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其他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吴鲁平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
ISBN:978-7-5097-4229-7

 

 

丛书名:青年研究学术论丛


内容简介:本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多主体互构的过程,并运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起了多主体之间互构的路径与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的主体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新成果;突破了关于“如何教”的传统研究思路,重点运用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挖掘个体“如何学”的问题,并选择批判性思维较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了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和内化过程,发现了许多关于个体建构教育信息方面的重要特点与规律。

目录 
 
第一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
 001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002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011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026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044
 
第二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048
 
  第一节 国家认同、国家情感相关研究回顾
 048
 
  第二节 国家认同的结构分析
 053
 
  第三节 大学生国家认同基本状况分析
 061
 
  第四节 国家认同、国家情感与对外排斥的关系分析
 071
 
第三章 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研究
 07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078
 
  第二节 理论背景
 079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测量
 095
 
  第四节 结果分析
 103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119
 
第四章 大学生对政党制度的认同研究
 122
 
  第一节 理论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2
 
  第二节 资料与测量
 123
 
  第三节 研究发现
 128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48
 
第五章 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同研究
 152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52
 
  第二节 资料与测量
 154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157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73
 
第六章 大学生对中西政治制度认同的比较研究
 17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测量
 178
 
  第二节 大学生对中西制度的认同比较
 179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187
 
第七章 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研究
 189
 
  第一节 研究回顾及问题提出
 189
 
  第二节 政党认同结构分析
 195
 
  第三节 大学生政党认同现状分析
 197
 
  第四节 影响政党认同因素分析
 203
 
  第五节 国家认同对政党认同的影响
 220
 
  第六节 总结
 225
 
第八章 大学生对政府角色期待及其治理评价研究
 227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其问题
 228
 
  第二节 研究设计
 237
 
  第三节 结果分析
 239
 
  第四节 讨论
 263
 
第九章 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
 268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
 269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结构分析
 273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分析
 278
 
  第四节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288
 
第十章 重大政治仪式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效用与局限
 
    ——以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为例
 300
 
  第一节 研究背景
 300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302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309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344
 
参考文献
 350
 
后 记
 365
 
作者简介:吴鲁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国际社会学协会会员。编辑推荐中文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一贯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在过去近三十年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搭建学科体系,偏重理论思辨式的定性研究,而忽视了实证性的定量研究。在学科体系和框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方面的工作。

  吴鲁平教授等所著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一书,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这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无疑是一次方向明确、设计严密、资料翔实、功底深厚,既具有前沿性的立脚点,又具有严谨科学分析论证的研究成果。

  本书无论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结论上,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新颖且有益的启示。如本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多主体互构的过程,并运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起多主体之间互构的路径与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的主体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新成果;又如,本书突破了关于“如何教”的传统研究思路,重点运用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挖掘个体“如何学”的问题,并选择批判性思维较强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丝毫不回避大学生本身在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复杂性,深入研究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和内化过程,发现了许多关于个体建构教育信息方面的重要特点与规律,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再如,本书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中,全面客观研究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新特点,为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参考。此外,本书选取“政治社会化”这一更具国际性的研究主题,并恰当地选用社会学相关理论,高水平地对自已收集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做了深度分析,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话语。丰富的实证资料没有掩盖反而增强了本书理论思想,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细细品读与思考。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无可争议,而是说吴鲁平积多年研究成果,厚积薄发,肯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独到的参考作用。这本书会激发同侪的重视和研究,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学术氛围。

 

                          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前言

 

  政治社会化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角度看,它属于政治文化研究范畴;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看,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关于个体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学范畴。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这样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研究”。这一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社会互构论”为主要理论视角。在经验研究中,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理论的指导或在经验材料收集基础之上的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事实上就变成了简单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这样的研究,难于回到理论层面去和学术界的同行进行学术对话。因此,在对研究文献的阅读中,我们非常注重研究文献中作者所明确表达出来或实际隐含的理论、命题和假设。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政治社会化时所运用的理论,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结构或系统的“系统论”到注重个体能动性或主观建构的“建构论”的历程。然而,我们认为,“建构论”在克服“系统论”弊端或片面性的同时,又因片面地夸大个体主观建构的意义和作用,使自身又陷入了新的弊端和片面性。在研究的最关键阶段,我们欣喜地看到不是直接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但却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文献,即郑杭生教授与他的助手杨敏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经过认真阅读,我们发现,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可以将其看成是个体与政治系统相互建构和型塑的过程。这就克服了已有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系统论”和“建构论”因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弊端和片面性,因而,我们将“社会互构论”作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视角。

  第二,注重研究工具,即测量量表的“国际借鉴”和“本土开发”。如何测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予以操作化,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中的难点。我们首先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分解成“政治定向”和“政治参与”两个大的维度。然后,又将“政治定向”细分为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府认同四个子维度。然后,对各个维度或子维度分别进行操作化。在对上述维度或子维度进行操作化时,我们主要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国际借鉴”。把国外已有的成熟的量表引进来,添加进新的项目,在大学生中试测,根据因子分析计算各指标的负载及其信度和效度,删除不必要的指标,简化量表,然后,再用到正式的调查问卷当中。如本书中《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和《大学生对政府角色期待及其治理评价研究》这两章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就主要参照了“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gram,简称ISSP)中的《国家认同调查问卷》(National Identity)和《政府角色调查问卷》(Role of government)。又如,本书关于“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研究”,主要参照国外研究者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测验:政党社会认同测验(Parisian Social Identity Scales)和政党情感晴雨表测验(Feeling Thermometers)。二是“本土开发”。本书中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认同”的四个章节,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测量原理和思路的情况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的测量量表。这些量表都经过试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完全符合量表制作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三,抽样调查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项研究属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自行资助的学科建设项目,经费有限,所以我们将调查地点定在北京市,重点研究北京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由于内容较多,调查分五个专题进行,每个专题的调查均采用以随机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首先从北京的高校中随机抽取大约十所学校,然后,派调查员(被调查学校的学生)进入被抽中学校的学生宿舍发放问卷,30分钟后再回宿舍回收问卷,尽量保证调查场景的“自然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第四,注重高级统计分析技术的运用。对以问卷调查法搜集到的定量数据,我们既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做了较为基础的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处理,又借助AMOS或LISREL等高级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做了比较复杂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提升了数据资料分析的层次。

  第五,对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搜集到的定性资料,则借助专门的定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及核心编码,尽量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要求,在对资料进行各种分析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或将理论建构在资料之上。

  综上所述,本书是一部专门探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的学术专著。无论是从所采用的理论上看,还是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上看,都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此书,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本书主要适合社会科学类专业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士阅读。

 

                                    吴鲁平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