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人学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兴起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以辩证对话的方式,对于当前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的理论观点,对于各种社会发展实践、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向哲学智慧、向人学研究提出的挑战进行展示和介绍,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和辩驳,在此基础上再引伸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引论:人学思潮的学理考察………………………………………………………/1
一 人学思潮在中国……………………………………………………………………/1
二 人学是什么:哲学人学与科学对人的研究………………………………………/7
三 哲学人学与人本主义哲学…………………………………………………………/16
四 当代哲学人学理论的开创…………………………………………………………/24
第二章 人性论新探…………………………………………………………………………/34
一 突破人性论问题的理论禁区………………………………………………………/34
二 人性研究的经典根据论和人性分层次理论………………………………………/41
三 “类哲学”与双重生命人性论……………………………………………………/45
四 文化人性论、伦理人性论、实践本质论的人性论探索…………………………/52
五 人性论新探中引申出的几点疑难问题……………………………………………/62
第三章 人格论思辨…………………………………………………………………………/72
一 哲学史上人个体研究的几个角度…………………………………………………/72
二 当前国内人的个体问题研究状况…………………………………………………/79
三 人格同一性的哲学争论……………………………………………………………/88
四 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95
五 中国当代人格文明建设……………………………………………………………/105
第四章 人学价值观变革……………………………………………………………………/119
一 人学价值论与价值范畴、价值论哲学……………………………………………/119
二 我国人学价值观研究的进展轨迹…………………………………………………/125
三 人学价值观的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与历史主义…………………………………/134
四 人格价值的三重化结构、人的绝对价值与人学价值观革命……………………/142
第五章 人权论启蒙…………………………………………………………………………/159
一 我国人权论启蒙的历史背景、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60
二 我国人权启蒙理论成果……………………………………………………………/172
三 马克思主义与人权论………………………………………………………………/185
四 中国人权建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点问题………………………………………/193
第六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再升华……………………………………………………/204
一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兴起………………………………………………………/204
二 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全面梳理……………………………………………………/212
三 深入挖掘马克思人学的思考逻辑…………………………………………………/216
四 21世纪的马克思人学研究的进展…………………………………………………/225
第七章 现代西方人学研究成果的批判性考察……………………………………………/233
一 对现代西方哲学人学理论的初步了解……………………………………………/233
二 对现代西方人学思想研究的全面展开……………………………………………/244
三 对现代西方人学成果的系统化尝试………………………………………………/254
四 与当代西方人学研究成果的接轨对话……………………………………………/263
第八章 当代中国特色的人学问题…………………………………………………………/276
一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素质提升………………………………………………………/276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291
三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301
附录一 各章内容提要………………………………………………………………………/318
附录二 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322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322
二 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格平等………………………………………………………/325
附录三 全书结语……………………………………………………………………………/330
作者简介:
沈亚生,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莹,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文史研究所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职博士。
袁中树,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职博士。
前 言
一
本书是在我多年讲授人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写成的,由比较散乱的讲义进而写成清晰准确的教材,然后再深入加工对一些重要专题的思考,从而形成一些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有的是在本书中才明确形成的。所以本书写作的目标不仅要使一部作为人学理论课程的教材得以完善,而且也要把一些专题性研究的所思所得贡献给那些对人学理论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以期共同钻研和探讨。
本人对人学问题的关注较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写过几篇关于人生哲学、人学本体论、人的主体性等方面的文章。但是我真正意识到人学理论的全面意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科研方向,那还是2001年以后的事。全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徐春教授邀请我参加了那一年上海大学举办的全国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这以后每一届人学学会的年会我都应邀前往参加并提交参会的论文。在参会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和会议文献资料使我了解到当代我国人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要成果,了解到人学研究在我国哲学理论中的繁荣前景,并了解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哲学系还开设了人学理论的研究生课程。于是我产生了把当代我国人学思潮和理论成果介绍到本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讲给黄楠森教授和陈志尚教授、徐春教授之后,得到了他们的热情鼓励。徐春老师还把当时在书店中很难买到的,由黄楠森教授主编的《人学的足迹》、《人学原理》(1998年出版)等书赠送给我。这样,我2003年开始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人学研究”课程。后来改为“人学思潮前沿问题”课程。在2005年我还写作出版了《人格自我与个体性》一书。 这门课程之初,我主要是以国内人学研究代表人物和著作的介绍作为线索,比如介绍黄楠森的人学作品和思想体系,高清海的类哲学思想,韩民青的人类学,韩庆祥的能力论,袁贵仁的主体性研究,王锐生、余潇枫的个体人格论研究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介绍讨论、分析评价,再引申出一些自己的思考,而且我组织的课堂都要求学生选择人学某个专题写出论文,并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通过辩驳和碰撞来锤炼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些研究生在做学位论文时选择了人学方面的题目,有些人还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 几年之后我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为以前沿争论问题为线索,以专题研究为形式,来介绍和讲解我国人学研究新近的成果。如果说开始考察人学研究的人物、著作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粗加工,那么问题或专题研究则是细加工,是更为深入和提高了的一步。
二
