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发展

 

《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杨善华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
ISBN:978-7-5097-3192-5

 

 

丛书名:北大社会学•教授自选集系列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的是自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以来的论文。论文主要围绕“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城乡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婚姻家庭”和“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发表(除了教学探索中的两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作者在所关注的领域中的探索和学术进展。

目录

第一篇 理论探索

  理解普通妇女与她们的生活世界

  ——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3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7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22

  田野调查中被访者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33

  日常生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和

  不可或缺的领域/44

 

第二篇 城乡社会发展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51

  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

  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65

  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77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89

  面对SARS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101

  农村村干部直选研究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103

  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115

  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 “主动”选择

  ——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的解读/126

体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138

 

第三篇 变迁中的婚姻家庭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

  ——对中国农村的一个跨(亚)文化比较研究/149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160

  21世纪的中国人

  ——家庭/168

  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174

  中国近年来家庭结构与婚姻的变迁/191

  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

  ——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207

  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探/238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247

  家庭社会学研究三十年/259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267

 

第四篇 教学与学生培养

  现象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281

  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286

  “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290

  《城乡日常生活》前言/297

  平和心态、开放胸怀、锲而不舍/303

作者简介:杨善华,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是自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以来的论文。论文主要围绕“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城乡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婚姻家庭”和“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发表(除了教学探索中的两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作者在所关注的领域中的探索和学术进展。作者简介  杨善华,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中文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理论探索

  理解普通妇女与她们的生活世界

  ——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3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7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22

  田野调查中被访者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33

  日常生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和

  不可或缺的领域/44

 

第二篇 城乡社会发展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51

  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

  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65

  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77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89

  面对SARS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101

  农村村干部直选研究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103

  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115

  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 “主动”选择

  ——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的解读/126

体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138

 

第三篇 变迁中的婚姻家庭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

  ——对中国农村的一个跨(亚)文化比较研究/149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160

  21世纪的中国人

  ——家庭/168

  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174

  中国近年来家庭结构与婚姻的变迁/191

  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

  ——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207

  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探/238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247

  家庭社会学研究三十年/259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267

 

第四篇 教学与学生培养

  现象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281

  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286

  “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290

  《城乡日常生活》前言/297

  平和心态、开放胸怀、锲而不舍/303
英文目录暂无英文目录序   言前  言

  这本书得以面世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谢立中教授。大约是去年,谢立中教授找我,说是系里准备给社会学系的教授们出自选集,我因此也获得了这个机会。虽然自己在社会学系也已经工作了20年,不过因为一直是在从事教学与研究,也没有可能对自己的学术之路作一个详细的梳理与回顾,如今谢立中教授这样一个提议,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机遇,这无疑是系里对我们这些老师的眷顾,感念之情亦由此而生。

  回顾自己执教北大社会学系20年的经历,在学术方面的探索大致落到三个方面:教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其中教学又是与学生培养连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之后,我跟学生闲聊时说过我给自己退休之前定的目标是三个:(1)完成一个教学实验,这就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包括授课与社会调查);(2)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即将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所倡导的积极认知与意义探索贯穿于自己的研究实践,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活世界”作为考察的对象,同时又在考察社会现象时坚持历史社会学的广阔视野,力求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本真”一面的认识与把握;(3)带出一支研究队伍——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实践以及制度化的规范训练,培养出以自己的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研究团队。应该说,在这三个方面,都还不能算是一无所获。

  所以这本自选集所收的论文,基本上也体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和成长。读者可以看到,我在目录中把论文分成“理论探索”、“城乡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婚姻家庭”与“教学与学生培养”四个部分,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还因为我从自己的学术实践中体会到,社会学的各门分支学科,或者说对学者个人而言的不同研究领域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说来说去,社会学的各门分支学科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以“人”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则是通过人的观念和意识、通过人的行动呈现出来的。因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治学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提醒我们在治学中切不可自我封闭。我在《城乡日常生活》前言中曾表达自己这样的观点:“学术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因为学术是个大海,个人在学术面前永远是渺小的,即使是再伟大的学者也不可能穷尽学术。所以我们对学术永远要敬畏,这样才能永不自满,虚怀若谷,不断学习一切对自己的学术成长有益的东西。

  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前言收入文集中的论文,既是自己探索轨迹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这个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有些合作的论文收入的原因。当然,因为毕竟有着著作权的问题,所以我坚持被收进文集的合作论文必须至少是我执笔完成初稿和最后定稿的。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向我们这个研究团队以及我的合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没有大家互动中的相互启发,没有田野调查中每晚的集体讨论与回校之后的总结,没有同学们辛辛苦苦又一丝不苟地将录音整理成书面文本,文集中许多论文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我的学生吴青阳为文集最终交稿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杨善华

201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