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结构与分层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
甘满堂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ISBN:978-7-5097-2572-6

 

 

内容简介:全书以实证调查为分析的基础,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突出了农民工改变了中国城乡发展格局的伟大意义。作者注意到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的可行性,以及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乡镇发展问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所形成的农民工与“三元社会”问题也有深入的探讨。全书案例资料丰富,问题意识强,为读者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全面而独特的观察角度。

目录               

 

导 论……………………………………………………………………………………………1

 

            第一篇 农村劳动转移的理论与经验

第一章 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11

  第一节 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11

  第二节 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城乡发展的理论………………………………………17

  第三节 关于地区差异发展与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20

第二章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2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经验………………………………27

  第二节 发展中大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35

  第三节 后发国家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40

  第四节 启示与经验借鉴…………………………………………………………………43

第三章 当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回顾………………………………47

  第一节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综述………………………………………………47

  第二节 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综述…………………………………………………57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65

 

          第二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出地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77

  第一节 “世界工厂”转移与中国“民工潮”的兴起…………………………………77

  第二节 低工资模式下的“工荒”………………………………………………………85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与农民工流动距离的变迁…………………………94

第五章 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与分化……………………………………100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处于加快转移阶段…………………………………………………100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问题………………………………………………107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社会发展………………………………………………115

第六章 雇工式就业状态·汇款依赖与乡村依附式发展……………………………………127

  第一节 雇工式就业状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主要就业模式………………………127

  第二节 汇款依赖与不发达地区乡村发展………………………………………………135

  第三节 依附式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常态…………………………………………………144

第七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福建晋江为例………………………152

  第一节 晋江县域经济崛起之路…………………………………………………………152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163

  第三节 县域经济崛起带动城乡协调发展………………………………………………169

第八章 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177

  第一节 沙县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177

  第二节 沙县小吃产业对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87

  第三节 沙县经验与农民工返乡创业……………………………………………………190

 

           第三篇 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与侨乡发展

第九章 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197

  第一节 福清、长乐两市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的可行性分析………………………197

  第二节 “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05

  第三节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的对策……………………………………………211

第十章 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214

  第一节 当前侨乡发展存在的问题………………………………………………………214

  第二节 长安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侨村的经验……………………………………………216

  第三节 积极引导侨民参与侨乡建设……………………………………………………222

 

         第四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与失地农民再就业

第十一章 提升小城镇与新型农村建设水平…………………………………………………231

  第一节 提升小城镇对城乡人口的吸附能力……………………………………………231

  第二节 乡村生活城市化与新型村镇建设………………………………………………239

第十二章 两种类型的城市扩张与失地农民再就业…………………………………………244

  第一节 城市自然扩张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244

  第二节 城市规划扩张与失地农民再就业………………………………………………249

  第三节 “金包银”方案与失地农民“三种保障能力”的构建………………………252

 

             第五篇 农民工与中国三元社会

第十三章 农民工与中国三元社会的到来……………………………………………………261

  第一节 从二元社会到三元社会…………………………………………………………261

  第二节 农民工问题的长期性……………………………………………………………270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280

第十四章 农民工住房与子女教育问题………………………………………………………289

  第一节 农民工住房问题解决之路………………………………………………………289

  第二节 当前外来工子女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299

 

参考文献…………………………………………………………………………………………312

后 记……………………………………………………………………………………………323

作者简介:甘满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前  言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一个新兴群体的贡献,它就是中国农民工。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着家乡农村的发展格局,重新塑造了中国城乡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一直是笔者关注的研究对象。2005年笔者有幸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课题名称就是本书的副标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使笔者得以有经费与时间对农民工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书就是在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共分为五篇,除第一篇是理论与经验的文献研究之外,其他四篇都是实证研究。其一是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出地农村、县域境内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其二是讨论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对县域经济与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三是讨论城市化本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其四是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工群体的特征以及该群体的生存现状。本书在实证研究方面更多结合福建县域经济发展案例。福建虽然地处沿海,但也有沿海与内地山区的区别,地区与城乡差异也较大,与全国情况类似,福建山区农村劳动力也有向海外转移的动向。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福建地处沿海,农村转移劳动力也到海外寻找发展机遇。

  本书第一篇是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研究回顾。理论回顾旨在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推进,但经验研究旨在提供借鉴。在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调研的回顾中,笔者发现在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农业保护政策使得农民利益得到保护,在城市中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失业贫困人口。当然发达国家不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所以也不存在农民工问题。

