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生活之流里的艺术——《田野中的艺术》
朱晓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
2012-08-16

 

    对于艺术,我们总是认为那是高雅而不可触摸的部分,在那里,我们只能欣赏、旁观,无法参与进来。但我们忽视了艺术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存在,这就像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在青年学者洪颖主编的中,我们读到的是民间艺术的活力,它们以平时的面目出现,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享受。

    无疑,艺术性活动内嵌于人们的生活之流,构成了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广阔田野。人类学者通过田野作业,与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展开互动,从而得以开掘、厘析这些艺术实践所关涉的种种价值意义及其存续机理。比如对南涧彝族婚礼跳菜仪式研究,就呈现出了跳菜的多种方式和源流,而对土家族双凤村摆手堂、摆手舞及毛古斯舞的考察,对传统的驻留方式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事实上,最近几年的民间艺术的勃兴就在于传统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消亡,而这传统的涵义既有地方文化精神的需求,也有对当下的流行文化的一种反思。

    在《田野中的艺术》中所收录的许多生动的艺术案例,因为生存于民间,在彰显民间艺术的活力的同时,展示了在“日常生活”处相交的“艺术”与“田野”,何以因由二者各自的内涵特征而契合相生出独特的学术张力。但我们在关注这一点的时候也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是,当下的田野艺术更多的是依赖消费群体而存在的,其价值往往放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上,而其精神价值,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则关注的不够。不仅如此,田野艺术还存在一个及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被迫中断了,现在重新挖掘,更多是用今天的方式去展现传统,而这去传统的距离相信已经很遥远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艺术作为一种非僵化的门类,随着时代而进行演进也是可行的,但如果仅仅是因此而忽略掉传统所具有的生活美学,实在是要不得的行为了。

    既然艺术是从日常生活中来,那么,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式是不是也该严谨一些?不过,《田野中的艺术》是一本学术著作,在对这种日常生活进行了分析、检索的同时,很可能对“日常生活”有所取舍,至于它所具有的原滋原味也可能是这种取舍的态度。如果是以访谈的形式对这些日常生活有所阐释,从而展现这艺术的丰富和多样性,或许更能保存这民间艺术的风貌吧。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艺术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其实不只是学者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我们越来越感叹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是否能够保留这一份艺术的美好时,我们也应该对民间艺术更多一些关注。这关注与其说是在保存文化的继续,不如说是在给世界贡献民间艺术的瑰宝的机遇。

    我们得承认这一点,田野中的艺术作为艺术人类学上的一个分支,在今天能有人给予持续的关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管如何,这都是民间艺术所必经的一个阶段,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也许应该有更多的机遇吧,关键是我们对待民间艺术,是否给予充分的想象和创意,使它们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了。事实上,艺术生长于田野,保存了那份真实和原始,即便是不那么美好,依然是值得我们期许,这就像我们面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那般,长存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原载:《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