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发展

 

《发展理论导论》
[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著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
ISBN:978-7-5097-2279-4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教授针对“二战”后关于第三世界兴起这一现象的各种主要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本质,由此引出各种有关发展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流派;展示了当代不同的发展理论如何一步步展开研究并深深嵌入现代社会学术传统的过程。本书将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广阔的社会发展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系统地把握各种发展途径、发展议题与发展的主要观点。

目录

 

 

              第一篇 社会理论构建的本质

第一章 社会理论构建中的观点与行动………………………………………………………3

  1.1 章节概要 ……………………………………………………………………………3

  1.2 理论构建的方法 ……………………………………………………………………4

  1.3 欧内斯特·盖尔纳的理论 …………………………………………………………9

  1.4 彼得·沃斯利的理论 ………………………………………………………………14

  1.5 对社会变迁的研究 …………………………………………………………………18

  1.6 有关发展的主张和行动 ……………………………………………………………23

  1.7 本章小结 ……………………………………………………………………………25

 

               第二篇 古典社会理论

第二章 人类社会科学的兴起…………………………………………………………………29

  2.1 社会科学概述 ………………………………………………………………………29

  2.2 人类科学的兴起 ……………………………………………………………………29

  2.3 理论问题 ……………………………………………………………………………41

  2.4 本章小结 ……………………………………………………………………………45

第三章 亚当·斯密和市场的自发性秩序……………………………………………………46

  3.1 亚当·斯密著作综述 ………………………………………………………………46

  3.2 亚当·斯密著作的历史背景 ………………………………………………………46

  3.3 亚当·斯密的实践理论 ……………………………………………………………49

  3.4 后世对亚当·斯密的注释与评判 …………………………………………………53

  3.5 亚当·斯密对新右派的影响 ………………………………………………………57

  3.6 本章小结 ……………………………………………………………………………61

第四章 马克思和历史辩证法…………………………………………………………………62

  4.1 马克思著作概要 ……………………………………………………………………62

  4.2 马克思的研究伦理和研究方法 ……………………………………………………62

  4.3 资本主义的实质性分析 ……………………………………………………………68

  4.4 马克思理论的范围和作用 …………………………………………………………74

  4.5 马克思和第三世界的发展 …………………………………………………………78

  4.6 本章小结 ……………………………………………………………………………79

第五章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的发展……………………………………………………………81

  5.1 迪尔凯姆著作简介 …………………………………………………………………81

  5.2 迪尔凯姆的道德观 …………………………………………………………………81

  5.3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 ……………………………………………………………83

  5.4 迪尔凯姆对社会本质的分析 ………………………………………………………85

  5.5 迪尔凯姆对后人的影响 ……………………………………………………………90

  5.6 本章小结 ……………………………………………………………………………94

第六章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转型研究………………………………………………………95

  6.1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概述 …………………………………………………………95

  6.2 韦伯的研究伦理和研究方法 ………………………………………………………95

  6.3 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探析 ……………………………………………………………101

  6.4 本章小结 ……………………………………………………………………………108

第七章 20世纪(1914~1991年间)的学术分工……………………………………………109

  7.1 学术分工概述 ………………………………………………………………………109

  7.2 这一时期的逻辑 ……………………………………………………………………109

  7.3 扩张、分裂与巩固 …………………………………………………………………111

  7.4 战后各领域兴起的争议 ……………………………………………………………122

  7.5 本章小结 ……………………………………………………………………………125

 

               第三篇 当代发展理论

第八章 殖民时代的遗产——结构、制度和想象……………………………………………129

  8.1 殖民时代概况 ………………………………………………………………………129

  8.2 殖民时代遗产的本质 ………………………………………………………………129

  8.3 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 ………………………………………………………………132

  8.4 殖民化和去殖民化 …………………………………………………………………135

  8.5 追求发展 ……………………………………………………………………………142

  8.6 本章小结 ……………………………………………………………………………143

第九章 去殖民主义、冷战与现代化理论的构建……………………………………………145

  9.1 概述:“二战”后早期的发展理论 ………………………………………………145

  9.2 增长理论的背景 ……………………………………………………………………145

  9.3 威权性干预的逻辑 …………………………………………………………………150

  9.4 阿瑟·刘易斯的研究 ………………………………………………………………154

  9.5 现代化理论的构建 …………………………………………………………………158

  9.6 现代化理论的逻辑 …………………………………………………………………161

  9.7 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164

  9.8 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66

  9.9 本章小结 ……………………………………………………………………………169

第十章 拉丁美洲的发展经验: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171

  10.1 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概述…………………………………………………………171