  第二篇是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出地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研究中,主要借用人力资本理论,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劳动力转移类型与方式不一样,其对流出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中,笔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机遇是就业机会增加,挑战是国际资本的剥削。2004年以来,东南沿海首先出现“工荒”,后来中部地区也陆续出现“工荒”,这既说明中国农村劳动力供给不是无限的,同时也说明农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对低工资的劳动环境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抗议。“工荒”本身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有助于农民工工资与福利待遇提高,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异地转移向就地转移变化。有些企业为了克服“工荒”,不得不内迁至劳动力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距离的变迁,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开始有机会“就地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流出地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笔者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为三类,一是雇工式,二是自主创业式,三是自我雇佣式;与此相对应的流出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附式、内生式与激发式。

  依附式: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属于依附式发展,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主要是普通雇佣工人远距离转移到东部地区务工,打工收入成为中西部乡村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雇工收入水平低,回流农民工缺乏创业条件与创业热情,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转移地发展的拉动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农村发展依附于打工汇款,其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也呈依附式。

  内生式:沿海地区依托先发优势,依靠农民自主创业,成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乡村劳动力主要通过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有的成功转型为农民企业家、企业股东与合伙人,有的则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农民收入来源途径出现多样化趋势,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小,则属于内生式发展模式。本书选择的案例是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依托侨乡优势,通过联户集资方式发展与民生有关的制造业,不断积累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晋江还拥有近80万外来人口,为解决“工荒”问题,晋江市政府努力为外来工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力图打破“三元社会格局”。近年来,晋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就业、社保、户籍、住房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予以扶助,并在全国较早实行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免收借读费与学杂费等。

  激发式:某些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依托特色行业实现自我雇佣式或自主创业式转移,这种转移模式劳动力收入较高,也能得到创业方面的训练,其回流农民工自主创业热情也高,能够激发流出地县域经济的发展。笔者将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称为激发式,它是依附式与内生式发展之间的过程状态。本书选择的案例是沙县,它依托沙县小吃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农民创业,从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当前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背景下,沙县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第三篇中,针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也是一条出路。本书第九章利用长乐、福清两市个案,证明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两市农村劳动力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依托发达的社会网络向海外发达国家移民,在侨汇收入与侨资带动下,侨乡县域经济也获得较快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海外转移,目前关键要做好劳务输出培训工作,走合法的劳务移民路子。本书第十章则讨论如何利用好海外移民资源,促进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

  在以乡村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再就业为主题的第四篇中,笔者在第十一章中提出在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加强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以防止小城镇建设中“空城化”与乡村衰败等现象出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乡村生活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时也是被动选择,城市扩张导致农民失地就是其中一种。依据失地的速度,笔者将失地农民问题分成慢速失地的“城中村”农民城市化问题以及快速失地的非“城中村”失地农民城市化问题。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政府需要为失地农民构筑三种经济保障能力,即自我经济保障能力(实现再就业)、村集体经济保障能力与社会保障能力等。这三种经济保障能力构筑的前提必须是提高现有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否则会影响失地农民发展。

  第五篇主要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工群体的特征以及该群体的生存现状。笔者指出农民工问题的长期性,以及渐进式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受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同于农村居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城市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存在时间较长,对社会影响较大,足以构成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第三元。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阶层主要由城乡利益二元分割制度造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以及地方与部门利益保护主义等则进一步强化了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农民工体制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制度惯性,从而导致农民工体制的“内卷化”与农民工阶层流动的“内卷化”,即只有局部的改进,但没有质的变化。消除农民工问题的内卷化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变革。

  当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首要步骤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城市农民工社会经济待遇。因为农村都依靠非农业收入,城市打工收入成为乡村收入的重要来源,提高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待遇,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农民工普遍存在超时工作与较低的薪资等问题。农民工最关心经济待遇,其次才是当地的户籍。如果没有经济待遇的提高,外来工也无法在流入地立足生根。

  农民工居住也呈边缘化趋势,这既表现在住房质量上,也表现在居住空间上。在大城市中,农民工多租住在城郊村,而工业区内的农民工多住企业提供的宿舍。在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时,单位是重要依托;另外,政府廉租房制度也应当惠及城市农民工群体。

  在当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如果没有解决社保账户在不同城市与省区流动问题,社会保障对于流动农民工的保障作用意义不大。在参保与退保过程中,由于不退企业统筹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就降低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制性的“剥夺”。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离,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向农民工子弟开放。私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办学条件较差,学生成绩也较差,这部分学生很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农民工是转型时期的新兴群体,大部分人劳动力生命周期结束后,退回农村养老,少数人可以实现城市化,成为当地市民。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外出流动的农民工总数将会减少,但在未来30年这个群体仍将存在。

  中国已进入利益群体博弈的时代,农民工群体地位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落实的路径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需要做是依法落实农民工作为中国普通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而不是法律之外所谓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