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发展

 

《社会和谐决定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理论探讨》
龙斧 王今朝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月
ISBN:978-7-5097-2001-1

 

 

 

内容简介: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本书从和谐社会视角,交叉运用历史和逻辑实证主义、计量分析、数理模型等现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影响中国发展模式、政策、方法及手段的许多相关错误理论与观点进行剖析。尤其在思想观和方法论上,它科学剖析了那些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特色化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假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如上海指数模式、中科院和谐指标、市场经济决定论、发展与和谐线性因果论)。

目录

序 言…………………………………………………………………………………………/1

  一 本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认识………………………………………………………/2

  二 本书对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认识……………………………………………/6

  三 本书研究方法的特点………………………………………………………………/14

 

                第一部分 方法篇

第一章 “社会和谐”的共性与特性内涵——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一…/3

  一 引言…………………………………………………………………………………/3

  二 衡量合理性问题……………………………………………………………………/6

  三 假设命题的逻辑性、科学性问题…………………………………………………/13

  四 横纵向比较的科学性问题…………………………………………………………/16

  五 结论…………………………………………………………………………………/23

第二章 “社会和谐”的西方化衡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二………/26

  一 “中、高度贫困率”标准——差异性、合理性、逻辑性问题…………………/27

  二 “贫富差别”、“最低月工资”标准——差异性、共线性和干扰因素问题…/30

  三 “儿童死亡率”、“童工率”标准——差异性、逻辑性和机械社会论问题…/36

  四 结论…………………………………………………………………………………/40

第三章 “社会和谐”的数理化衡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三………/41

  一 引言…………………………………………………………………………………/41

  二 “指数模式”的衡量领域、类别…………………………………………………/43

  三 “指数模式”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45

  四 结论…………………………………………………………………………………/59

第四章 经济利益关系作为最根本性决定变量——“社会和谐”决定之一……………/62

  一 方法论讨论…………………………………………………………………………/63

  二 命题与论证…………………………………………………………………………/78

  三 结论…………………………………………………………………………………/87

第五章 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心理状态作为约束变量——“社会和谐”决定之二…/89

  一 引言…………………………………………………………………………………/89

  二 变量选择的合理性论证……………………………………………………………/90

  三 命题与论证…………………………………………………………………………/93

  四 结论…………………………………………………………………………………/106

第六章 政府功能定位——“社会和谐”决定之三………………………………………/108

  一 引言…………………………………………………………………………………/108

  二 命题与论证…………………………………………………………………………/109

  三 结论…………………………………………………………………………………/122

第七章 政府行为特征——“社会和谐”决定之四………………………………………/124

  一 引言…………………………………………………………………………………/124

  二 命题与论证…………………………………………………………………………/126

  三 结论…………………………………………………………………………………/138

第八章 政府运行效率效益——“社会和谐”决定之五…………………………………/140

  一 引言…………………………………………………………………………………/140

  二 命题与论证…………………………………………………………………………/142

  三 结论…………………………………………………………………………………/158

第九章 社会和谐的决定理论………………………………………………………………/160

  一 社会和谐决定论的方法论框架……………………………………………………/160

  二 社会和谐决定论的理论框架………………………………………………………/169

  三 结论…………………………………………………………………………………/179

 

                第二部分 理论篇

第十章 怎样科学确立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183

  一 引言…………………………………………………………………………………/183

  二 文献回顾……………………………………………………………………………/184

  三 确立理论内涵模式的案例分析……………………………………………………/188

  四 内涵影响因素和科学模式的确立…………………………………………………/194

  五 结论…………………………………………………………………………………/196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检验……………………………………………………/197

  一 理论的科学属性……………………………………………………………………/198

  二 科学属性的有机关联………………………………………………………………/205

  三 结论…………………………………………………………………………………/207

第十二章 理论建设中的形而上学…………………………………………………………/208

  一 问题的提出…………………………………………………………………………/208

  二 “和谐社会”构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吗……………………………………/209

  三 “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来源……………………………………………………/215

  四 结论…………………………………………………………………………………/219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222

  一 引言…………………………………………………………………………………/222

  二 文献回顾与探讨……………………………………………………………………/222

  三 “和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方法论……………………………………/225

  四 结论…………………………………………………………………………………/230

第十四章 西方社会科学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231

  一 引言…………………………………………………………………………………/231

  二 西方社会科学的“社会和谐论”…………………………………………………/232

  三 结论…………………………………………………………………………………/239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241

  一 文献回顾与探讨……………………………………………………………………/241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迪与借鉴………………………………………………………/243

