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海西求是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在系统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分析框架,界定了中产阶层、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等概念。在入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群体特征、经济地位差异、社会流动机制、阶层意识和社会心态等,并从政策层面为进一步扩大县域乃至全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提出了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00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00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004
第三节 基本思路
/006
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相关理论回顾与分层标准
/008
第一节 传统社会分层的两种基本范式
/009
第二节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阶级理论及其分层标准
/015
第三节 国内学界关于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
/026
第四节 国内外媒体和调查机构对中产阶层的界定
/052
第三章 概念界定、分析框架及资料来源
/058
第一节 研究策略、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058
第二节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特征
/065
第四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及基本特征
/071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
/071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076
第五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差异
/105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差异
/106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财产分布差异
/114
第三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差异
/122
第四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
/126
第六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流动
/137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代内流动
/138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代际流动
/149
第三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社会流动机制分析
/164
第七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与社会心态
/175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
/176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心态
/203
第八章 扩大中国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建议
/225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制度约束
/226
第二节 扩大中国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建议
/238
结 语
/249
参考文献
/255
后 记
/263
作者简介:程丽香,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学报副主编,兼任福建省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序 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主体人群是不同的。奴隶社会的主体人群是奴隶和奴隶主,封建社会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人群是工人和资本家,现代社会的主体人群是中产阶层。从社会阶层结构看,现代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拥有最多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是极少数,占有这些社会资源最少的群体也是极少数,而中产阶层是在“橄榄型”社会中人口占最大多数的主体。
社会学家们研究指出,中产阶层主要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是社会中的中小企业主、中小农场主,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雇用工人(农场工人)和职员,被称为老中产阶层;二是职业经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自由职业者、一部分高级技工等,他们是被雇用的(也有一部分是自雇者),在中国统称为知识分子、白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部分人群越来越多,被称为新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早在20世纪,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就曾说过:“几乎所有西方社会都正在转变为一个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从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看,中产阶层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平衡、协调和稳定作用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中产阶层是市场经济的建设者、组织者、劳动者,也是重要的、稳定的消费群体;在政治上,他们要求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坚持社会进步的方向;在文化上,中产阶层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主要的消费者。所以,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须要有一个规模宏大的中产阶层,这是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坚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迅猛发展。这一时期本来应该是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像经济结构那样得到应有的优化,我国的中产阶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2010年1月,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根据国际学术界提出的经济社会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我国的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社会初期阶段的水平。就中产阶层规模来说,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产阶层应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而2009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只占23%(当前约为25%)。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其中有一个较大规模中产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结构,这个国家才能平衡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当今中国,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中产阶层规模过小,这是导致诸多经济社会矛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
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就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一定要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在当前,不仅要把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题,同时也要把调整优化社会结构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优化社会结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育和构建一个宏大的中产阶层。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成长发展之中。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约有800万人从社会各个阶层进入中产阶层的队伍。在总就业人口中,中产阶层人口的比重每年增加约1个百分点。当然,如果我们各项社会政策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中产阶层的成长和发展会更好、更快一些。
为了使中国的中产阶层成长发展得更快一些,当前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要给“中产阶层”正名,使之有一个大家通用的名称。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他降生人间,都快到青年、成年期了,还没有一个大名,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不利。因为各种原因,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各界对国际普遍通用的“Middle Class”这个外来语有各种译名,分别称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白领阶层等,政界、学界对此争议很大,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政治学界对此也有争议。政界、经济学界、主流媒体至今还采用“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阶层”的名称。我们认为还是称中产阶层为好。对此,有关方面应该组织开展一次由有关各界参加的讨论,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取得共识。这对于加快培育和建设宏大的中产阶层,优化社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社会学界更应积极参加这类研讨,并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对推进社会学学科发展,对于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都是很有裨益的。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程丽香同志多次参与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工作,完成了几个子课题的研究。她一面做编辑工作,同时也做社会学的研究,常常深入农村和基层进行各种社会调查。2006年,她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批准。这本书是她历时六年有余努力完成的这项国家课题的成果。
这本书名为《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为例》。这是六年前,作者根据招标课题标准申报的项目名称,按照规定,项目出版时要用原名。作者在书中专门对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她认为,中产阶层是指在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居于中间地位且无论是生活水平、财产地位还是其他社会属性或者社会资源的占有均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中等收入阶层是指在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相对稳定的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居于中间等级的社会群体,它是中产阶层从经济财富资源占有角度的反映,是中产阶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为此,作者费了很大功夫,意在说明中等收入阶层是中产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失为一家之言,从中也可以看到前面讲到的要“正名”的必要性。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研究对象有地区特色。客观地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还在不断分化和整合之中。中国地广人众,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中产阶层的发育程度、构成特征、社会流动状况以及阶层意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县域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县域而言,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转型速度较快,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较为急剧,一些优势地位群体的发育也相对较为成熟。本书选择东南沿海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这一区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讨论的主要观点,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为个案,从县域层面和实证角度对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与特征、经济地位和社会流动差异、阶层意识与社会心态等进行了较为翔实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建议。这对进一步丰富中等收入阶层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的方法规范。作者以定量研究为主,选择东南沿海县域的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街道和乡镇,再从样本街道和乡镇中采用等距离抽样方法抽取16~70岁的样本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对经验调查数据的分析则采用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中流行的统计分析技术,如交叉列联表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这本书是作者做的国家课题的成果,其态度极其认真,孜孜以求。六年多来,她长期坚持,既做大量的文献研究,又做深入的田野工作,调查资料翔实,写作符合学术规范,分析很有深度,实在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当今中国需要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加快培育和建设宏大的中产阶层的时期,这本书的出版,正合时代之需,定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社会学工作者,做这样的国家课题研究,写出这样的作品。
陆学艺
2012年12月10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