  10.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拉丁美洲……………………………………………………171

  10.3 保罗·普雷维什的结构主义理论…………………………………………………173

  10.4 塞尔索·富尔塔多的依附理论……………………………………………………180

  10.5 依附理论的遗产……………………………………………………………………184

  10.6 本章小结……………………………………………………………………………186

第十一章 追求有效的民族国家:制度主义发展理论………………………………………187

  11.1 制度主义概述………………………………………………………………………187

  11.2 制度主义发展理论的兴起…………………………………………………………187

  11.3 制度主义发展理论成长的土壤……………………………………………………188

  11.4 冈纳·缪尔达尔的研究……………………………………………………………191

  11.5 缪尔达尔的制度主义理论…………………………………………………………192

  11.6 本章小结……………………………………………………………………………202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批判性研究………………………………………………203

  12.1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概述…………………………………………………………203

  12.2 马克思主义的复苏…………………………………………………………………203

  12.3 保罗·巴兰的研究…………………………………………………………………206

  12.4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的研究……………………………………………………208

  12.5 世界体系论…………………………………………………………………………209

  12.6 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211

  12.7 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215

  12.8 本章小结……………………………………………………………………………223

第十三章 主张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研究全球发展的理论………………………………225

  13.1 全球发展理论概述…………………………………………………………………225

  13.2 对发展理论的反思…………………………………………………………………225

  13.3 20世纪70年代学术争论的转变……………………………………………………227

  13.4 有关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争论……………………………………………………231

  13.5 关于基本需求理论的争论…………………………………………………………234

  13.6 对全球发展理论的回顾与展望……………………………………………………237

  13.7 本章小结……………………………………………………………………………238

第十四章 市场作用的重申——20世纪80年代的都市新自由主义…………………………240

  14.1 对新右派的概述……………………………………………………………………240

  14.2 凯恩斯主义的没落…………………………………………………………………240

  14.3 新右派的逻辑………………………………………………………………………242

  14.4 新右派的足迹………………………………………………………………………245

  14.5 新右派关于国家、市场和经济的思想……………………………………………249

  14.6 对新右派的反思……………………………………………………………………257

  14.7 2008年的金融危机…………………………………………………………………258

  14.8 本章小结……………………………………………………………………………261

第十五章 东亚的发展经验:增长、区域网络,以及对“发展型国家”的讨论…………262

  15.1 东亚的现代化之路…………………………………………………………………262

  15.2 东亚模式、价值观和危机…………………………………………………………277

  15.3 结论:东亚地区的发展……………………………………………………………280

 

             第四篇 对于复杂变化的新式分析

第十六章 全球体系下的相互依赖:探究工业资本主义动因的新结构分析………………285

  16.1 新结构分析概述……………………………………………………………………285

  16.2 构建全球文化市场的后现代理论…………………………………………………285

  16.3 全球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的重建……………………………………………………292

  16.4 全球系统下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304

  16.5 本章小结……………………………………………………………………………305

第十七章 生活形态多样化下以能动者为中心的分析………………………………………306

  17.1 以能动者为中心的理论概述………………………………………………………306

  17.2 以能动者为中心的分析……………………………………………………………306

  17.3 社会运动的贡献……………………………………………………………………315

  17.4 本章小结……………………………………………………………………………324

第十八章 一种新型的发展研究………………………………………………………………325

  18.1 新型发展研究简介…………………………………………………………………325

  18.2 第一世界理论的衰退………………………………………………………………325

  18.3 追求有效的民族国家………………………………………………………………328

  18.4 市场的自发秩序……………………………………………………………………330

  18.5 依附理论的遗产……………………………………………………………………331

  18.6 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反思…………………………………………………………333

