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陆学艺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5-17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2004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现。因此,本书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作出初步总结后,重点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目录

 

                

前言…………………………………………………………………………………1

                  总 报 告
一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3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4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6
二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8
  (一)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9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13
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13
  (一)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14
  (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动…………………………………15
四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23
  (一)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24
  (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25
  (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26
  (四)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展……27
  (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28
五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30
  (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30
  (二)当前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31
  (三)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35
  (四)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36
六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38
  (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39
  (二)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39
  (三)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41
七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43
  (一)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43
  (二)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44
  (三)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45
  (四)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48

                第一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53
  一 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54
  二 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力资源强国初现………………………55
  三 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58
  四 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61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66
  一 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66
  二 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68
  三 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72
  四 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73
  五 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74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81
  一 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82
  二 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82
  三 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83
  四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83
  五 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83
  六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须正视人口增减…………………84

                第二章 家庭结构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87
  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87
  二 核心家庭为主体………………………………………………………91
  三 家庭类型多样化………………………………………………………95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101
  一 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102
  二 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104
  三 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107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108
  一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109
  二 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112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117
  一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117
  二 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政策建议………………………………………119

                第三章 就业结构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125
  一 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125
  二 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127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134
  一 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134
  二 就业岗位的全球化……………………………………………………136
  三 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137
  四 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137
  五 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139
  六 职业类别的复杂化……………………………………………………142
  七 就业流动的自由化……………………………………………………142
  八 就业区位的集中化……………………………………………………144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147
  一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147
  二 过度市场化:劳务派遣………………………………………………153
  三 社会排斥——农民工…………………………………………………158
  四 市场自由——“鱼塘困境的出现…………………………………162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164
  一 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164
  二 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167
  三 所设计的社会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167
  四 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171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结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176
  一 全国基尼系数变化: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176
  二 不同群体收入变化: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178
  三 收入分配主观评价: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的共识………………180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181
  一 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中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182
  二 要素参与:权力、资本、知识技能拥有者先富……………………185
  三 基本途径:市场化非市场化与体制内体制外…………………187
  四 外在结构:影响收入差距的主体、行业和空间因素………………195
  五 个体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202
第三节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204
  一 收入分配机制或途径: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205
  二 收入差距过大的结构风险日益转为社会整体风险…………………208
  三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深其他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210
  四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建议:重点着眼于中下层收入提高……………211

                第五章 消费结构
第一节 导论……………………………………………………………………217
  一 消费结构………………………………………………………………217
  二 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218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219
  一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220
  二 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230
第三节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234
  一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234
  二 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242
第四节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247
  一 增加公共服务投入……………………………………………………247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48
  三 调整分配结构…………………………………………………………249
  四 促进阶层结构的合理化………………………………………………251

                第六章 城乡结构
第一节 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255
  一 城乡体制的建构………………………………………………………255
  二 城乡不平等的表现……………………………………………………257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性错位………………………………………259
第二节 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261
  一 市场经济改革与城乡结构……………………………………………261
  二 发展与错位并存的城市化之路………………………………………264
第三节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267
  一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268
  二 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是城市化滞后………………………………275
第四节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277
  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277
  二 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及基本思路……………………279

                第七章 区域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289
  一 区域结构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比较……………………………………289
  二 空间平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290
第二节 新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292
  一 区域划分的阶段性演变及中国式区域理论…………………………292
  二 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296
第三节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300
  一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差距不断扩大……………………300
  二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303
  三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309
第四节 调整区域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313
  一 区域差距过大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13
  二 调整区域结构的关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16

                第八章 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分析框架……………………………………323
  一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理论模式……………………………………323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结构的总体变迁……………………………327
  三 组织结构分类与分析框架……………………………………………328
第二节 从总体性控制到职能转变:国家组织的现代转型…………………329
  一 总体性控制:改革开放前的国家组织结构…………………………329
  二 分权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结构变迁…………335
  三 国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规模问题……………………………………342
第三节 从单位化到市场化:中国经济组织的转型与发展…………………345
  一 单位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组织……………………………345
  二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时代的经济组织……………………………351
  三 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社会意义与限度………………………………354
第四节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艰难历程…………355
  一 取缔、改造与收编:国家总体性控制下的社会组织………………355
  二 再生: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组织………………………………358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特征与困境……………………………364
第五节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372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387
  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轨迹……………………………………387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397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401
  一 中产阶层加快崛起……………………………………………………402
  二 社会中下阶层规模比例缩小…………………………………………407
  三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408
  四 阶层位序的变化………………………………………………………413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走向与调整………………………………………417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走向…………………………………………417
  二 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419

后 记……………………………………………………………………………417

作者简介 

陆学艺 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农村问题专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 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 奖。    

前言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自2004年秋季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和大邑县、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市怀柔区、福建省晋江市、浙江省宁 波市、江苏省太仓市等地的城市和农村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研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召开了多次理论研讨会。最初,我们着重调查研究当前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利益 关系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这正是研究 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好时机。所以,课题组作出决定,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做出初步总结后,把重点转向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调查研究。

  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新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绩斐然,捷报频传,另 一方面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此起彼伏,消息也是频传。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找准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好这些矛 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实践和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运用经济 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的政策和手段来解决矛盾,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现象时,就有 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用社会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矛盾。

