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研究,已经是社会学界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其越来越复杂的统计技术,以及在历史上形成的理论传统和偏好,都给初学者制造了相当难度的门槛。《边界渗透与不平等:兼论社会分层的后果》(范晓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以“边界渗透”为切入点,把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几个核心关切串联起来;最后两章的经验分析,则让带着社会学想象力羽翼的理论框架,落到现实世界的土地上。
平衡社会边界与符号边界讨论
边界其实很好理解。社会分层概念建立在不同个体或群体属于不同层次这样一个图式基础上。如果一提到“分层”,映入人们脑海的图像是一级级扶梯的话,那么分层的边界,就是把一级级扶梯区分出来的脚踏板,边界渗透则是人们从一个脚踏板移动到另一个脚踏板的现象。用作者的话说,边界渗透是阶层分析的基本范式之一,指个体跨越阶层社会边界,抑或阶级符号边界的过程。
作者敏锐地区分了两种“边界”:阶层的社会边界和符号边界。在笔者看来,社会边界很大程度上由于资源和社会机会分配不平等造成,一般表现在实体上,比如经济差距、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符号边界则更多是观念上的区隔,比如穿着、品位等。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能力的上升,从过去只能穿20元一件的衣服,到现在可以买2000元一件的衣服,这就是跨越了他原来的社会边界。可是,如果他买的2000元的衣服,在很多人看来依然与他的地位不符,就是在符号边界上没有成功跨越。
许多研究社会分层的著作,往往将重点放到社会边界上,对符号边界的讨论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分层研究中“韦伯传统”占据主导有关。全书努力在社会边界和符号边界的讨论上取得平衡。不仅回顾了边界渗透的四种主要理论解释和论辩,而且把英国学者塞维奇的研究纳入视野中。
“社会分层的研究重点是‘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作者巧妙地把事实发现与机制解释糅合到一起,分析了国内社会分层研究薄弱的原因,“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将社会阶层变量作为核心自变量讨论对各种结果变量影响的层面,缺乏对中间机制的具体阐明”。
破解“结构二元论”
全书对社会分层导致不平等的中间机制进行了梳理。这些梳理同样通过“边界渗透”这个棱镜来进行。作者依然讨论了社会边界和符号边界的渗透,但分成了三个不同脉络。一是家庭出身如何影响第二代的地位;二是家庭出身如何影响第二代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地位;三是家庭出身如何影响子代的教育。这三个脉络大体也是既有文献讨论社会代际流动问题的三个主要角度。作者不仅回顾了这三个脉络的理论来源,而且对相关的统计模型和技术做了评述。
人在一生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所处的社会边界和符号边界也在不断改变。书中还讨论了一代人的代内流动,也就是“地位获得”的问题。作者归纳了“忠诚—能力”、“单位—组织”、“结构—壁垒”、“网络—过程”、“教育—再生产”这5种分析视角,对结构主义占优势地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异议。联系到作者对符号边界渗透的重视,可以说,这种破解“结构二元论”的关怀和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总之,正如作者强调的那样,边界渗透研究的旨趣是通过考察边界的形成及跨越过程,揭示社会的不平等。该书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从边界角度去研究不平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