  18.7 新型发展研究的基本要素…………………………………………………………335

  18.8 结语…………………………………………………………………………………339

  18.9 本章小结……………………………………………………………………………340

第十九章 一种新型的实质研究焦点:阐述全球复杂变迁的动态过程……………………341

  19.1 本章概述……………………………………………………………………………341

  19.2 发展话语的变化……………………………………………………………………341

  19.3 公共领域的发展话语主张…………………………………………………………344

  19.4 公共领域发展话语的实质性主张…………………………………………………345

  19.5 全球体系中备受瞩目的变化………………………………………………………348

  19.6 本章小结……………………………………………………………………………354

 

参考文献…………………………………………………………………………………………355

关键词汇中英文对照表…………………………………………………………………………373

作者简介:[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英格兰伯明翰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的资深教授。

 译 者 序

 

  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渊源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对任何一个致力于发展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要具备众多学科的理论根基,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发展理论导论》将发展研究置于社会理论构建的历史脉络之中,将其与欧洲经典的社会思想与传统相联系,思载千里、意驰八方,才思妙想、融会贯通,横跨社会科学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沿着发展理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相信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搭建发展研究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可了解社会理论构建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理论导论》仍然属于西方发展理论范式下的归纳。虽然并没有成形的非西方的发展理论框架,但发展实践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确挑战着主流的发展学说,这一点《发展理论导论》的作者在书中也有所论述。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的迅速发展正在对新的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由于该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此后有所修订,但仍未能很好地梳理这一新的变化。无论如何,我们认为该书系统归纳了数百年中发展理论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发展的系统性的历史线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书的英文稿P.W.Preston 1996,Development Theory: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最早出版于1996年,后分别于1997、2000、2002年重印。2009年作者根据译者的建议增加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具体包括第十四章中的第7节即“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第十五章东亚的发展经验:增长、区域网络,以及对‘发展型国家’的讨论”,原书稿也因而从原来的18章更新至如今的19章。本书基于2002年版的英文稿及上述新增章节翻译而成。

  “翻译”始终是一件富有挑战的差事,需要翻译者游走于东西方不同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间,求索合适的工具与词汇,尽可能地做到“信、达、雅”,无怪乎剑桥的学者听说我们在翻译此书时定要感慨一番,“那简直就是再写一本书”。今天,当本译著要与读者见面时,我们内心的惴惴不安并不因此停歇,反而更加剧烈,它在提醒我们:对于发展研究与发展研究理论,我们始终还在路上。

  我们从选择此书,到开始翻译,再到润饰、修订的过程,一共经历了近四年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近200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给予了我们强大的支持,他们参与其中,广泛地阅读,搜集相关背景材料,并进行热烈的讨论。2007~2009级发展研究专业的研究生是本译稿部分章节的最初提供者,同时也是译稿的使用者,更是督促译稿不断改进的批判者。他们是本书的真正翻译者,没有他们对于发展研究的热情和贡献,本译稿的出版历程将会更加漫漫无期。其中我们特别要感谢博士研究生罗江月,以及硕士研究生张纯刚,没有他们耐心细致地组织与严谨规范地查漏补缺,译稿将在很大程度上黯然失色。同时,我们还要感谢本书的作者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P.W. Preston)教授,在本书翻译、出版的过程中,他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疑问。本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翻译过程中定会有疏漏贻误之处,还望读者多予批评指正。

 

                                          译 者

                                          2010-12-12

 

 

                    中文版序言

 

  第二版《发展理论导论》在英文原版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进,对发展领域内的重要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这些议题原本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世界本质的探索中;然而,自从全球殖民体系瓦解以后,新兴精英分子开始力推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在随后的数十年里,众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也密切关注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于是,发展的议题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延续至今。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五十年来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足迹,从中提炼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将来的发展研究工作。如今,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齐顾波教授和徐秀丽副教授及其研究生的翻译,《发展理论导论》的中文版终于可以跟中国的发展学研究界人士见面了。为了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笔者在此对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发展”这一构想,是多年来殖民统治的产物。这种构想在历史上曾经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原因有三:第一,它是欧美进步思想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可上溯到19世纪,同时它也是日本企图执掌东亚这一野心的一部分;第二,它为改革者推进殖民地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最好不过的劝说之词;第三,它也是政治人物谋求地区独立的一大理由。尽管有着这么多呼吁发展的声音,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对欧洲、美洲和日本殖民主义国家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之前,真正去实施发展学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1945年后,帝国主义思想在全球已经站不稳脚跟了。在东亚地区,这一思想被迅速地、富有戏剧性地击垮,已无力回天。首先,在欧洲,坚持构建殖民帝国的政治意志已大大失宠;其次,美国政府并不倾向于帮助欧洲殖民国家恢复元气,而且还迅速采取行动,撤回了自己的殖民势力;最后,以维护民族自由和人权为宗旨的联合国成立,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帝国主义的合法性。显然,国际形势已经不利于帝国集团的东山再起,一些政治组织作为一种替代品应运而生。长期受到殖民统治的东亚、南亚、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群岛的各个国家很快独立,并以主权国家的身份重新融入全球系统之中。

