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田野中国
内容简介:作者透过演进博弈理论解释了中国图瓦人的基本社会文化面相,并以此说明演进博弈是族群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也是人类族群性的一部分。读本书时,我们可以时时想着自己生活经验中的种种结构、规范,以及自己对它们的依循与背离(抉择),如此再艰深复杂的理论也将变得十分简易。毕竟,复杂的是人类社会,而非学术理论。
目录
前 言 研究概况与理论讨论………………………………………………………………/1
一 研究对象概况………………………………………………………………………/1
二 田野及研究概况……………………………………………………………………/6
三 理论运用与讨论……………………………………………………………………/14
第一章 想象与发挥:族群内外精英表述下的中国图瓦人………………………………/1
一 文学表述下的中国图瓦人…………………………………………………………/3
二 地方精英表述下的中国图瓦人……………………………………………………/24
三 学术界表述下的中国图瓦人………………………………………………………/36
第二章 口述与文本之间:族群的历史追认………………………………………………/42
一 口述下的图瓦族群历史……………………………………………………………/44
二 学术精英研究文本中的图瓦族群历史……………………………………………/57
三 中国图瓦人的族源和历史…………………………………………………………/68
第三章 文化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文化现相…………………………………………/88
一 中国图瓦人的节日民俗……………………………………………………………/93
二 中国图瓦人的婚俗和丧俗…………………………………………………………/113
三 中国图瓦人的其他礼仪民俗及禁忌………………………………………………/121
四 中国图瓦人的宗教信仰……………………………………………………………/131
第四章 记忆的传述与拾回:射箭比赛仪式过程及解读…………………………………/143
一 族群、精英与记忆…………………………………………………………………/143
二 中国图瓦人射箭比赛的仪式过程…………………………………………………/150
三 对射箭比赛仪式记忆的考察………………………………………………………/157
第五章 层叠的矛盾:族群区分与建构……………………………………………………/194
一 去蒙古化中的矛盾:中国图瓦人族群区分的开始………………………………/199
二 中国图瓦人族群建构现状调查分析………………………………………………/210
三 族群区分与建构中层叠矛盾的启示………………………………………………/240
第六章 先来为主:左右族群关系的逻辑…………………………………………………/248
一 中国图瓦人与俄罗斯人的关系……………………………………………………/253
二 中国图瓦人与哈萨克人的关系……………………………………………………/258
三 汉族人与当地人(图瓦人和哈萨克人)的关系…………………………………/275
第七章 现代性的渐进与应对:风险社会中的中国图瓦人………………………………/290
一 中国图瓦人的社会风险……………………………………………………………/292
二 风险社会引发的社会问题…………………………………………………………/297
三 中国图瓦人对风险社会的应对……………………………………………………/316
第八章 多维演进博弈:利益主导下的地方治理图景……………………………………/323
一 权力博弈:由行政管辖权的变更引发的多元矛盾………………………………/326
二 经济利益博弈:旅游开发引发的不公和矛盾……………………………………/335
三 排异博弈:族群精英的呼声和行动………………………………………………/340
四 族群内部博弈万花筒: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342
结 语 演进博弈:族群利益的平衡之路…………………………………………………/350
参考文献………………………………………………………………………………………/362
后 记…………………………………………………………………………………………/377
作者简介:关丙胜,社会人类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青海大学副教授。
序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为了不同的或多重之目的凝聚为种种社会群体,以谋求个体及群体较安全或较优越的社会存在。然而这些人类群体,如族群、阶级、职业、年龄等社会群体,或由部落到国家的种种政治群体,它们内部并非是绝对“团结”,对外也并非有稳固的“边界”。任何群体内部都有互竞互争的次群体,如一个家族内各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一部落内各个次级部落间的敌意与竞争。人类不同的认同范畴之间常边界交错,因此有时得以相互假借。如过去部分川西藏族,在强烈的宗教派别认同下,他们常想象同一派别的人群也是有“共同血缘”的群体——这是以族群认同来强化宗教派别群体认同。如过去有些云南土司,借着汉人文士之习尚、雅好(如以诗词相酬和及雅爱古乐)以展现其士大夫认同——这是以社会阶级或文化认同来弥补其族群认同上的劣势地位。因而,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一场博弈游戏,那必然是一场规则最复杂的游戏了。
还有便是,在博弈游戏中人们谨慎地作出行动抉择以谋求最大利益。然而这样的经济理性只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一部分。譬如,人类为追求“较安全的”社会存在,将作最小风险的行动抉择,而为了“较优越的”社会存在,则倾向作出预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行动抉择。演进博弈理论,在我有限的了解中,已能考虑到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非理性法则(如制度、文化与道德),以及人类“经济抉择”的多重面相。事实上在社会学、人类学之中,种种社会结构(如制度、阶级习性、文化习俗、文类概念)与个人之意图与抉择(所谓agency)间的关系,也是学者们尝试突破的认知焦点。在此方面,我们似乎已隐约能见跨学科——生物学、经济学与人类社会文化研究——之间的交集。
关丙胜博士以演进博弈理论来探讨中国图瓦人的族群认同问题,正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在本书中,他透过演进博弈理论解释中国图瓦人的基本社会文化面相,并以此说明演进博弈是族群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也是人类族群性的一部分。读者们在读这本书时,可以时时想着自己生活经验中的种种结构、规范,以及自己对它们的依循与背离(抉择),如此再艰深复杂的理论也将变得十分简易。毕竟,复杂的是人类社会,而非学术理论。
王明珂
2011岁首序于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