  三 结论…………………………………………………………………………………/251

第十六章 论资本的社会和政治属性………………………………………………………/253

  一 引言…………………………………………………………………………………/253

  二 文献回顾……………………………………………………………………………/255

  三 从资本的本质特征看其社会与政治属性…………………………………………/259

  四 从“劳资契约”看资本的社会与政治属性………………………………………/269

  五 结论…………………………………………………………………………………/276

第十七章 论现代社会契约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278

  一 引言…………………………………………………………………………………/278

  二 西方流派的理论博弈………………………………………………………………/279

  三 从“无知之幕”和社会契约概念看罗尔斯理论…………………………………/283

  四 从正义原则看罗尔斯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286

  五 结论…………………………………………………………………………………/293

第十八章 评和谐社会的市场经济决定论…………………………………………………/295

  一 引言…………………………………………………………………………………/295

  二 市场经济决定论的理论谬误………………………………………………………/296

  三 市场经济决定论的方法和方法论谬误……………………………………………/306

  四 结论…………………………………………………………………………………/316

第十九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中国历史验证(上)………………/318

  一 引言…………………………………………………………………………………/318

  二 文献回顾……………………………………………………………………………/319

第二十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中国历史验证(下)………………/332

  一 三个历史时期的比较与验证………………………………………………………/332

  二 结论…………………………………………………………………………………/348

第二十一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改革开放验证(上)……………/350

  一 引言…………………………………………………………………………………/350

  二 经济政策的决策科学性……………………………………………………………/351

  三 经济行为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致性……………………………………………/361

第二十二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改革开放验证(下)……………/368

  一 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对劳动力社会属性的影响…………………………………/368

  二 社会问题与经济和社会成本………………………………………………………/372

  三 现代社会政府作为普遍性中介变量………………………………………………/376

  四 结论…………………………………………………………………………………/381

第二十三章 用对立统一规律看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经济学本质………………………/384

  一 引言…………………………………………………………………………………/384

  二 从中国历史看“构建”和谐的主要矛盾切入点…………………………………/386

  三 用对立统一规律定位“构建”和谐的着力点……………………………………/391

  四 能否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构建”和谐的关键点………………………………/398

  五 结论…………………………………………………………………………………/400

 

参考文献………………………………………………………………………………………/402

作者简介:
龙斧,美国管理学终身正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战略决策研究中心主任。
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副教授。

致读者 

  本书两位作者在中美两国大学学习、教学并从事科研共50余年(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Syracuse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东俄勒冈州立大学),不仅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大量论文,并多次承担中美学术科研基金项目,而且在美国大学(包括著名的Maxwell研究院)开设、讲授30多门不同课程;不仅对中国社会有较深了解,而且对美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也有较深了解。这些了解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建立在教学、科研的长期严谨训练和对社会的深入调查、思考与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多个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和运用上的。尽管这一切为本书撰写打下殷实基础,作者依然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每一观点、每一命题、每一结论、每一分析都是经过交叉科学的论证和不同方法检验与约束的,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废话,没有一句信口开河、泛泛而论之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的严律使然,也是对读者的尊重使然,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使然。

  对关心中国发展、命运、进步的工农兵群众、知识分子、工作人员和干部这个中国“最广大人群”,本书是一个汇报。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不断增长、高楼崛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同时存在大量新出现、新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上的现象、问题、矛盾、冲突,以及因此产生的思考、感叹、回忆、质问、迷惘、困惑、疑虑、不理解。本书正是对中国社会这些引起最广大人群直观反应、感觉的现象、问题、矛盾、冲突所做的科学分析、根源挖掘以及理论解释。毕竟,中华民族应该是一个思考的民族而不是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丧失自我的民族(本书丝毫没有反对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本身,这与军队搞懂为谁打仗、怎样打仗,但并不反对改善武器装备的道理一样)。笔者之一曾在纽约碰到清华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他们感叹“美国这么富有、这么优越,真是比中国好太多了,以前我们都上当了”。他们的感受不是思考,而是简单化、肤浅的“直射反应”,也带有一点今天在中国仍大有市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了500年,而美国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优势、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劳动力优势、生产力优势等等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路径,即使其他西方国家也无法相比。仅仅经历了1949~1966年短短17年社会主义摸索、试验、探索发展的中国又怎能与之相比呢?是否这对教授夫妇也把庚子赔款产生的清华大学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缺桌少凳、仅有几名老师的农村小学相比呢?当然,本书不是为这一种人所作,而是为有客观、公正思考能力、不简单以个人经历沉浮来妄评社会是非的最广大社会人群所作,是为他们具体分析、解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现象和矛盾所作。笔者之一还遇到这样一位大腹便便的民营老板,他一方面笑谈在工农雇佣劳动力身上赚钱(产生剩余价值)如何容易,又一方面极为赞同“少数人先富起来”,感叹“不然谁给这些劳动力提供生存的机会呢”!这种人在“只有资本主义(加上封建色彩)才能救中国”这一点上很直率。本书不是针对这种直率所作,而是针对那些与这种人的价值观、思想观、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一样却又带有伪装、颇有欺骗性的理论、观点而作。理论篇部分观点已由作者在过去几年内完成论证并发表,约占全书1/4的篇幅,而收入本书时又有所加强。方法篇则是“全新”分析,意在用科学方法剥掉这些“理论”的伪装,并对其欺骗加以分析、驳斥。读者完全可以略过书中的函数、公式、定量方法、数理模型(它们是在学术研究中表述规律性、普适性、严谨性等的手段、方法),书中的历史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阐述、论证等足以说明问题。