  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脱离了殖民势力,新兴的政治精英和国际社会纷纷支持新的发展思想,使这一思想开始变得相当的有影响力,就连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殖民势力也将“发展”挂在了嘴边。不可否认,他们中的部分人确实是真正的改革者;但除此之外,他们谈“发展”还有着其他考虑,比如顺应大势,承认新兴精英对殖民地的接管;以及跟原有的殖民地继续保持经济联系。再来看那些新的国家精英,他们提倡“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从殖民者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他们需要想方设法地建设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并追求国民的经济增长和福利,这一任务无疑非常艰巨;第二,向人民许诺更好的生活,使国家取得更好的发展,是政治精英赢得大众支持的一种手段。除了他们以外,在新的全球体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主张“发展”的阵营,即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他们在发展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为发展思想提供了一个宽泛的框架。

  最初,由于政治精英和技术规划者们的自信,人们对发展工作的态度也非常乐观。在他们的动员下,普通民众参与到一个复杂的政治进程(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当中。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例如摆脱殖民统治,成立主权国家,界定国家边界,确定公民身份;新兴的精英们需要在接管的领土上建立政治统一的国家,使得一些原本不存在的国家出现在世界的版图上;在某些关键性领域还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如基础设施、农业、工业、卫生保健、食品和教育,使得民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这个政治进程同样也存在一些重大失误:包括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复杂的国际环境和错误的规划;也包括腐败问题、部落主义,缺乏同情心的富国与失败的穷国并存;以及更为普遍的这一情况——国家精英们有着自己的关注点(其中对自我生存的关心总是排在首位),而他们的这种关注点并不能自发地将人民引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由于发展的动机并不一致,加上早期的发展工作成败参半,发展领域出现了两大变化。首先,发展理论家越来越质疑大型社会改造工程成功的可能性;尽管这些工程的目标是值得肯定的,但它们的政治性和困难程度却更加显著;此外,由于有许多发展代理人都牵涉在同一个发展项目中,因此,一个发展项目往往需要体现许多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个又一个相互关联的政治协商之下,发展项目的进展往往会非常缓慢。其次,在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众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重大议题;发展的终极目标仍然是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它也深深地卷入国际政治当中,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各有各的议程,因此,发展理论家们不得不在这些框架限制之下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感到悲观,毕竟,发展议题已经问世并经历了近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对经验教训和主要理论的思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立足当前,让发展思想和实践“发展”得更好。

 

 

                    英文版序言

 

  在这本书中,笔者尝试勾勒出发展理论的大框架,以便与各位关注发展问题的学者进行交流,不管你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与欧洲经典的社会理论传统相联系,本书都将向你敞开心扉。对笔者而言,唯有基于对共同领域之上不同观点的相互批判与欣赏,方能构建出对于发展问题更多的对话与探讨。对于发展议题的讨论,笔者曾在1986年出版过《理解发展》(Making Sense of Development)一书,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又补充了最近的一些反思,并于1994年出版了《发展的话语》(Discourses of Development)一书。《发展理论导论》可以说是前两本著作的又一综合,本书将针对社会理论构建的本质及发展问题的理论化工作展开一系列探讨。

                      1

  人类栖息于语言所承载的意义之中,这些意义与我们的实践行动紧密相连。可以说,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物。对生活于特定文化之中的人类而言,他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将指导他们的实践行动、解释行为,以及对于传统的看法。而所谓理解文化或理解生活形式,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应用认知性资源的过程。

