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
以“两个结合”引导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创新发展
李友梅
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
提 要:自主知识体系如何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实现,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面临的焦点问题。中国社会如何在剧烈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保持稳定,如何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社会学阐释,包括群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考维度。基于“两个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提供的基础性指引,文章重点考察了中国古典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选择性亲和”的内在理路,并由此展现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两个结合”;群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选择性亲和;自主知识体系
群学研究的传统视野与当代价值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
提 要:景天魁及其学术团队推动的群学研究,揭示了群学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化,为群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群学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视野,不仅同实证社会学有“相合性”,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有“相通性”,而且,群学还借助灵活多样的感性教化,将其推崇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融入中华民族的心理底层,成为现实社会的群学底蕴。因此,群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还可以在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同当代社会学开展丰富的对话交流。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形势下,群学可以发挥其培育群体意识、促进群体整合、优化社会交往的优秀学术传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群学研究;群学蕴含;交往实践;当代价值
民本思想的两面性与创造性提升
金民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 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包含着诸多合理性元素,促使执政者采取安民养民的措施,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抑制或推翻暴政,总体上说是有利于民众的优秀社会治理思想。但是,从历史观、制度前提、治理主体、治理目标等方面来看,它在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带着特定的时代、阶级和认识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民本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并克服其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形成了党的人民立场、根本宗旨和根本路线,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等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推动民本思想在“两个结合”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群学:古今贯通】
知识论与宇宙观——现代文明的历史思考
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提 要:人类社会的历史难道只是人类自己的历史吗?显然不是,如果人类不能处理好其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不可能长久。事实上,决定人类文明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即在于其接受何种知识论和宇宙观。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少八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事实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其知识论与宇宙观的优秀,这意味着现代文明的建设首先就需要对己身文明优秀传统的继承。文化是传承的,造就了中华文明优秀历史的知识论和宇宙观同样具有现代文明的价值。本文对传统知识论和宇宙观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有所阐述。
关键词:知识论;宇宙观;古代;现代;文明群与组织力:凝结中华文明的本质力量
群与组织力:凝结中华文明的本质力量
杨善民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
提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本质凝结力量,是构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必需功课。古今中外,一个社会的成功、一个文明的绵延发展,一定是其群体组织的成功。中国文化凝结的超大规模群体代表了人类组织的历史限度,超大型国家构建了人类社群最复杂的组织方式。“群”体现血脉及理性的力量,“组织”是人类高级才能塑造的群体秩序。荀子首倡的群学“尽伦尽制”,修齐治平融“血缘—地缘—业缘”为一体。数千年来,群与组织之力搭建起中国社会超长距跨结构支撑体系。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能力是“群”的经纬能力,经天纬地、内圣外王,构成互为表里的社群自组织系统。中国共产党组织铸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代引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力量源于其“组织之力”。
关键词:群;组织力;中华文明;本质力量
荀子学说的社会学意蕴探析
孟天运 陈思旭
孟天运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教授;陈思旭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提 要: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建立中国的社会学理论体系,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思想渊源。中国社会学界公认,中国最早的社会学理论意识是从荀子发端的。荀子之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松动、思想界的争鸣为荀子社会学意识的觉醒提供了一定条件。荀子提出了人的社会化思想、群学思想、社会规范和社会分工等思想,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朴素社会学说。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先秦最接近社会学的思想。
关键词:荀子;社会学意蕴;群学
【群学:中西会通】
费孝通的“绅士”类型及其再分析
杨清媚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提 要:费孝通先生的“绅士”类型研究可视为中西会通的一个范例。一是他所说的“绅士”不只是一种历史人物类型,而是一个基于社会经济史的分析范畴,因此,更偏重其在社会结构功能上的位置。从这个角度分析,“绅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二是借由三种类型各自的理论对话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从旧绅士到新绅士的蜕变,以及启蒙者的出现,反映了费孝通向往一种文化更新的、昂扬上拔的知识分子精神主调。与潘光旦的优生学构成对话的是,费孝通笔下的改革者,体现了在家领域之外生成新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而这意味着新的精神蜕变。现代化过程中“绅士”对民族精神的承担恰恰是要在家族主义之外开出新道路。
关键词:绅士;“燕京学派”;经济史;家制
城市社区治理中传统基层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研究
——基于“现代义仓”实践的思考
杨嘉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提 要:如何破解公众参与不足、弱势群体缺少社会支持等社区治理难题,可以从中国传统基层治理智慧中寻找解决之道。本文以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在水井坊街道开展的“现代义仓”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 中国传统“义仓”助人经验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传承与发展、运作机制及经验启示。研究发现,“现代义仓”实践传承了“义”的价值理念,延续了传统义仓“小额、非现金捐赠”“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以及“彰显互助性”的义仓助人经验,做到了与传统理念“价值契合”,与社区本土情境“结构亲和”,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破解了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智慧,在回望传统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探寻适合本国的城市社区治理之路。
关键词:义;义仓;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智慧
【研究评论】
群学研究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为己任
苑仲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
提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社会学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群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经世致用的显著优势。在 2024 年 5 月25 日召开的关于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学新使命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识到,要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使命,亟须重视和研究社会学中国化的新阶段、从群学视角看待中华文明、以“第二个结合”促进群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学;群学;中华文明;“第二个结合”
【新秀论坛】
群学视阈下的个体公德意识、合群程度与社区归属感
王翰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
提 要:基于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群学视阈下个体公德意识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的公德意识对其社区归属感有正向的影响;第二,合群程度与个体的社区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合群程度在个体公德意识与社区归属感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社区中重视公共道德文化建设,不仅能加强社区以“群”的组织形式进行公共生活,还能够发挥“群”的社会凝聚功效,增进对社区集体的依赖与信任,培育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关键词:群学;合群;公德意识;社区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