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支社会学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3年卷 总第1卷)》
崔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
ISBN:9787509748190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目录

 

                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

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范 英/3

论“海洋社会”及其在中国的探讨…………………………………黄建钢 王礼鹏/11

                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

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张开城/33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盛清才/41

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宁 波/52

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季岸先/61

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马 勇/69

                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

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

  ——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韩兴勇/81

海洋渔民群体分层现状及特点

  ——对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和砣矶镇的调查………………崔 凤 张双双/89

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

  ——基于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比较分析…………………同春芬 黄 艺/106

海洋渔业转型与政府职能定位………………………………………王书明 刘炜宝/120

中国“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王建友/130

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宋宁而/143

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白 斌 张 伟/159

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姜地忠/174

                  海洋管理

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海洋环境保护的个体责任研究…………………赵宗金/187

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陈 涛/196

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林谷蓉/210

区域性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干预……………………………吴永红 王 上/232

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约束探析………………………………李国军 张继平 郑建明/240

 


发刊词

 


“海洋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至今已有十余载,在这期间,海洋社会学不仅在一系列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获得了学界同仁持续、热烈的讨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而且在社会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海洋社会学研究”曾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再如,我国两位知名社会学家——中央财经大学的杨敏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曾在2010年第6期的《思想战线》上发表了评价“十一五”期间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的重要论文《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回顾与趋势瞻望》,文中用较长篇幅专门提及海洋社会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特别强调,海洋社会学等几项分支理论研究的推进将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可以预计到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又如,在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的闭幕式上,宋林飞会长强调,要加强包括海洋社会学研究在内的几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正如杨敏教授与郑杭生教授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势头迅猛、方兴未艾”。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以下简称“海洋社会学专委会”)是致力于海洋社会学研究和相关服务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由从事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海洋工作的单位及个人共同组成,接受中国社会学会的指导和监督。海洋社会学专委会于2009年获得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会批准成立,并于2010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在哈尔滨召开了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海洋社会学专委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迄今为止,海洋社会学专委会已借助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这个平台,成功主办了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从这三年所提交的参会论文数来看,2010年为22篇,2011年为26篇,2012年则为46篇,单这一项数据就足以说明海洋社会学学科队伍的成长之迅速。论坛的参与人员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综合、专业院校的师生,又包括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既有长年致力于海洋、海事专业领域探索的研究者,也不乏从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视角对人类海洋开发行为予以特别关注的学者;既有对海洋社会学寄予殷切期望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有作为未来学科发展生力军的生机勃勃的中青年学者。海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正在显示自身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海洋社会学专委会主办的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中,第一届论坛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承办,于2010年7月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论坛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于2011年7月在南昌市举行,主题为“海洋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第三届论坛再次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承办,于2012年7月在银川市举行,主题为“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今年,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承办的主题为“海洋社会变迁与海洋强国建设”的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又将于7月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也将第四次迎来属于我国海洋社会学界的年度盛会。
 
正值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举办之际,我们郑重推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会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作为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的最终成果以展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发展成就。
 
出版《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这个学术集刊,不仅是我个人长期以来的愿望,也是为了给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起步走向成熟建起一座必然要依托的学术平台。十年前,在海洋社会及海洋社会学被提出之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围绕以下主题:第一,“什么是海洋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关注什么?第二,“海洋社会学何以需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的诞生有何必然?它的发展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动因?第三,“海洋社会学要怎样发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怎样的?在学科诞生之初,这样的思考如同在社会学的大地里种下了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出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对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关怀。十年之间,大家基于对学术研究以及对我们共同的海洋事业的使命感,一起细心呵护、守望着海洋社会学的成长,不仅为海洋社会学逐步培育起日趋稳固、强健的学科体系主干,也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经验以及我国共同关注的全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经验,为这一学科添枝加叶。海洋社会学,这株当年从社会学大地上破土而出的小树苗,已经茁壮成长并渐趋枝繁叶茂。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一片属于海洋社会学界的天地,一个供海洋社会学界共同展演的舞台,来汇聚各家之言,组织更富针对性的争辩,接受更加全方位的批判,以形成更成熟、更系统也更鲜明的学术观点,为海洋社会学明天的突飞猛进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唯有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为共同关心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学界同仁搭建起这样一个展示、检验和完善海洋社会学成果的年度平台。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建议,从每年的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参会论文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形成文集,公开出版,来印证海洋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不断前行的足迹。值此发刊之际,让我们共同为海洋社会学欣欣向荣的明天深切祈福。
 
崔 凤

2013年6月25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工作室

 

卷 首 语

 


