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壮年时期,他情系三农,为农村问题研究倾尽心血,助推“包产到户”、关注粮食安全、开启“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先河,成就卓然
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农村的某个问题,不是一县�地存在而是全国性的、比较普遍地发生,不是一年二年,而是连续多年屡治不愈,那就不是因为一般讲的干部问题、认识问题、执行问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而是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单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是解决不了的,而要靠改革、靠调整原来的体制安排、靠制定新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详细]
农村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还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户口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突破的。一开始,就搞得轰轰烈烈、成效卓著,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风风雨雨,我都亲身经历了,深有感触。
近几年,我到各地农村去调研,听老农民、老村干部忆古论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老农民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有两个时段是最好的。一是1949年到1955年,二是1978年到1984年,近几年也很好。查阅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老农民们说的是真实的,他们讲到的两个6年,确实是好的。
1949—1954年,粮食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3679亿斤,增加1415亿斤,平均每年增加283亿斤,每年递增10.2%;棉花从890万担增加到3038万担,平均每年增加430万担,每年递增28%;农业总产值从326亿元增加到57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0亿元,按可比价计,每年递增9.9%(因为没有1948年的数据,只能用1949年的做基数)。 [详细]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更显得这种贡献的可贵。大家知道,在5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形成了这种一国两策的格局。所以,虽然农民进城了,在城里的二、三产业的单位里工作了,但农民工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详细]
及至暮年,他放眼社会,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建设问题,为户籍改革鼓与呼、探索强国富民之道,深孚众望
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并实现历史性的大变局,是在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加快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果断地实施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反过来又推进体制改革和转轨的深化和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而这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原因。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路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详细]
“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 “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中产没有多么了不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主编陆学艺,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质疑具体数据没有太大意义,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崛起,在改变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该大的阶层还没完全大起来,即中产阶层;该小的还没小下去,即农民”。 [详细]
现在有社会学家认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出现断裂,更重要的是社会阶层断裂了,特别是在1998年以后,整个社会固化了。不可否认,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手上有个几千块钱就可以办个小企业,那时候小学还未毕业的都可以下海成为大款,现在不行了。表面看起来中国社会已经定型了,联盟、垄断、基层的人起不来、老板为富不仁……但仅仅根据这些还远不能判断中国社会就此定型。 [详细]
观点:·现在的社会结构总体来说还是洋葱型,但是中产阶级在变大,洋葱的底部变小了中间变大了。1999年中产阶级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1%。
·现在社会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个社会逐渐趋于高级化,……下层的人都有向上走的可能性,所以国家充满了活力,让人觉得有盼头。
·原来的社会是封闭的、孤立的,后来开放了、流动了、分化了,逐渐向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
·我认为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 [详细]
这套书收录的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们的自选文集,共41本,每本字数在35万字至45万字之间,整套文库的字数近2000万字。作者包括政治学家李铁映、刘吉、滕藤,哲学家汝信、叶秀山、陈筠泉,经济学家杨圣明、张卓元、于祖尧,历史学家杨天石、陈高华、耿云志、林甘泉,文学家吴元迈、张炯,法学家刘海年,民族学家史金波、道布,考古学家任式楠、张显清,社会学家陆学艺,人口学家田雪原,新闻学家喻权域,马列理论学家靳辉明,国际问题专家苏振兴、张文武、谷源祥、裘元伦,农业问题专家刘文璞,边疆问题专家马大正,等等。书中凝聚了专家们毕生奋斗的心血,反映了其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中不少论文曾经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过。这次精选结集出版,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本文集选录了47篇文章,是作者20多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他在参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调查研究、观察分析、探索思考的结果,反映了他对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的认识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特别是农村社会这场伟大的变革的历史转变过程。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