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老“处世三原则”---缅怀恩师陆学艺先生
毛哲山
2013-05-18

        

513中午11点,在北京的师弟电话告知导师逝世的消息,第一感觉这不是真的,二次确认后,顿觉悲痛万分,大脑如同被掏空一般的茫然、无助!遥想从2006年开始跟随导师的7年岁月,恩师和蔼、慈祥面容历历在目,不禁潸然!当天下午4点半,在海军总医院再次见到陆老师时,音容虽在,却阴阳相隔。在场各位无不落泪,多失声痛苦!

在外界看来,陆老师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学者,但作为他的学生,他却是多重身份的结合:严格的导师、慈爱的长辈、知心的朋友。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陆老师这一生留给我们后辈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除了其等身的著作、敬业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社会病”(陆老师言),还有陆老师不时提起并时刻践行的“处世三原则”:

第一原则:做个好人。陆老师经常对我们学生讲:做人很重要,比做事重要,如果人都做不好,就更做不好学问。作为他的学生,曾多次陪导师外出调研和开会,每到一地,都有很多人过来看望陆老师,有他以前的同事、朋友,也有他的弟子,而他也会经常亲自去看望当地的一些老朋友,他们对陆老师最常用的评价就是“你导师是个好人”。其实导师的这种“好”我深有感触,2008年在福建调研时,年近76的导师竟然叮嘱我要多穿衣服,免得感冒。同年陪陆老师参加完中国女市长论坛后,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飞机上,陆老师竟关心我带的钱够不够,下车打的后坚持先让司机把我送到研究生院,然后自己单独回去,此事至今想起都感觉非常温暖。我感觉导师的“好”不仅体现在对弟子工作学习的关心,对青年学者的提携,同时更体现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的关心和关注,这应该是一种“大好”。记得有次陆老师说,做人怎么样,自己说了不算,得看别人怎么说,如果在社科院,别人提起我都说:老陆是个好人,我就感觉不错了。

第二原则:要有“绝活”。陆老师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弟子,光做个好人还不行,社会上好人很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还必须有自己的“绝活”。陆老师所说的“绝活”,就是在学术的某一领域能够吃透,研究透,要站在这个领域的制高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本领域或社会的认同。要练成这种“绝活”,不能吃苦不行,耐不住寂寞不行,2010年在京津城际上陆老师对我讲,他当年研究流动人口问题,除了进入工地社区外,还经常另辟蹊径在火车上调查,在农民工常坐的绿皮车上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从北京到保定,从保定到北京,这种调研方法和形式是别人很少想到的。而其对农民工、粮食产量、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也是他老人家长期实地调研的结果。正是靠这种务实严谨的精神,陆老师一直在引领“农村发展理论”、“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社会建设” 等学科的发展,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同。

第三原则:要有组织能力。陆老师经常讲:要想当好领导,组织能力非常关键,不然你这个领导就成了“光杆司令”了。课题组团队作业是陆老师进行科学研究采取的主要方式,从我跟随陆老师开始,参加过“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国社会阶层关系”、“晋江新模式”、“中国百村调查”等多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有十几人,每项社会调查都进行的非常顺利。陆老师把握方向,中年专家挑大梁,青年学者辅助和学习。导师通过这种组织模式,有效的将课题组成员整合在一起,并让一大批青年学者走上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轨道。当然,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也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陆老师朴实的教诲,足以让我等后辈受用终身!

517,导师逝世已有5天,我依然不愿意相信导师去世的事实,好几次梦回课题组,和导师一块进行社会调查,醒后方知一梦,无限感伤。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一个时刻不忘为底层民众和社会建设呼吁的学者!他的突然辞世,留给中国社会学界太多的悲伤。作为弟子,悲痛之余,只能祝愿:老师,一路走好……

                                                         毛哲山   20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