2012年7月14—15日,中国社会学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社会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年度盛会。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大连海洋大学协办,主题为“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的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也于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同期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崔凤教授致欢迎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杨敏教授做了题为《面向海洋时代:近现代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学之未来》的特邀发言。
 
论坛收到参会论文46篇,并邀请到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福建省委党校、宁波大学等单位的23位专家做了专题发言,内容涉及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以及海洋管理四个单元。回顾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自201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无比欣慰,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新兴学科,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展望未来,我们同样充满信心,海洋社会学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在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举办之际,我们决定,推出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会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从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的参会论文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形成文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些论文共分四个专栏,所收录论文的情况大致如下。
 
在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专栏中,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在题为《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的论文中强调,今后要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必须以近十年研究的既有成果为基础;他还以“小社会”与“大社会”、“小世界”与“大世界”的视角,论述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浙江海洋学院的黄建钢教授等在题为《论“海洋社会”及其在中国的探讨》中指出,“海洋社会”既是一个新的概念,又是一个新的理念,它既是对“陆地社会”的反思,又是对“陆地社会”的超越。
 
在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专栏中,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教授在《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华海洋文化既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发展模式的中华海洋文化传统。广东海洋大学的盛清才教授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中指出,建设海洋法治文化是“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上海海洋大学的宁波副研究员在《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中驳斥了“大陆文化比较保守,海洋文化比较开放”的观点,并主张大陆文化不应简单地等同于保守,海洋文化也并非开放的代名词。中国海洋大学的季岸先博士在《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一文中认为,“意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庄子》对意象早有关注。中国海洋大学的马勇教授在《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中强调了应对人海关系进行系统认识与把握。
 
在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专栏中,上海海洋大学的韩兴勇教授在《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一文中认为,渔民是构成海洋社会的主体人群。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凤教授等在《海洋渔民群体分层现状及特点》一文中通过对山东省长岛县10个渔村的调查,将海洋渔民群体划分为五个阶层,并总结出海洋渔民群体分层不同于内陆农民群体分层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的同春芬教授等在《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一文中指出,随着海洋水域污染的加剧,柴油等渔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我国渔民的收入结构虽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在总体上徘徊不前。中国海洋大学的王书明教授等在《海洋渔业转型与政府职能定位》中探讨了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为了推进海洋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海洋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问题。浙江海洋学院的王建友副教授在《中国“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一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我国正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型。中国海洋大学的宋宁而博士在《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中指出,日本漂海民群体因其作为海洋社会群体的典型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宁波大学的白斌博士等在《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中指出,古代中国的海洋渔业管理体现在赋税征收方面。上海海洋大学的姜地忠博士在《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中指出,解决失海渔民困境的现有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在海洋管理专栏中,中国海洋大学的赵宗金副教授在《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海洋开发、保护与治理过程亟须大力培育海洋公民和发展海洋公民行为。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涛博士在《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中指出,海洋溢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凸显了现代风险社会的特质。台湾海洋大学的助理教授林谷蓉在《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一文中研究了台湾渔会组织的治理问题,她认为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机构组织的变革与改造已形成一种趋势。上海海洋大学的吴永红博士等在《区域性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干预》中认为,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大背景下,各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以传统渔业为主要产业的渔村社区、海港社区等区域性海洋社会的转型。上海海洋大学的李国军博士等在《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约束探析》一文中对影响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围绕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研究学者以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海洋文化、海洋群体、海洋渔村社会建设等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出了“海洋时代”的社会学最强音。一些学者的发言极具前瞻性,多维度、宽视野,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人文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关南海问题的发言,极具时局性,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在实现海洋大国的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第三届论坛上,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海洋时代的中国社会学需要长远思考和持续经略,应坚持并加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以及经验研究,使海洋社会学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主流社会学话语权。
 
论坛的参会论文中还有许多精彩佳作,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围绕以上四个专栏,选取部分论文成集出版,因而对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不得不遗憾割爱,在此深表歉意。

在中国社会学会闭幕式上,宋林飞会长指出,社会学界需要重点加强社会管理研究、现代化研究、网络社会学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西部社会学研究。由此表明,海洋社会学这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在逐渐受到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话语建构,根本而言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的深度。正如崔凤教授在海洋社会学论坛闭幕式上一再强调的:“海洋社会学若想不被主流社会学边缘化、若想获得更为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要加强社会学学科意识,二是研究者特别是年轻学者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只有坚持并加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以及经验研究,海洋社会学才能收获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一个里程碑,见证了我国海洋社会学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也是一个新起点,集刊连续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社会学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正式启动之际,我本人很荣幸能担任第一卷的执行主编,为海洋社会学的成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书明