人学思潮在我国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如同许多学术理论的发展进程一样,我国的人学研究在许多学者的专题研究形成了深入丰富的理论成果之后,在各个专题之间相互关系逐步明朗化之后,有一批学者开始尝试写出全面系统把握人学理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些原理化、体系化研究人学理论的著述,如袁贵仁的《人的哲学》,黄楠森的《人学原理》、《人学辞典》,韩民青的《哲学人类学》四卷本,陈志尚的巨著式作品《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韩庆祥、邹诗鹏的《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这些著作的重要价值在于使得我国当代人学理论研究的成就以系统全面的形式和逻辑结构严密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我国人学思潮的发展明确了一个总方向。
与上述情况不同,我们在这里进行尝试的是另一种思路的研究——人学思潮前沿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与严密体系化研究有所区别,原理体系的各个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严密,要求对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无所不包,要求对人学各方面的问题都给出“原理”式的解答。而问题式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那么确定不移,特别是我们所进行的“前沿问题研究”更是具有无穷开放和随机应变的优点,向着新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开放,向着新出现的火花式的观点开放。对哲学人格论的研究,对科学技术革命与人学关系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的人学问题,对“以人为本”、“人的现代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的研究等,这些课题很难给它们指定一个确定的理论位置。在这里我们弱化了各个人学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力求把握最有理论吸引力的前沿争论和焦点问题本身。当然,由于能力所限,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无遗漏地涵盖我国当前人学研究各方面的成就。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一种批判思维和自由思维的艺术,它的特点是没有确定的领域和问题,没有确定的方法和形式,而且它主要是一种否定性研究和证伪性的研究,这里不仅不应该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免于批判的知识存在,而且哲学本来就不是一种求知识的学问,它更应该是一种革新知识的方法。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对那些自诩为真理的东西进行批判性的辩驳,从中发现缺失之处,从而把人类智慧不断推向前进。如果说在数学、几何、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可以找到一些长期不可动摇的原理,那么如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所说的,这样的东西在哲学领域根本就不曾有过。而且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恩格斯所要说明的也不是那些确定了的知识,而是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辩证法的考察。
三
如上所述,我们这项研究的特色是运用辩证对话的方式,对各种名家名著的理论观点,对各种社会发展实践向哲学智慧提出的挑战,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进行分析和辩驳,以此来展现当代人学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力求深入和提升,引申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全面严密地把握、理清和消化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资料,而不是像现在有些人所做的那样,没有充分地占有理论资源和对其进行消化辨别,就轻率武断地宣布自己的思想和结论,那其实是哲学史上说过的“独断论”。独断是我国当前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最不好的倾向,在哲学人学的研究中我们也要努力避免被这种倾向所腐蚀。与独断相区别,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都不以封闭的和占有绝对真理的形式出现,只是以柏拉图所说的“意见”的形式出现,以启发开放的形式呈现。我们对各个理论问题的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都是开放的,而且是随时准备修正和放弃的。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见解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不是自认为已经完成了“西天取经”和实现了“大海捞针”,我们的目标不是宣布真理的完成,让大家都来接受我们的结论。在哲学探索的旅途之中,任何满足于一孔之见、一得之功的封闭式的话语都只能是哲学幼稚或者是黑格尔所说的“精神自大狂”的表现。我国哲学界长时期受到苏联的原理式和独断式哲学观念的影响,而现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克服独断论,这也是我们的人学理论发展所要重视的工作。
黑格尔曾被许多理论家当做哲学辩证法的正宗,于是许多人习惯于像黑格尔那样用哲学方式向人们提供关于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各种规律、逻辑。然而,马克思并不是那样认为的,马克思提出首先需要的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要去除其中的神秘主义,那是因为黑格尔把本来具有革命和批判本质、能提升理性思维、把真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哲学辩证法异化为他的《逻辑学》式的独断论,并且用来作为论证神之伟大和普鲁士封建专制永恒的诡辩。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根据波普尔的理论,哲学的价值不是在于它能够证明什么,而是在于它能证伪什么,也就是在于它的否定和批判力量。这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书写作之要义是贯彻哲学研究的批判性与辩证方法。
四
无论是人学原理模式的研究,还是人学热点问题模式的研究,对此题有兴趣的人或者对此题不太熟悉的读者都会想到,人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问?能否成为一门有独立意义的学术领域?它在哲学学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理清的问题。我国人学思潮兴起之初,学者们就这些问题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虽然没有形成共识和得到结论,但是,相对独立意义的、专门化系统性的人学研究还是作为一个强大的理论运动、理论思潮,作为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和热点课题,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作为为许多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哲学教学课程,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和繁荣起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问题本来就不是以达成共识和得出结论为目的的。
初入人学之境地必然会试图对这个学术领域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试图寻求一个简明的定义来说明人学,当定义之求不能满足对人学的理解之愿望时,人们又会试图从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角度,从它本身的性质、方法、对象、内容和特点角度去把握什么是人学。其实这些努力虽然必要,但要真正了解和领悟哲学人学之真谛,还必须深入到这个理论的丰富成果和重要著述当中去。当你精读了几十本这个理论的重要经典,当你长时期关注了这个理论的前沿争论,那么,你对哲学人学的把握才会达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那时,我们这里写出的许多见解也许会成为你要质疑和批判的东西。学习一个理论需要先进而后出,“进”就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和观点去全面地了解它,而“出”则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去重新解答它。
本书的前言、第一、二、三、四、五、八章及附录中的论文由沈亚生教授写成。第六章由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现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职读博的李莹写成。第七章由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现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职读博的袁中树写成。全书由沈亚生教授统稿。书稿完成后请杨金刚、肖丹、王栋等帮助进行了校对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沈亚生2009年10月22日写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