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中国百村调查丛书
内容简介:《嬗变中的古村镇(巡检村)》以湖北省应城市巡检村的历史为线索,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巡检村的变迁,揭示了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规律;从农村的独特视角,利用详实的统计资料,对巡检村外出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向人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巡检村全景图。本书对研究中国农村变迁、探索农村的发展规律,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目录
农民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以应城市巡检村为例1
第一篇 总调查报告
第一章 概述21
第一节 历史沿革21
第二节 村镇特点26
第三节 区位条件和资源31
第四节 人口和劳动力33
第二章 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38
第一节 经济制度38
第二节 产业结构43
第三节 户村经济50
第四节 打工经济56
第五节 农村金融65
第三章 村级组织和村务管理68
第一节 发展历程68
第二节 村党支部70
第三节 村委会和其他组织75
第四节 村务管理80
第五节 巡检村现任领导班子83
第四章 文化、教育和卫生88
第一节 农村文化89
第二节 农村教育97
第三节 农村卫生101
第五章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安106
第一节 劳动就业106
第二节 分配制度116
第三节 社会保障121
第四节 社会治安123
第六章 婚姻、家庭和生育130
第一节 婚姻130
第二节 家庭143
第三节 生育150
第七章 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159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159
第二节 公用基础设施164
第三节 居民住宅170
第二篇专题调查报告
认真搞好人口和土地调查179
村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188
糯稻之乡的新探索——巡检糯米协会调查199
协会+基地+农户的养猪模式——巡检养猪协会调查203
发展中前进变革中壮大——巡检村运输业调查207
宝贵的资源可怕的浪费——巡检村土地浪费调查217
九年一贯制的巡检学校223
巡检的社区精英228
第三篇问卷调查报告
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报告251
巡检村外出人员问卷调查报告307
巡检村外来人员问卷调查报告328
参考资料目录349
后记351
总 序
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是继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之后,又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协调的大型社会调查研究项目。进行这项大规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特别是为了加深对我国现阶段农民仍占总人口70%的农村社会的认识。
1988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领导小组提出,为了拓宽拓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要进行国情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了这项工作,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策划、拟定开展国情调查的方案,并于1988年4月在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向全国社会科学界发出了“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倡议,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校、高校和政策研究机构的响应和支持,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被列为“七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后又列为“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从此,此项大规模的国情调查就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起来。
1988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41个县市作为国情调查的第一批调查点。8月在郑州召开了首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如何开展此项调查,怎样选点、怎样调查、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与会代表对此项国情调查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还就如何组建调查专业队伍等问题交流经验;会议还讨论修订了统一的县、市情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
1989年5月24~25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会议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开的,由当时中国社科院分管政法社会学片的副院长郑必坚同志主持,会议集中讨论了本次国情调查成果的编写方针问题,与会者结合已写成的《定州卷》等初稿,进行了热烈争论。最后确定,国情丛书的编写方针是,以描述一个县(市)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著。实事求是,以描述为主,要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会议还决定,本丛书正式定名为《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1990年8月在北京西郊青龙桥军事科学院招待所召开了第三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总编委会的主要成员和各地分课题组的负责人共80余人。会前中国社科院党组决定了总编委会的组成人员,主编丁伟志,副主编陆学艺、石磊、何秉孟、李兰亭,何秉孟和谢曙光分别为正副秘书长。经过多方协商,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总编辑梅益等领导同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于1991年成立以谢曙光同志为主任的中国国情丛书编辑部,专事于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该编辑部后来成为总编委会事实上的日常办事机构。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如何定稿。丁伟志同志在会上提出了这套丛书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实地调查到写作、定稿都要贯彻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并为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通过这个方针,认为这是实现这项大型经济社会调查既定目标的保证,也是检验每项调查、每本书稿的标准。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会议还确定,各地的书稿定稿后,先送总编委会,由总编委会指定专家进行审阅,通过后再交出版社编辑出版。本次会议还就第二批调查点的布点问题作了认真部署。
青龙桥会议以后,各课题组对初稿按总编委会的要求进行了认真修改,第一批书稿陆续送到北京。经何秉孟同志为首的专家审稿组的认真审阅,丛书编辑部编辑加工,第一本《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定州卷》于1991年4月正式出版。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李景汉教授曾写过《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州卷则是描述了30年代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40多年的经济社会的变迁状况。
1991年4月,总编委会在河北省香河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工作站召开了第四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其间,国情调查的第二批点21个县市的调查已在各地展开,会上总结了国情调查3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第一批点还未定稿的几个县市作了如何扫尾的安排,对第二批点的调查和写作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特别强调从第二批点开始,都要求对城乡居民进行500~700户的问卷调查,此后问卷由总编委会统一印制,抽样、调查方法由总编委会数据组统一规定。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强调县市调查要有居民家庭问卷调查,这是使本项调查更加科学规范,并能获得更深层第一手资料的保证。大家一致同意,从第二批调查点起,没有城乡居民家庭问卷调查及其数据分析的,不能通过评审和出版。会议上总编委会对第三批调查作了部署。