2013年6月25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目录

 

                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

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范 英/3

论“海洋社会”及其在中国的探讨…………………………………黄建钢 王礼鹏/11

                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

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张开城/33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盛清才/41

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宁 波/52

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季岸先/61

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马 勇/69

                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

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

  ——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韩兴勇/81

海洋渔民群体分层现状及特点

  ——对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和砣矶镇的调查………………崔 凤 张双双/89

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

  ——基于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比较分析…………………同春芬 黄 艺/106

海洋渔业转型与政府职能定位………………………………………王书明 刘炜宝/120

中国“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王建友/130

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宋宁而/143

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白 斌 张 伟/159

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姜地忠/174

                  海洋管理

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海洋环境保护的个体责任研究…………………赵宗金/187

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陈 涛/196

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林谷蓉/210

区域性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干预……………………………吴永红 王 上/232

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约束探析………………………………李国军 张继平 郑建明/240

 


发刊词

 


“海洋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至今已有十余载,在这期间,海洋社会学不仅在一系列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获得了学界同仁持续、热烈的讨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而且在社会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海洋社会学研究”曾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再如,我国两位知名社会学家——中央财经大学的杨敏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曾在2010年第6期的《思想战线》上发表了评价“十一五”期间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的重要论文《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回顾与趋势瞻望》,文中用较长篇幅专门提及海洋社会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特别强调,海洋社会学等几项分支理论研究的推进将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可以预计到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又如,在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的闭幕式上,宋林飞会长强调,要加强包括海洋社会学研究在内的几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正如杨敏教授与郑杭生教授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势头迅猛、方兴未艾”。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以下简称“海洋社会学专委会”)是致力于海洋社会学研究和相关服务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由从事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海洋工作的单位及个人共同组成,接受中国社会学会的指导和监督。海洋社会学专委会于2009年获得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会批准成立,并于2010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在哈尔滨召开了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海洋社会学专委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迄今为止,海洋社会学专委会已借助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这个平台,成功主办了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从这三年所提交的参会论文数来看,2010年为22篇,2011年为26篇,2012年则为46篇,单这一项数据就足以说明海洋社会学学科队伍的成长之迅速。论坛的参与人员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综合、专业院校的师生,又包括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既有长年致力于海洋、海事专业领域探索的研究者,也不乏从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视角对人类海洋开发行为予以特别关注的学者;既有对海洋社会学寄予殷切期望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有作为未来学科发展生力军的生机勃勃的中青年学者。海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正在显示自身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海洋社会学专委会主办的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中,第一届论坛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承办,于2010年7月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论坛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于2011年7月在南昌市举行,主题为“海洋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第三届论坛再次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承办,于2012年7月在银川市举行,主题为“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今年,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承办的主题为“海洋社会变迁与海洋强国建设”的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又将于7月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也将第四次迎来属于我国海洋社会学界的年度盛会。
 
正值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举办之际,我们郑重推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会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作为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的最终成果以展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发展成就。
 
出版《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这个学术集刊,不仅是我个人长期以来的愿望,也是为了给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起步走向成熟建起一座必然要依托的学术平台。十年前,在海洋社会及海洋社会学被提出之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围绕以下主题:第一,“什么是海洋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关注什么?第二,“海洋社会学何以需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的诞生有何必然?它的发展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动因?第三,“海洋社会学要怎样发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怎样的?在学科诞生之初,这样的思考如同在社会学的大地里种下了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出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对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关怀。十年之间,大家基于对学术研究以及对我们共同的海洋事业的使命感,一起细心呵护、守望着海洋社会学的成长,不仅为海洋社会学逐步培育起日趋稳固、强健的学科体系主干,也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经验以及我国共同关注的全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经验,为这一学科添枝加叶。海洋社会学,这株当年从社会学大地上破土而出的小树苗,已经茁壮成长并渐趋枝繁叶茂。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一片属于海洋社会学界的天地,一个供海洋社会学界共同展演的舞台,来汇聚各家之言,组织更富针对性的争辩,接受更加全方位的批判,以形成更成熟、更系统也更鲜明的学术观点,为海洋社会学明天的突飞猛进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唯有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为共同关心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学界同仁搭建起这样一个展示、检验和完善海洋社会学成果的年度平台。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建议,从每年的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参会论文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形成文集,公开出版,来印证海洋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不断前行的足迹。值此发刊之际,让我们共同为海洋社会学欣欣向荣的明天深切祈福。
 
崔凤

2013年6月25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工作室

 