  据我们多年的调研和探索,我们认为在新阶段新形势的背景下,提出 运用社会结构理论,作为观察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视角,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社会政策,改革社会体制,调整社会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这是适 应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不少经济社会难题的需要。

  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热烈拥护。200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 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 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2006年10月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研究,并对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 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 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结构历来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结构既是对社会作静态分析的终点,也是对社会动态分析的起点。从认识上把握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就可 以从根本上认清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趋向。所谓社会变迁,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和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 方式和关系格局。社会结构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理论抽象。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

  课题组从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作了实践层面、理论层面和历史层面的调研和考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就是我们三年来调研考察的结晶。

   本书共十章,总报告是全书的总论,第一章到第十章分别是: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 阶层结构。本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查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中国已进入 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然而,社 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这成为当前中国进入发展新时期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我们党相继提出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将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中国已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调整社会结构, 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这既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建设的核心。

  第二,中国的社会 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仍处于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一般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劳动 产品少,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导,这使得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但 是,在进入发展中期阶段后,生产力落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温饱问题及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 求越来越迫切。同时,经济发展本身也对科技、教育、社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就当前中国来看,我们的经济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水平,但是,由于我们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不足,社会结构调整滞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这是 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据我们测算,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大约滞后于经济结构15年。

  从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的目标看,我 们现在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都滞后于经济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以城乡结构为例,2007年的城市化率为44.9%,比 1978年的17.9%提高2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据霍利斯·B.钱纳里等学者研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市化率应在60%以上。要 达到60%的指标,即以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需要16.2年。中国的城市化长期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亟须优先解决。

  第四,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适时地抓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

   过去革命分阶段,不同的革命阶段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和不同的历史任务,乃至革命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当前革命的形势已经要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 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改革发展也分阶段,不同的改革发展阶段,具体的目标和历史任务是不同的,改革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

  在我国改革 开放初期,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是完全正确的。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GDP翻了两番,解决了短缺经济等问题以后, 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此时就应该适时相应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等原因,没有及 时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体制实行必要的改革,致使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结构仍严重滞后于经济 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投入严重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投入有所增加,但因欠账太多,社会事业仍很薄弱,上学难、看病 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呼声仍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中西部,情况更为严重。

  第五,当前是进行社会体制改革,调整社会结构最关键的时机。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在前,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在后,但要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相辅相成的社会结构,则是经 过了长期不断调整、磨合,乃至社会变革才实现的。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是现代国家建成的标志。迄今为止,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只有30 多个,主要在欧美,亚洲只有日本和四小龙。而多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的经济指标达到了,但社会结构落后(如拉美和石油国家),就还不是现代化国家。 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发展前景良好,经济这道坎是迈过来了。但社会结构还 处在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协调。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八大矛盾,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的表现。这八大矛盾与十六大政 治报告中指出的七个问题,多数是重合的。重合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矛盾和问题,都是“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破解,就会出现 前些年有些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利益格局定型化”、“社会结构断裂”的局面,迈不过进入现代化的大坎,乃至陷入“拉美化”的泥潭。   当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最关键最紧迫的时期。我们在经济上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广大群众,特别是九亿农民有强烈要求深化改革的愿望,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补好进行社会体制改革,调整好社会结构这一课。

  第六,目前,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的突破口是推进城市化。

   1990年代中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重大问题有三个:一是内需总是扩大不了;二是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总是遏制不住;三是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案件总是降不下 来。应该说: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该升的还是没有升上去,该降的还是没有降下来。为什么?总结到一点,就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按新形势的 要求对社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由于我们在1960年代初期吃了“三年困难”的大亏,从此严格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堵在城外。改革 开放,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大变,短缺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但城门还是关着,于是就出现了上述这些复杂的社会问 题。50年来,亦工亦农、社队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小城镇、离土又离乡、农民工,等等;想让农民在农村搞工业化的办法都使用过了,结 果都不灵。

  国内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工业化的过程是农民逐步转变为二三产业工人,转为城市市民的过程,搞工业化一定要搞城市化,城市化是 工业化的载体,也是现代化的载体。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靠农业,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在农村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总结“三年困难”的历史教 训,不能把主要成因归结为“农民进城太多”、“城市化太快”,更不能由此就紧闭城门,拒绝农民进城,总怕农民进城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践证明,把农 民堵在城外的做法不对,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现在是到了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城,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时候了。并通过改革户籍、就业、社保等 体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九亿农民企盼了五十多年的强烈愿望,也符合客观历史规律。真能做到这一 条,上述三个久解不了的问题就能基本解决,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能加快。总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历史,有一条基本经验:凡是党的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 利益,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一旦实现,就威力无穷。土地改革是这样,包产到户也是这样。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改革户籍制度,打开城门,推进城市化这个大 政策真的实行了,那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可以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等 社会结构发生大的调整,是可以预期的。

  上面讲的六个问题,是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体会,也是本书阐述的主要内容。当代中 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社会转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变。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中国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辉煌灿烂,历史上从未有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 时期,我们现在遇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破解的难度很大,而且是屡解不决,层出不穷。这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这 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解决,社会这个“大坎”必须迈过去。

  课题组对当前的几个重大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久解不决 的难题,都属于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仅用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是破解不了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创 新社会政策,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才能根治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所以,课题组提出,社会结构分析是新阶段新形势条件下观察和分 析问题的新视角,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   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向社会和广大读者推荐“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做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