  人类生活于各种分离的生活形态当中。要理解这些分离的生活形态就需要对社会世界进行感知(reading)、诠释(interpreting)、解释(explaining)等一系列行为。因而,要对社会世界做一般性的理解,涉及一系列差异巨大、广泛多样的领域:常识和日常行为、技术知识和正规组织的程序、有关制度的传统知识,以及艺术或科学某些小的或特定领域内的正规看法。

                      2

  社会科学可以理解为一系列为社会世界赋予意义的特定方式。社会科学研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核心传统。

  在经典的欧洲传统中,社会理论家关注的是对复杂的变迁方式做政治经济的、社会-制度的以及文化方面的分析。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的是从农业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过程,其目标是帮助当时的人们理解、参与、展望和追求现代社会。

                      3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一系列第三世界的版图也逐渐被拖入该体系内。在每个受到影响的角落里,当地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被重建,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契合于不断融合的工业资本主义体系之需。

  在对第三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工业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构建时,人们通过诸多的著作辨明了一系列历史背景,这些著作涉及:①殖民之前早期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有限的贸易联系;②殖民时期的关系;③后殖民时期对于殖民时期关系的延续;④(新兴民族国家)对于当今三极全球体系动态性的灵活把握。

  如果我们对每个阶段的观点做简化处理,那么我们可以说所有这些历史时期的研究与理论化工作实际上都反映了第一世界对于第三世界的特定关注。

  所有这些历史时期的理论化工作都在尝试理解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生活方式不断扩张的复杂变迁过程。

                      4

  要对第三世界任何特定的或具体的时期进行理论构建,以便人们理解其中变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们就需要按照以下理论框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①场合或时代背景;②理论;③制度基础以及④结果或后果。

  换言之,在参与有关复杂变化的辩论中,理论家们需要代表具有特定制度性权力基础的群体提出理论,并期待自己的这种努力能够影响变化。

  在后“二战”时期,一系列理论应运而生,它们包括增长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全球依赖思想和市场自由主义。今天,新的研究工作仍在开疆辟土,不管是在结构研究方面,还是在行动者研究方面,都在继续。

  在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复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实施干预,从而推行复杂的政治实践,其结果通常是有限的或是模糊不清的。

  要辨明发展理论对于不同时期复杂的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具体贡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

  社会理论家是唯一一群能够参与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要素变迁过程,并将其整体动态性刻画出来的群体。他们所创建的理论或多或少地贡献于工业资本主义体系中正在进行着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并形成特定的争论或观点。

  这些争论或观点对于在以下三个领域工作的群体尤为关键:①政策建议;②政治行动;③学术交流。

  后殖民时期有关发展议题的社会科学争论主要集中于探讨到底是应该强调国家的作用,还是强调市场的作用,抑或是强调公共领域的作用。

  后殖民时期,这些争论一直被这样一种思想所主导,即第三世界应该重蹈第一世界的发展路径。

  如今,工业资本主义体系呈现出一种三极的、互相依赖的、全球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任何一种对于西方模式的简单输出,不管其是侧重于国家的模式,还是关注市场的模式,都不再被学术界所接受。

  本书认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理论构建任务是对发展导向的话语进行对话式的重构,并不断追求民主化。

  这样的话语反映了第一世界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传统核心,同时也是他们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学者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所阐述的有关复杂变化的方式已心生怀疑。

  对于这些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现代化进程,当代的学者应该保持质疑或辩证的思考,诠释与批判本身就是欧洲社会理论构建传统的精髓要义。

 

 

                    致  谢

 

  本书所展示的观点是笔者多年学术思考和积累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曾经在欧洲和亚洲的多所大学中与朋友、同事和学生们进行过交流。笔者一直认为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项集体行为,一个人的学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因此,在这里笔者要衷心地向各位致以谢意。笔者要感谢以下机构和个人所给予的资金或组织上的支持: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研究委员会、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Hairi Abdullah教授、欧洲佳能基金会的Richard Burke先生、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Chan Hengchee教授、日本上智大学的John Clammer教授、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Hans-Dieter Evers教授、德国洪堡基金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Ben Kerkvliet教授、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Richard Robison教授,以及苏格兰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研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