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八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本书分为总报告、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专题调查、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四大部分。
在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部分,本书指出民众的获得感会提升美好生活需要;感知到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自己或家庭收入、自己或家人就业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压力因素。书中提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相互促进。要切实提升民众的美好生活体验,不仅需从物质层面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就业,还应从社会心理层面优化民众对获得的认知评价。减轻生活压力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努力方向。通过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增进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传递幸福感。
专题调查部分,涉及了民众心理健康、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澳门公众社会心态三个方面。本书所调查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体现在个体具有较高的个人成长和积极关系得分,消极方面体现在压力感较高。澳门公众普遍看好澳门和内地的发展前景,有较高的安全感、幸福感、信任感和满意度,弱势感和被剥夺感有所缓和。多数民众对个人信息表示担忧,关注网络隐私并注重隐私保护,多数民众倾向于认同分享个人信息,数字风险行为增加,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满意度偏低。
在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部分,本书指出涉医的框架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可有效提升患方对医方的信任水平,视频和文本新闻报道宜采用陈述型标题,单篇报道较之连续报道更能提高医患信任水平,文本新闻中宜采用倒叙报道。本书所调查对象的社会公平感整体不强,机会公平感最弱,主观社会阶层认同处于中上阶层的调查对象社会公平感最强,底层认同的调查对象社会公平感最弱。创业心态报告指出外地人比本地人在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有更高的创业倾向,在珠三角城市群能感受到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书中提出让民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是提升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
1追求美好生活,心理健康是前提,减轻压力是重点
蓝皮书指出,促进民众心理健康、提升百姓幸福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与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央文件中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表述有两个脉络,一个是“社会心态”的脉络,另一个是“心理健康”的脉络。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心态培育,从“十五”计划开始,政府五年规划中连续出现“心理健康”的内容,到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同时出现了“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了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心态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营造健康社会,微观层次则是在个体、人际、群体和群际层面培育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群体与群际和谐,中观层次是健康社区、行业和领域的培育与塑造,是社会心态的培育。因此从微观层面出发,注重民众心理健康是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手段,优化民众心理健康状况,才能迈向健康、幸福的社会。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是愉快的、轻松的,压力大的生活很难称得上美好生活,因此,减轻人们生活压力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民众实际感受到的各方面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均低于民众认为美好生活应有的状态,特别是个人物质层面,要根据民众需要确立政府工作的目标。要关注那些美好生活需要体验低的群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关注民众生活的压力,了解民众生活的难点和痛点,作为重点来改善,努力减轻民众过重的生活压力,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首先满足民众最关切的需要,特别是那些民生相关的基本需要,不断满足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民众较为迫切的需要,满足民众高品质、高质量、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
2一线城市男性住房、养老、教育压力大;收入和就业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最重要的压力
蓝皮书调查显示,总体上一线城市的男性在住房、交通、收入、赡养老人、子女教育、就业压力上显著高于三、四线城市的男性,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男性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但与三、四线城市间的压力感差异并不是特别突出。与男性一致,总体上一线城市女性的压力感较大,然而与男性较不一致的是,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分级间虽有些差异但并非特别突出,且女性对于医疗的压力感更为凸显。拥有相同受教育程度的个体,不管身处何种分级的城市,均具有较相似的压力感。个人月收入7000元及以下的个体在一线城市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从压力感对不同分级城市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况来看,压力感主要集中于收入、交通、社会关系、婚姻或恋爱、工作或学业、就业、物价,但每个分级城市在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除有共性外,也有着自身特性。就共性来说,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收入均位居分级城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压力因素。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就业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个重要的压力因素。因此要切实提高居民的美好生活体验,还需要从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就业入手。交通、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社会关系在所有城市中均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表明并非所有的压力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造成负向的影响,有些类型的压力感如交通、社会关系可能反映的是个体处于某种较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就特性来看,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不同,突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二线及以上城市,婚姻或恋爱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可能与本轮调查样本量较年轻有关。工作或学业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端的城市,也就是二线及以上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而对三线和四线城市并不明显。物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等中间段的城市,对于两端的城市影响并不明显。
一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交通压力感,新一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社会关系的压力感,二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家庭成员关系,三线和四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就业的压力感,五线及以下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工作或学业的压力感。
综上所述,未来应重点关注一线城市个体,尤其是男性的压力,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压力。收入、婚姻或恋爱、工作或学业、自己或家人就业、物价是将来应特别注意排解的压力源,这些压力感的排解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增加人们美好生活的体验。
3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市具有创业潜力
蓝皮书比较北上深广四个特大城市之间在创业心态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北上深广四个特大城市的民众在创业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创业倾向的得分高低排序看,广州第一、深圳第二、上海和北京排在其后。但从图7中可以看到北京民众的创业倾向低于所有参与此次调查民众的总体均分。
一线四大城市民众创业资源感知得分按高低排序,依次为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北京民众的创业资源感知最差,显著低于广州和深圳。
一线城市民众在创新安全感得分上和总体均分持平,按高低排序后,排名依次为广州、上海、北京和深圳。
创新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低排序,一线四大城市的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北京民众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广州。
一线四大城市民众的日常创造性得分低于或接近总体均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后,城市排名依次为广州、北京、深圳和上海,北上深广民众之间的日常创造性无显著差异。
一线四大城市民众的创业环境感知得分接近总体均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广州、北京、深圳和上海,一线四大城市间民众对创业环境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一线四大城市民众的创业心态,在创业倾向、创业安全感和日常创造性的创业能力及创业环境感知上均无显著差异。就广州来看,虽然近年来,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超越广州,但从民众的创业心态看,其并不比深圳弱,仍旧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北京相比于其他一线三大城市,虽然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上排在首位,但在创业资源感知上排名垫底且低于总体均分,在创业倾向和创业环境感知方面也没有好于其他一线三大城市。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
Ⅱ 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
2.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
3.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感对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Ⅲ 专题调查
6.民众心理健康调查
7.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调查报告
8.澳门公众新媒体使用与社会心态调查研究(2019)
Ⅳ 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
9.涉医新闻报道框架对受众情绪与医患信任的影响——基于宁波市的现场实验研究
10.个体和社会维度的社会公平感研究
11.创业心态区域和城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