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其他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
张春华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ISBN:978-7-5097-3880-1

 

 

内容简介:《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在视域融合的研究理念下,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深入解读。全书勾勒了网络社会的全新图景,系统阐释了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和动态发展过程,揭示了网络舆情存在的脆弱性和风险,并提出了网络舆情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路径。全书贯穿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关怀,对建立网络舆情良性运行机制的倡导。关于构建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体系的设想,更体现出作者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社会学本土化的建设性探索。

目录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舆情001

第一节 网络社会理论的脉络002

  一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002

  二 “第三次浪潮”的冲击004

  三 “信息社会”的诞生007

  四 “网络社会”的崛起011

第二节 网络舆情研究的基本议题017

  一 议程设置017

  二 “沉默的螺旋”021

  三 “蝴蝶效应”025

第三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舆情028

  一 互联网的社会学意义028

  二 网络社会的结构特征033

  三 网络舆情的社会学反思041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建构背景052

第一节 多样的网络文化052

  一 网络社会的文化特质053

  二 网络文化的互动059

  三 网络文化的特征063

第二节 复杂的网络社会066

  一 网络社会中的生活场景067

  二 网络社会结构的群体化与阶层化072

  三 丰富的网络互动工具075

第三节 网络政治的图像080

  一 网络政治:核心概念及其意义080

  二 网络政治的新动态083

  三 网络政治图景085

第四节 模糊的网络边界089

  一 网络边界:分离的“孤岛”还是扁平的世界089

  二 网络边界的“瓦解”095

  三 “世界是平的”097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结构与过程099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099

  一 网络舆情的发生要素100

  二 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110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动态过程122

  一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解释122

  二 网络舆情的动态结构与关系129

  三 网络舆情的关键节点134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多向延伸141

  一 网络舆情对现实的回应141

  二 网络与现实的互动145

  三 网络舆情的结果性反思149

 

第四章 网络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评价158

第一节 网络社会风险158

  一 网络风险的社会学解释159

  二 网络舆情风险164

第二节 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171

  一 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172

  二 网络舆情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及问题177

  三 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184

  四 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伦理186

第三节 网络舆情评估191

  一 网络舆情社会影响评价191

  二 网络舆情动态监测评估196

  三 网络舆情研判199

 

第五章 网络舆情建设203

第一节 网络舆情建设的基础203

  一 文化动力:网络舆情建设的目的性基础204

  二 社会秩序:网络舆情建设的合理性基础207

  三 国家政治:网络舆情建设的必要性基础212

第二节 网络舆情建设的优势视角和善治理念217

  一 网络舆情建设及其背景217

  二 优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建设221

  三 网络舆情建设的善治理念227

第三节 网络舆情建设实践及其策略233

  一 网络舆情建设的实践格局233

  二 网络舆情建设的关键领域237

  三 政府印象管理:网络舆情建设的新命题241

  四 网络舆情建设的政策思考246

 

结语 探索“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体系250

  第一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提出250

  第二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想象”及其研究体系的建构256

  第三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取向及其创新路径258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话语分析方法及策略260

参考文献268

后记278

内容简介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在视域融合的研究理念下,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深入解读。全书勾勒了网络社会的全新图景,系统阐释了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和动态发展过程,揭示了网络舆情存在的脆弱性和风险,并提出了网络舆情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路径。全书贯穿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关怀,对建立网络舆情良性运行机制的倡导。关于构建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体系的设想,更体现出作者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社会学本土化的建设性探索。作者简介  张春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舆情研究室主任。编辑推荐中文目录目  录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舆情001

第一节 网络社会理论的脉络002

  一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002

  二 “第三次浪潮”的冲击004

  三 “信息社会”的诞生007

  四 “网络社会”的崛起011

第二节 网络舆情研究的基本议题017

  一 议程设置017

  二 “沉默的螺旋”021

  三 “蝴蝶效应”025

第三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舆情028

  一 互联网的社会学意义028

  二 网络社会的结构特征033

  三 网络舆情的社会学反思041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建构背景052

第一节 多样的网络文化052

  一 网络社会的文化特质053

  二 网络文化的互动059

  三 网络文化的特征063

第二节 复杂的网络社会066

  一 网络社会中的生活场景067

  二 网络社会结构的群体化与阶层化072

  三 丰富的网络互动工具075

第三节 网络政治的图像080

  一 网络政治:核心概念及其意义080

  二 网络政治的新动态083

  三 网络政治图景085

第四节 模糊的网络边界089

  一 网络边界:分离的“孤岛”还是扁平的世界089

  二 网络边界的“瓦解”095

  三 “世界是平的”097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结构与过程099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099

