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在规范、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当今时代的理论形态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确这个时代的背景。全球已进入后危机时代,在这一时期,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个世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西方乃至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思潮,这已成为理论界、政界的普遍共识。
围绕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的新形势,如何对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一书采取制度与结构反思的视角,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新自由主义如何从一种理论思潮演变为一种经济制度,以及这种制度选择或安排产生的结构性障碍,在这其中隐含着怎样的思想前提。这种研究为深刻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该书从制度——结构反思的层面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制度主义、结构主义理论,并运用了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对制度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对于构成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根据、标准和尺度,提出了具有一定建树的理论观点。
作者还从制度与结构关系角度反思人类社会进入后危机时代所遇到的各种困惑,依据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产生社会动荡的理论根源,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正视现实的存在。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正视现实、着眼未来应是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关键的问题在于,反思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困惑,批判性地理解现实,实现思维的超越性。
应当看到,人类社会所面临两大不可回避的现实,即人类社会生产的市场化和人们交往的全球化,分析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这一背景。为此,如何认识全球化资本的运行逻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
《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一书所要告诫人们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已对全球化及其资本运行逻辑敲响了警钟,必须深刻认识到货币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新特征。与此同时,与全球化相伴随的风险社会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贝克曾说:“现代性的根本后果之一是全球化。它不仅仅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同时也创造了风险的新形式,使全球安全变得更加易受威胁。 ”日本的核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渗透到自然界的所有领域,人类在无限扩张中的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毁灭人类的风险。
第二,寻求理想的发展模式。对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西方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南希·伯索尔、弗朗西斯·福山曾讲:“这场危机的作用是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像美国这样发达和先进的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并称赞巴西、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其实,《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一书就是对人类社会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审视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对经济制度的重塑寻求理论依据。实践已经证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缓慢,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保持了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金砖四国”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倍受关注,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所倡导的制度选择与社会结构结合的典范。
总之,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根源于作为主流思潮的新自由主义,人类社会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市场、国家、社会权力博弈中,实现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
《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其社会结构所表现的矛盾,阐释了资本运作逻辑的本质,认为资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暴露了人对物依赖的异化现象,“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这既是作为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马克思所追求的价值理想,也是超越了抽象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