  社会和谐决定论致读者对热爱中国、关心国事的莘莘学子,本书是一个启发、支持、示范。首先,今天社会既有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也不乏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本书揭示,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一个民族如果被物质欲淹没,被商业洪流吞噬,失去民族自我、方向自我、信仰自我、理论自我、实践自我,则无前途、进步可言。民族定位如此,个人也如此。毛泽东一代人在物质匮乏、生活贫简条件下,坚持上述自我,成功建立并建设了一个新中国,绝非任何资产阶级革命所能比拟,更非诺贝尔所能望其项背。而这个“自我”离不开科学的思想观、方法论打造,离不开现代研究方法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功底的铺垫、能力的增强。本书对中国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分析以及对各种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如果能对年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所启发、支持并予以示范,作者就如愿以偿。其次,今天在中国发展的方向、性质和模式等问题上,年轻学子面对的既有国学传统,又有“西学东渐”,既有名流观点,又有世俗空谈,其中不乏颠倒历史、混淆黑白、肆意歪曲、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加上商业渗透、媒体渲染、市场炒作,难免鱼龙混杂、谬误百出。本书分析涉及大量中国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对历史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它也指出了大量理论谬误和方法误用,还理论与方法科学之身(比如,中国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责任制模式,60年代就试验商品经济生产,假设没有“文化大革命”,而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且中美实现了邦交,中国经济的科学、渐进、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改革开放将是必然的)。最后,本书的数理、定量方法使用并不构成理解的困难(所要求的不过是深谙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和了解多元微分公式),文科学子一方面可从其结构、观点、命题所蕴涵的逻辑关系以及所运用的理论和实证方法中受益;另一方面在定量方法的学习、运用上有所受益。理工等科学子则可从本书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结构、模式。而本书所展示的交叉科学方法,对文、理学生未来无论是从事行政管理还是学术科研都大有裨益。

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者同人,本书是一个交流和商榷。由于体制等各种原因,今天既有为学历、学位、职称等而做的研究——这无可厚非,也有为仕途、为升迁、为名利的研究——虽不敢恭维却无须求全责备;而那些趋炎附势、迎奉口号、受意识形态驱使、为既得利益集团而做的研究,难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胡乱捆绑、不顾研究方法、无视职业道德,既是学者生命的自杀,又是误人子弟,更是对社会和民族的犯罪。但无论何时何因,在“兴亡有责”的匹夫中,学者也应当仁不让。一个湖南师范的学生,其著作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指导性和所产生的社会发展意义远超诺贝尔;一个读书几年、贫苦出身的中国军人,战胜了美国最著名军校的名将之花、望门之后。今天条件优越、时间充裕、数量众多的学者至少除了应景之作,也可对这种独特竞争优势加以效仿。因此,一方面,对那些以同等学术研究方式方法的善意批评、中肯指正、不同意见的坦诚交流和相反意见的严厉驳斥以及对本书观点的进一步研讨,笔者都以“一朝闻道”相待;另一方面,对那些一语定调、空洞笼统、具体问题不谈却先歪曲、曲解原意再施“扣帽子、打棍子”之术的反映、评判、指画,笔者无暇顾及。

  本书写作部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局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支持,特此致谢!笔者也感谢武汉大学为本书写作的支持,感谢武汉大学同人、同学为撰写本书给予大量思考食粮和帮助,尤其感谢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院士对本书撰写的巨大支持、鼓励和指点,没有他为武汉大学战略决策研究中心创造的条件、平台,本书的科研工作无法完成。同时,笔者也感谢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和Bruce Jaffee教授对本书研究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并感谢他和其他教授、专家围绕此书观点进行学术讨论时所给予的启发。笔者感谢几年来对发表我们文章做出努力的北京、西安、南京、长沙、长春、成都等地学术理论刊物的多位编辑。笔者尤其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与鼎助,他们为本书面世贡献殊多。笔者也感谢家人为了本书以及其他大量的相关工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最后,笔者深深感谢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师长。他们无论是世界著名学者,还是普通小学教员,都共同打造了本书作者的素质、能力、责任感和知识结构。没有这些打造,本书无法产生。

  本书所有文章都是在两位作者共同商讨、思考、研究、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文责共同承担,但两位作者在写作上又有分工侧重。具体而言,本书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七章至第十六章、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由龙斧主笔,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二十三章由王今朝主笔。欢迎来信来函(武汉大学战略决策研究中心, 430072)来邮(wusddc@126.com)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