  一 网络舆情的发生要素100

  二 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110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动态过程122

  一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解释122

  二 网络舆情的动态结构与关系129

  三 网络舆情的关键节点134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多向延伸141

  一 网络舆情对现实的回应141

  二 网络与现实的互动145

  三 网络舆情的结果性反思149

 

第四章 网络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评价158

第一节 网络社会风险158

  一 网络风险的社会学解释159

  二 网络舆情风险164

第二节 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171

  一 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172

  二 网络舆情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及问题177

  三 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184

  四 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伦理186

第三节 网络舆情评估191

  一 网络舆情社会影响评价191

  二 网络舆情动态监测评估196

  三 网络舆情研判199

 

第五章 网络舆情建设203

第一节 网络舆情建设的基础203

  一 文化动力:网络舆情建设的目的性基础204

  二 社会秩序:网络舆情建设的合理性基础207

  三 国家政治:网络舆情建设的必要性基础212

第二节 网络舆情建设的优势视角和善治理念217

  一 网络舆情建设及其背景217

  二 优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建设221

  三 网络舆情建设的善治理念227

第三节 网络舆情建设实践及其策略233

  一 网络舆情建设的实践格局233

  二 网络舆情建设的关键领域237

  三 政府印象管理:网络舆情建设的新命题241

  四 网络舆情建设的政策思考246

 

结语 探索“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体系250

  第一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提出250

  第二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想象”及其研究体系的建构256

  第三节 网络舆情社会学研究取向及其创新路径258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话语分析方法及策略260

参考文献268

后记278

作者简介:张春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舆情研究室主任。

序言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一书是描述和分析网络舆情怎样产生和发展,其过程和结构又呈现何种形态,影响网络舆情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是什么,以及网络舆情建设需要关注哪些领域和实践策略的一项研究成果。我有幸在该书出版前得以阅读,感受到这部著作为深化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一种导论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在拓展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丰富社会学知识等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在社会学界,对于网络舆情的专题研究刚刚开始,完善的成果也并不多见。本书作者从自身研究兴趣和学术关注点出发,以社会学立场和视角,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从理论体系、核心议题、关系结构、运行机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认识到本书对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的同时,从实践性的视角来理解这部著作,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我的研究方向并不在网络舆情研究。但是,在阅读本书后,受到作者感染,很有意思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这也是我愿意为作者写序,表达一下感受的原因。

  网络舆情研究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这是作者一贯持有的观点。为此,作者甚至提出了建构网络舆情社会学的主张。网络舆情就是一个社会运作体系,它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一是社会舆情系统,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舆论取向、态势,人们习惯性地将它与网络上的舆论过程、走势相分离,这其实是一种盲视;其二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舆情系统,即在相当一段时间被看做“虚拟世界”的言论、态度及其话语体系。对此,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区。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绝非局限于“真实网络空间”内,而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和力量。它在同现实社会的互动中互为彼此,同构共生,已成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制约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破解两者的被割裂状态,以视域融合的境界对网络舆情加以认识,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学研究,为其打开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学积极回应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使命。

  网络舆情研究是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另一分支学科。作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构一体的发展局面,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播学等亟待开辟新的视域,提升新的高度,在认识网络舆情多样性、复杂性和建构性的基础上,从不同面向将结构与关系、聚合与离散、表象与本质、时间与空间、即象与延展、眼前与长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复杂的谱系描述,探索网络舆情及其意义系统的关系结构和演变过程,从而对网络舆情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悟。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自觉反思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学习和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能耐,而不是仅凭着“借用”、“挪用”和“移花接木”式的“吸取”面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在低层次回应网络舆情引导的需要。激发思想活力,大胆学术创新和在地化实践,将是影响网络舆情研究和建设的重要资源。

