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博后经历追忆导师陆学艺先生

2022-05-13

陆学艺先生逝世已近 9 个年头,这9年中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多时间是在为陆学艺先生的后事做一点点事,但这所做的一点点事,对于我来说是一生想做的,余力也是可以做的,因为这一点点事已使我受益并终身受益。在5.13这个时点上,仅以博后经历追忆陆学艺先生的恩惠,以此纪念!

2013年5月13日,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仙逝。2014年,我受陆学艺基金会资助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作为陆学艺先生的学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选题指向是确定无疑的,研究陆学艺先生的思想。

就内心而言,我对个人职业跃升无所欲求,但内心又在不断警示着我,应欲望重生,而这个欲望重生的驱动力来自我的老师陆学艺先生。其生前对学生的指导和逝后的恩惠,使学生走上与其相同的“士”的阶层。先生2013年去世后的5个冬夏,整理先生留存于世的著述文档资料,传递于我无限智慧。这5个冬夏,无声胜有声。跟随陆学艺先生读博士四年,整理资料5年,这5年比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更加获益。

这个欲望重生的驱动力来自作为陆学艺先生的学生的责任,也是学生应尽之义务,尽管这个种责任的担子重重的。但是将博士后出站报告《社区研究新拓展:陆学艺县域现代化思想考察》完成时,这种责任的担子至少减轻了一些,可以继续努力完成下一个责任。在我看来,研究和传承陆学艺先生思想的责任,并尽力将其理论化和方法论化展示于世人,应该比我个人职业的跃升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我们是无法超越陆学艺先生他们那代人的情怀,使命与担当的。为什么呢?这是我所困惑的,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这个欲望重生的驱动力来自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的使命召唤。我曾在中国社会学恢复40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刊一小文《从中国传统社会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呼吁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学的传统思想,当然传统不意味着落后,因为这些传统思想是老一辈社会学家所创造的,是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盘,属地地道道的本土化之思想,是面向人民的社会学,中华正统。不过,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那种创造如今是少见了,可能“啃地皮”少了,思想可能也就是随之衰减了。时想,对老一辈社会学家所创造的那些本土化之思想的研究、继承、发展也一定是本土化的,对此我是很看重的。这一点是当代社会学研究中最为重大,也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陆学艺先生仙逝后,几乎所有与先生的事业的推进都与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高鸽老师有关,她不辞辛苦推进先生未尽之事业。我读博士后也是由基金会资助的,她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有利条件,生活方面也多有照顾。我作为陆学艺先生的学生,尽我所能,一直去辅助她完成先生的未尽事业,我想这是我对高鸽老师表达感谢的最佳方式。

博士后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他是陆学艺先生第一代弟子,既是指导教师,也是我的师兄。他为人谦和,心胸宽广,学术积累、思想层次都远高于我这个二代学生。既能跟陆学艺先生学,又能跟先生的学生师兄学,实在荣幸之至。陈所长、陈师兄时常关心我博士后出站报告进展状况,每每见面,我都很无言。因为陆学艺先生值得研究的思想太丰富了、太广大了,如何找寻一个恰如其分的“对象”,难度是很大的,就像老师在世时告诫我们,研究选题就好比找对象,可想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对陆学艺先生思想的研究,直到动笔开写了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有确定这个出站报告的选题想法。我原本想研究先生县域现代化思想,但无意中搭上了社区研究的线。我想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初始想法的理论层次,也会在总结陆学艺先生思想方面的方法论有所创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当完成这个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时候,我想它会实现我的想法。我的这些想法作为指导教师的陈所长、陈师兄是熟悉的,因为研究的是我们共同的老师的思想,指导我这个师弟更用力,付出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通读报告全文,细致修正。借此机会向陈所长、陈师兄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有幸让我们拥有共同的老师!

我是一个超期服役的博士后,很希望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出站,但实事求是地讲,短期出站可能我是达不到的,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站。因为,短期我是无法从陆学艺先生留下的浩如烟海的遗著中寻找到打开所要研究问题之锁的钥匙,短期我更不可能从先生浩如烟海的遗著中寻找到写博士后出站报告所享有的智慧。但是,对于给我们这些超期服役的博士后提供服务的所科研处的老师们是不公平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要为我们多服务一天。从这一点看,还是尽早出站为好,实在不应给所科研处老师们带来更多的工作负担。在此表示歉意,谢谢所科研处老师们的耐心周到的服务。

攻读社会学博士后也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愈加接近社会学的门槛。我本科是学公共事业管理的,现在回想类似与社会学、社会工作有点关系,硕士研究生是学科学技术哲学的,有一点哲学的底子,博士研究生跟随陆学艺先生读社会学,但是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际上既要学社会学,也要学管理学,博士报告也是管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选题。但是,直到就读博士后才正真在名义上沾到了社会学的边。这一点实属是沾了陆学艺先生的光。

学艺无止境,群学永无疆。作为一名初学者,小学生,仍需肩负责任、仍需再努力,能为先生做一点点事情挺好的!谢谢先生生前的帮助和逝后的安排,命运如此,我确凿是一个受益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晓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副所长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