卷 首 语
2012年7月14—15日,中国社会学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社会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年度盛会。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大连海洋大学协办,主题为“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的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也于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同期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崔凤教授致欢迎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杨敏教授做了题为《面向海洋时代:近现代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学之未来》的特邀发言。
 
论坛收到参会论文46篇,并邀请到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福建省委党校、宁波大学等单位的23位专家做了专题发言,内容涉及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以及海洋管理四个单元。回顾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自201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无比欣慰,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新兴学科,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展望未来,我们同样充满信心,海洋社会学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在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举办之际,我们决定,推出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会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从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的参会论文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形成文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些论文共分四个专栏,所收录论文的情况大致如下。
 
在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专栏中,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在题为《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的论文中强调,今后要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必须以近十年研究的既有成果为基础;他还以“小社会”与“大社会”、“小世界”与“大世界”的视角,论述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浙江海洋学院的黄建钢教授等在题为《论“海洋社会”及其在中国的探讨》中指出,“海洋社会”既是一个新的概念,又是一个新的理念,它既是对“陆地社会”的反思,又是对“陆地社会”的超越。
 
在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专栏中,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教授在《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华海洋文化既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发展模式的中华海洋文化传统。广东海洋大学的盛清才教授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中指出,建设海洋法治文化是“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上海海洋大学的宁波副研究员在《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中驳斥了“大陆文化比较保守,海洋文化比较开放”的观点,并主张大陆文化不应简单地等同于保守,海洋文化也并非开放的代名词。中国海洋大学的季岸先博士在《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一文中认为,“意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庄子》对意象早有关注。中国海洋大学的马勇教授在《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中强调了应对人海关系进行系统认识与把握。
 
在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专栏中,上海海洋大学的韩兴勇教授在《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一文中认为,渔民是构成海洋社会的主体人群。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凤教授等在《海洋渔民群体分层现状及特点》一文中通过对山东省长岛县10个渔村的调查,将海洋渔民群体划分为五个阶层,并总结出海洋渔民群体分层不同于内陆农民群体分层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的同春芬教授等在《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一文中指出,随着海洋水域污染的加剧,柴油等渔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我国渔民的收入结构虽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在总体上徘徊不前。中国海洋大学的王书明教授等在《海洋渔业转型与政府职能定位》中探讨了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为了推进海洋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海洋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问题。浙江海洋学院的王建友副教授在《中国“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一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我国正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型。中国海洋大学的宋宁而博士在《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中指出,日本漂海民群体因其作为海洋社会群体的典型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宁波大学的白斌博士等在《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中指出,古代中国的海洋渔业管理体现在赋税征收方面。上海海洋大学的姜地忠博士在《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中指出,解决失海渔民困境的现有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在海洋管理专栏中,中国海洋大学的赵宗金副教授在《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海洋开发、保护与治理过程亟须大力培育海洋公民和发展海洋公民行为。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涛博士在《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中指出,海洋溢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凸显了现代风险社会的特质。台湾海洋大学的助理教授林谷蓉在《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一文中研究了台湾渔会组织的治理问题,她认为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机构组织的变革与改造已形成一种趋势。上海海洋大学的吴永红博士等在《区域性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干预》中认为,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大背景下,各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以传统渔业为主要产业的渔村社区、海港社区等区域性海洋社会的转型。上海海洋大学的李国军博士等在《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约束探析》一文中对影响海洋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围绕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研究学者以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海洋文化、海洋群体、海洋渔村社会建设等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出了“海洋时代”的社会学最强音。一些学者的发言极具前瞻性,多维度、宽视野,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人文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关南海问题的发言,极具时局性,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在实现海洋大国的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第三届论坛上,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海洋时代的中国社会学需要长远思考和持续经略,应坚持并加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以及经验研究,使海洋社会学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主流社会学话语权。
 
论坛的参会论文中还有许多精彩佳作,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围绕以上四个专栏,选取部分论文成集出版,因而对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不得不遗憾割爱,在此深表歉意。

在中国社会学会闭幕式上,宋林飞会长指出,社会学界需要重点加强社会管理研究、现代化研究、网络社会学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西部社会学研究。由此表明,海洋社会学这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在逐渐受到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话语建构,根本而言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的深度。正如崔凤教授在海洋社会学论坛闭幕式上一再强调的:“海洋社会学若想不被主流社会学边缘化、若想获得更为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要加强社会学学科意识,二是研究者特别是年轻学者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只有坚持并加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以及经验研究,海洋社会学才能收获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一个里程碑,见证了我国海洋社会学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也是一个新起点,集刊连续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社会学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正式启动之际,我本人很荣幸能担任第一卷的执行主编,为海洋社会学的成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书明

2013年6月25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