  网络舆情研究虽然包含对当下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阐释,但也需要有对历史的感觉。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同历史“对话”的味道。网络舆情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时空性。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时空性,最需要的就是学会“穿越”的功夫,包括穿越空间的能力,弥合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间隙,打破习以为常的边界分离。再一个就是穿越时间的能力,发挥社会学研究的想象力,将现实的网络舆情同历史事件、社会发展脉络作纵向的联接,从而更好地发现网络舆情与社会变迁的联系。网络舆情研究者如果看不到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及其舆情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被折叠、被挤压现象,就不能自觉、游刃有余地实现学术和社会“穿越”,很可能发现不了影响网络舆情的深层结构和制约因素,也因此会失去理性把握、正确引导和积极介入的机会。对网络舆情研究中历史感的缺失需要特别关注,它将影响研究成果能否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网络舆情研究还需要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不仅为此列出了专门的目录,更是用了相当的笔墨去强化这一认识。网络舆情是现实生活需求、态度和取向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日常性”、“草根性”和“实践性”,它是人们生活实践及其感受的反映。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舆情研究在取向上更关注“学术层面”、“专业层面”和宏大“社会结构”的“知识生产”,将预设的抽象概念和关注视角作为分析网络舆情的“灵丹妙药”和施展学术才华的工具。其实,恰恰是这些脱离日常生活的“成果”,在大大降低相关研究质量和信誉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相关网络舆情研究的创新性和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性。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开创新的路径,就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感受、生活处境的理解和现实社会的联接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将愿望、需求、情感等作为关注的重点,更好地使网络舆情研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体现网络舆情研究的时代价值。

  作者将网络舆情视为社会发展文化动力的见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生成与消解是多种社会力量互动、互构的结果。在现实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中人们都在凭借多样化的书写和文本建构着社会的图像。这些图像,尽管其发声位置不尽一致,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地说,它们大都构成了社会追求的一种正向动力。在网络社会中,情感的真诚交流、利益的积极对话等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表达,也确实存在某种杂音和噪音,存在一些被遮蔽的空间。但是,理性地分析和积极地应对这些“负动力”,恰恰是增加而不是消解社会的动力。与其给出一个完全否定的标签,不如冷静地反思,这些质疑与担忧是否折射出社会中存在的某种风险?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是否正是实现“转化”的正向动力?社会动力和网络舆情动力同样需要被发现和开发。不要忘记,文化自觉是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对于网络舆论正向动力的开发同样重要。

  这项研究的落脚点最终放在了网络舆情建设上,这体现了作者社会关怀的研究理念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学术使命感。的确,网络舆情研究是为了网络舆情建设,而网络舆情建设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实践。网络舆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众性,它冲开了知识精英控制公共话语空间的符号体系,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表达诉求、选择话题,甚至引发行动的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差异结构中,不同利益群体会借助网络话题的制造影响舆情的形成与发展,在看似“扁平化”的网络世界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社会的能力和价值追求的信心参与到网络舆情的建设中。网络舆情是不同社会关系、利益的表达整合体。在丰富网络话语、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网络社会风险的来临。当我们自觉地开始提问,需要如何减少网络舆情风险,建设性地扩大网络社会的共意性,如何实现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激活与维稳功能时,必将激发和体现网络舆情建设者的思想智慧、行动策略和社会关怀的力量。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当然包括网络舆情建设。

  以上是我阅读这本著作时的一些联想。在此,我想再次提及本书的标题“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本书的作者张春华同志是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舆情研究室主任,是一位青年社科研究人员。我们知道,年轻人是当今时代“网民”的主体,是网络舆情参与和实践的主力。她的社会学专业学习、借调实践经历和持续的跟进研究为她理解网络舆情,提出相关的分析与思考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帮助。“课题来自实践中”,她的成果体现了行动和研究的深度关系,也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同仁们提出了值得思考的话题: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透过哪些渠道去弥合;学术成果怎样才能走出封闭和垄断;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学研究的使命到底是什么。(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