣传部从晋江中学老师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募的,先接受课题组的问卷和现场调查规则、技能和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然后分赴 9个乡镇和街道入村入户调查。这些调查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为这次问卷调查的成功进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多人在调查中病倒, 但仍坚持到调查完成。对他们的辛劳,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多层次分阶段的抽样方法,在全市抽取1600名年龄在16~70岁之间的城 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样本分布在9个镇和街道的45个行政村和居委会,回收有效问卷1525份。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实施了严格的现场调查指导和监督,并 要求课题组成员都要亲自入户了解问卷调查情况,以增强现场感,这样在作问卷汇总的数据分析时,就不仅是数字,而且还有了具体的形象,描述和评价就生动活泼 了。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成了课题组认识和分析晋江现代化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
第五,文献收集和整理。课题组得到晋江市委和市政府 的大力支持,并和宣传部同志一起,到各部门、各单位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主要有这样几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晋江市(1992年前是县)党政颁布的 重要文件和调查研究报告、统计资料、有关晋江研究的文献资料、民间资料、报刊资料、电视广播资料等。其中有不少资料相当重要和珍贵,印证和补充了访谈和座 谈获得的情况,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明确。
通过这样多方面、多视角的调查,课题组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晋江的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迁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这样的调查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人多地少、基础薄弱、资源贫瘠的县经过党和政 府正确有为的领导,团结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是能够也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了晋江一步一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 这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今天的晋江市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在全国经济百强县中位列第十七,具有很强的经济实 力,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比较普遍地得到了提高,社会事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晋江已经处于全国县市的发展前列。晋江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 一个缩影,它在中国县域现代化建设上具有鲜明的示范效应,晋江的很多做法和经验有着重要的前沿性,可以为其他县市提供许多鲜活的经验。应邀参加2007年 11月9~11日在晋江举办的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研讨会上,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此有许多深邃而独到的评价。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说:“我觉 得可以说晋江模式的新发展,完全符合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完全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完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完全符合现在我们所 要求的全面现代化的要求。是一个生动的实践,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认为:“我感觉到晋江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中央的‘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问题。这点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三农”专家郭书田认为:“科学地研究由晋江 现象产生的晋江模式,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层次的重要意义:第一,晋江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第二,晋江创造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发展模 式。第三层意见,晋江为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曹锦清说:“将晋江这样一个县域现代化的 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在全国推而广之。特别是对当前正在全国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带头模范作用。”
当 然,晋江基本实现的现代化还是初步的,还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任务仍然艰巨,挑战仍然严峻;同样,全国其他绝大多数县市的现代化建 设与晋江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任务更艰巨。从国家全局来看,县域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所在,因此,它是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崛起的核心问题。推进县域现代化建设,应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点工作。课题组把晋江现代化研究作为起点,将 县域现代化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对全国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查和比较研究,以寻找县域现代化的规律和条件,从而更 好地推进县域现代化建设。
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借此机会,我们对支持帮助课题组调查研究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首先要特别感谢晋江 市委书记杨益民同志、晋江市长李建辉同志、市委副书记陈健倩同志和市委常委张永宁同志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他们对我们课题组开展这项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 支持和指导,多次拨冗会见、座谈、讨论,并为课题组全面介绍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非常感谢晋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明哲、干部科科长姚远志、理论科科长蔡 晖等同志,他们自始至终一直为课题组的调研做出周到的安排,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和帮助。十分感谢福建省行政管理学院教授黄陵东同志对本课题组的无私帮助。 感谢晋江市多位离退休老干部、老领导,他们虽然都已年过花甲,为了帮我们做好调研,竭尽全力,有请必来,有会必到,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中肯的建议,有许多 好主意好见解是他们出的。还要感谢六十多位从晋江各中学选派来的调查员,他们为课题组的调查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在暑热的六月、七月,入村入户做问卷调 查,做了许多辛苦的工作。当然,最后我们要感谢晋江广大的父老乡亲以及在晋江务工经商的外来流动人口,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的调查也难以开展。总之,千言 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以上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过我们的晋江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晋江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作用,不 辜负晋江社会各界对我们课题组的厚爱。至于本书稿提出的有关观点,只是本课题组的看法,并不代表他人或单位的意见。书中存在的错误,概由本课题组自负,也 请社会各界不吝赐教。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精诚合作的结晶,各章的具体执笔人分别是:
前言,陆学艺、王春光;
总报告,陆学艺、王春光、胡建国;
第一章,谢振忠;
第二章,刘金伟;
第三章,宋国恺;
第四章,胡建国;
第五章,杨桂宏;
第六章,颜烨;
第七章,王军。
陆学艺、王春光负责全书的策划、设计和统稿。陈光金参与策划、设计和部分章节的审稿。樊平、石秀印、王颉、黄进、赵卫华、毛哲山、高鸽、宋国安、孙亮、 单丽卿等其他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前期的调查,为本书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最后,我们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们,社长谢寿光同志是福建老乡,是晋江 的老朋友,前述三本书都是由他负责出版的,他和晋江有多年的交往,对晋江很熟悉。本书开始筹划时,他就参与了,在书稿形成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还有编辑部主任邓泳红,责任编辑丁凡、曹义恒同志,他们为本书的出版费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200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