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走,新中国第二代社会学家陨落了一面大旗。网友和名
我记得,今年正月初六,几位兄弟姐妹约好去先生家(已从干面胡同社科院宿舍搬到紫竹院人济山庄住)拜年。我第一个先到,先生继续了他不久前在电话里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叫我调动去北工大(他退休后被聘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这次见面先生还说,你调来这儿也算是解决了北京户口,找好对象结婚吧。先生又说,北京有些单位你想去,我说了不算,现在人家都有自己的安排。我一直说,我的研究水平和基础很有限,去这些地方都比较难;再说现在的工作单位换了新领导,重视学术研究,科研环境、工作条件可能会宽松一些,可能会有个研究平台。对此,先生说:要是你们单位有安排,你也不会来北工大了。时间没过多久,陆续来了几个师弟妹,像以往那样一起聊天、吃饭。午饭后,聊了一会儿,我们撤离,当几人进入电梯间时,先生在外面对我却深情地望了又望,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深望”!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或
现在回想起这一幕,我总是潸然泪下。
先生一直挂念我的婚事,包括
我是2005年报考
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是我人生中比较艰难的时期。那时候,我刚考上社科院博士,单位一些领导却认为我没有向人事部门申请同意,擅自违反在职读博规定,于是将我的人事工资关系由党办部门转到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挂着,给点基本工资(大约1000元/月多一点),说是让我去读完一年的博士课程。人事处跟我签订在职读博合同,大体意思是“三不”:一不报销学费,二不安排工作(读完后自行找部门接收),三不享受博士其他待遇;但读完后为学校服务满8年,才能提出调离。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因为在北京刚买上新房子,亟需依靠工薪解决月供房贷,生活非常拮据,以至于晚上睡觉都急得心痛。好在2006年初,导师让我参加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课题组,研撰其中章节。这样,跟着课题组研讨,有说有笑,我的心情逐渐愉快起来,逐渐走出了心理困境。
跟随先生外出调研,有几件往事让我感受很深。
2006年暑期,中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年会,先生带着我们飞往福州,目的是让我们参与研讨和做些服务工作。这是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娃子平生第一次乘着飞机,还是先生给予的机会。这次年会,先生安排我给参会的胡福明教授做服务秘书,陪着他开会、调研和访谈。胡福明先生作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初作者,我早有所闻。先生的这次安排,对我是一次难得的向胡先生请教、学习交流的机会;虽然时间只有2天,但胡先生追求真理的个性风格、学识睿智和经历,让我肃然起敬,同样受益匪浅。
2011年,先生先后7次带着我(我参加5次)和其他兄弟姐妹、一些外请专家,下成都调研2003年初以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建设问题。这一方面,成都在当时市委书记的带领下,远远走在全国前列,那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效果非常不错,这与先生等学者的鼓与呼也密不可分。调研主题后来确定为“成都市社会建设研究”,着重从当前全国刚刚拉开时代序幕的社会建设角度,来总结和规划成都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先生执意要我研撰总报告,让我作为成都课题的主要成员。先生有自己的打算:让我调往成都市社科院(与本课题组是合作单位)工作;而且,先生说,已与市社科院领导沟通好,来这边带着一些人研讨成都发展。先生一直认为,成都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建设研究的“富矿”,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推广。先生当时给成都方面介绍我说:小颜是湖南人,适合这边的生活环境,写东西比较快。当然,这件事后来因为成都方面的人事变动和形势变化,最终未能成行。那时候,说调往成都,我心里也是复杂的,毕竟舍不得离开北京这块学术研究的黄金地,虽然工作单位在京东燕郊这块边缘地带。不过,此事可见先生的诚恳。
在成都调研期间,我们一直住在市社科院的专家楼和招待所。有一次,我陪先生从南昌开完中国社会学年会,直接飞往成都,两人住在市社科院专家楼套房里。我睡得比较沉,先生起得很早。次日凌晨,先生早已起来自己手洗衣服,不慎摔倒,将洗浴间的厚玻璃门都给摔碎了,他的手臂被玻璃划破出血。而我还在沉睡中,居然浑身不知。这事情是后来同往成都的师妹告诉我的(先生电话师妹了给他买点创伤膏贴)。我对自己不会照顾人、不会照顾老人,感到非常懊恼,
在课题组里,先生待我们兄弟姐妹如亲生儿女,各方面严加训导,倍加呵护,尤其站在公平发展角度,为中国社会学事业发现、培养和锻炼人才。
跟随先生这8年里,我先后受他安排研撰如下内容:(1)2007年,主要执笔完成福特基金“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的总报告《协调阶层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2)2007年,参与“中国县域现代化研究:晋江模式”课题的调研,承担第六章《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的研撰,《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获得福建省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级);(3)2007-2010年,参与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研究”,研撰第一章《转型期干群关系的阶层化透视》、第六章《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阶层化转型》(后发表在《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7-8期合编本);(4)2006-2010年,参与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研撰第一章《人口结构》、第四章《收入分配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获得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图书奖、2012年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是其中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总报告的主要执笔人、第一章《民生事业》的实际执笔人,该书2013年4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初印,随即被纳入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的70种读物之一,原定
此外,我的博士论文(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报告)是在先生主持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期间和基础上写成的。论
先生不仅仅对自己的弟子倍加关怀,而且对其他广大青年学子和基层干部也总是和蔼可亲、推心置腹谈做人做事,谈社会公平、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先生在中国社会学发展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一是培育和提携几批社会学人才:第一批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人才,目前很多人都在社科院担任研究所负责人,已经成为社科院乃至中国社会学的中坚骨干;第二批是培育自己的第一代硕博士研究生,目前也正在成为社会学骨干;第三批是培育自己的第二代社会学博士生和北工大第一批社会
每次聚会,先生都难免给我们兄弟姐妹说起他的社会经历、学问经验和学术思想,总是鼓励后学们选准研究方向和研究选题,他将学术方向比喻为“选好对象”。先生最初不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为啥还会饿死人,于是决定研究农业问题,决心成为农村经济学家,解决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改革初期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专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直到1990年代初期,重点又转向社会学、社会分层研究,带着课题组完成当时富有政治争议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年1月),划分的十大社会阶层逐渐得到社会的共识;紧接着研究出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研究》;于2006-2010年花费4年时间,带着课题组研撰出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巨著,先生认为当前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结构不合理;并于2011-2013年期间,先生力主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时代”,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第三次历史转折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强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经阶段和当前必要任务。
天有不测。先生走得真不是时候,社会建设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刚刚成印,一个“2011协同创新项目”刚刚启动,亟需先生摇旗呐喊,带着社会学广大学人大干宏业。先生的陨落,是中国社会学的损失,更是民族的损失。昔日先生的呵护和训导历历在目,激励着我们继承先生的遗志,实现先生的宏愿!
颜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