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1年召开的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论文集,书中内容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诸多研究领域,可视为民族学、人类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记录。
目录
序 言………………………………………………………………………………………张昌东/1
论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及其价值理念——基于族格的视域……………………………马俊毅/1
陕甘宁边区民族立法实践研究……………………………………………………………刘 玲/19
Ethnohistory:西方“历史人类学”的一种具体表达
——以西方学界对ethnohistory一词释义的历史考察为中心 …………………刘海涛/37
法国的科西嘉民族问题——兼谈民族问题的“政治化”………………………………陈玉瑶/57
民族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就业与工资差异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丁 赛/70
历史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的舆地图研究
——以两宋时期传世地图为考察重点………………………………………………管彦波/85
试论两晋时期的“中国”认同……………………………………………………………彭丰文/102
布鲁克巴德布王希达尔流亡西藏事迹考述
——兼论18世纪中叶中国西藏与布鲁克巴的关系………………………扎 洛 敖 见/113
金代张仲宾墓志铭考释……………………………………………………………………周 峰/128
修路的博弈:梅里雪山旅游开发的案例…………………………………………………艾菊红/134
游牧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东乌珠穆沁旗民间组织………………………………………杨春宇/148
资源抗争的理由及其政治空间结构
——一个山村的保水运动分析………………………………………………………吴晓黎/164
萨米人萨满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萨满鼓…………………………………………吴凤玲/182
人类学影片的新特征:从影像化到学术化的再回归……………………………………邓卫荣/202
北京维吾尔音乐人的演艺生活与认同…………………………………………阿迪娜·亚克甫/219
人类学视野下达里雅布依人的饮食文化…………………………………………………王小霞/240
论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王 锋/251
《华夷译语》(甲种本)音译汉字与《中原音韵》韵母类型对应关系研究
——以拼写蒙古语C+a式语音结构类型音译汉字为中心………………………布日古德/263
论软腭塞音在藏语方言中的变化…………………………………………………………燕海雄/278
谈谈水语的基本副词及其句法功能………………………………………………………韦学纯/286
纳西东巴文“”考源………………………………………………………………………木仕华/295
彝族六祖之“乍部”地名考释……………………………………………………………普忠良/311
木雅语空间关系的表述……………………………………………………………………尹蔚彬/321
藏缅语话题结构的特征与类型……………………………………………………………张 军/338
比工仡佬语否定句研究……………………………………………………………………吴雅萍/352
维吾尔语复辅音变迁……………………………………………………………………木再帕尔/358
鄂温克语清塞音实验研究…………………………………………………………乌日格喜乐图/370
瑶语中鼻冠塞音的历史演变………………………………………………………………龙国贻/381
藏语指小概念的表达方式…………………………………………………………………龙从军/391
蒙古语陈巴尔虎土语复合元音………………………………………………………哈斯其木格/398
简论民国时期语言规划的选择、编典、实施和精致……………………………………黄晓蕾/409
地理信息系统在民族语言学中的应用……………………………………………………韦 韧/424
13世纪蒙元国家名称蒙古语与汉语的对译问题…………………………………………杜世伟/432
从“《诗经》无‘吾’”看先秦“我”与“吾”的关系…………………………………左玉瑢/441
序 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是2011年12月举办的我所“首届青年学术论坛”提交论文中的精选成果。出席这次青年学术论坛的,除本所50多位45岁以下青年学者外,还邀请了本所相关学科的8位学术委员参加专题点评并负责推荐和评选本届论坛的优秀论文。论坛收到本所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60篇,收入本辑出版的是其中的代表作。
举办“青年学术论坛”,是为加强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促进青年科研人才尽快成长的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民族学人类学教学和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研究所面临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科研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研究所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于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如在科研资源的配置上着重向青年学者倾斜,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国情考察和国情调研,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结合专业研究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田野调查,为青年学者出国访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创造机会,等等,举办青年学术论坛就是该系列措施之一。青年学术论坛的设计,完全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参加会议的主体是本研究所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同时吸收符合条件的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论坛的主持人、报告人和评议人全部由与会的青年学者轮流担任。论坛还邀请本所相关学科的学术委员担任每个单元论坛的总点评,推荐和评选优秀论文,参加论坛的学术指导。
鉴于我所的学科分布跨度较大,涉及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和十多个二级学科,学科界限较分明,日常科研工作中跨学科的交流与沟通较少,论坛的组织打破了学科壁垒,全体与会青年科研人员提交论文,同台献艺,分专题组织论坛和评议。按照这个方式组织论坛,不仅使与会青年学者得到参加学术会议的实践锻炼,也为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创造了学术交流与感情沟通的难得机会,得到与会青年科研人员的普遍欢迎。首届青年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与会青年学者认为,通过参加论坛,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获取了田野调查的经验,提高了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
研究所的未来在于青年学者,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也寄希望于青年学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而且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核心的人才竞争也是全方位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茁壮成长。这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吾辈当竭力而为之。
张昌东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