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学艺建议:设专门组织解决“三农”问题
本报编辑
经济参考报
2013-05-16

刚刚于安徽结束的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研讨会暨中国社科院百村调查第工作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指出,“三农”问题的病根在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这个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解决不好,城乡一体化就实现不了一。这么多年“三农”问题久治不愈就在于缺乏一个专门组织落实。因此,在新时期,建立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机构很有必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农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7达到414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4倍,年均增长71%。陆学艺认为,这样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但相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对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特别是9亿农民在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来看,”三农”问题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他认为,”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个结构问题、体制问题。以2007年为例,在当年的GDP中,一产占113%,二产占486%,三产占401%;但在当年的就业结构中,一产的劳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08%,二产占268%,三产占394%;而在当年的城乡结构和分配结构中,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1%。从这几个结构中,可以看到:第一,一产业408%的劳动力,只创造了113%的增加值,有295个百分点的结构差,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第二,在分配结构中,551%的农村常住人口,主要靠分享113%的财富生活。

“农民怎么能不苦,农村怎么能不穷?”陆学艺分析,出现这种局面,不是因为农民不好好干,也不是农民不能干好,而是因为在城乡体制下,使他们的生产资料太少,他们想干也不能干。因此现在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既不平衡也不合理,不改变这个结构,不减少农民,农民就富不起来,”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不了。

陆学艺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他认为,当前要做到统筹城乡,首先,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改变观念,真正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宏观调控,改变过去重(城市)一头,轻(农村)一头,乃至挖一头(农村),补一头(城市)的做法。其次,必须对现行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如户口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体制、教育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每一项都涉及全局,单靠农业、农村方面的力量是改不动的,而必须由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来进行。”

最后,要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在组织上落实。“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先后发了11个中央一号文件。但为什么‘三农’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屡解不决、久治不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还没有在组织上落实。所以,在新时期,建一个为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工作机构,从组织上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