1991年9月总编委会在中国社科院报告厅举行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定州卷、兴山卷、诸城卷、海林卷、常熟卷首批5卷成果发布会。丛书总编委会顾问邓力群、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著名学者陈翰笙等专家学者与上述5卷的主编和调查点的党政负责同志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文献专家孙越生等学者对丛书首批成果作了评述。专家们对这项大型国情调查首批出版的成果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此,这套丛书就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93年7月,总编委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了第六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在会前,考虑到此项国情调查已经进行了6年,各地涌现了一批从事此项调查的专业骨干,他们都有继续长期进行国情调查,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希望和要求,为了便于交流和研讨问题,经过酝酿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批准,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由陆学艺任主任,何秉孟、谢曙光为副主任,北京和各地的一部分专家(多数是从事此项调查的)为研究员,聘请丁伟志、邢贲思为顾问。在协调会议期间国情调研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此次协调会主要是研究讨论并解决调查点的调研、写作中的问题。考虑到前两批点,调查已经完成,但由于研究分析和写作、统稿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卷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有连续三次退回修改的),而调查的材料已有3~4年了,所以会议要求,第一、第二批点未完成写作任务的,都要求再做新的调查,要把近几年的变化写进去。会议还布置了第四批点的调查。
到1994年底,有约50个县市完成了调研和写作,出版了30余卷。就全国范围说,100个县市调查的布点工作已经结束,但各地的课题组仍在继续进行调研和审稿工作。开始时总编委会商定,每个省市自治区根据人口区划的不同,部署2~5个调查点,要求选取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类型(山区、丘陵、平原等)和有各种代表性的县市,以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整体国情。1995年以后,总编委会根据各地调研的实际情况,又陆续批准了一些新调查点,以求填平补齐,使布点尽可能达到合理。另外还有一些是由于丛书出版以后,社会反响很好,有些市、县的领导主动要求列为调查点,如新疆的吐鲁番市、广东的珠海市等,总编委会根据总的布局平衡,也批准了一些新点,所以到最后全国一共布点108个。
1994年以后,总编委会的几位同志曾先后到湖北、新疆、广西、辽宁、山东、广东、江苏、云南、江西、海南、黑龙江等省区,同当地的社会科学院、党校的同志一起走访了这些省区被调查点县市的领导和群众,听取他们对丛书的意见,也参加一部分书稿的评审会或出版后的发布会。各地对本丛书调研、写作和出版都很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不少卷被当地评为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并获奖。
从1988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酝酿组织这项大型国情调查时起,直到1998年10月最后一卷出版,历时10年零8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项国情调查任务,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的少数几次大规模经济社会调查之一。先后共出版了105卷,总数4000多万字。后来,经过总编委会和国情丛书编辑部的同志开会评议、协商,从中减去了5卷。所以,最后送交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会作为最终成果的是100本。当时预定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对100个县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调查,对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从多种角度、各个层面来提供第一手的真实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以便进一步摸准摸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拓宽加深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可以说,这个目标是基本实现了。这100本国情丛书,每一本都是以描述一个县(或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著,它既可以作为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全面研究基本国情或研究社会科学某一方面专题的资料,亦可作为进行国情教育的基础参考书,所以这套丛书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它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真实记录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类型、各种发展水平的100个县(市)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轨迹,这些资料来之不易,十分珍贵,所以这套丛书又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愈悠久,其价值愈可贵。
国情丛书出版以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界的一项很重要的学术资料基本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领导说,将来这套丛书的资料和数据能培训一大批博士、硕士出来。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也很欣赏,诸城市委的领导在读了《诸城卷》之后,认为这部书是诸城的百科全书,应该是诸城干部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干部必读的书,对熟悉市情,对做好工作,以及对外交流都很有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建院20周年,评选建院以来优秀成果时,给“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颁发了特别荣誉奖。
国情丛书总编委会原来有个设想,在100个县市情调查告一段落以后,要组织相应的课题组,对这100个县市调查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纵向的专题研究,写出如农业、工业、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专题研究专著,最后进行综合研究,写出集大成的国情分析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启动过几项专题研究,但因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此项研究计划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是美中不足的一个方面,有待以后弥补。
1996年,当百县市调查基本告一段落的时候,课题组内外的一部分专家提出,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果,对认识国情有很重要的价值。但一个县市,上千、几千平方公里,几十万、上百万人口,所以,对县市经济社会的调查,总体上属于中观层次的调查。对农村基层情况的调查还是比较少。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这20年,农民变化最大,农村基层社会变化最深刻,这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命运的基础,是弄清国情必不可少的。如能在百县市情调查的基础上,再做100个村的调查,从微观层次上对这些村乃至村里的每个农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状况加以调查,经过分析,全面系统地加以描述,形成村户调查的著作,这就更有意义了。百村调查是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姊妹篇,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将相得益彰,对加深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更加完整了。对此建议,总编委会的几位同志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个意见很好,而且很及时。于是做了两件工作:一是组织一个课题组,到河北省三河市行仁庄进行试点调查,形成村的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和写作方案,以便为将来开展此项调查作准备;二是在1997年7月写出了“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课题报告,向国家社科基金会申请立项,基金会的领导同志认为这个创意很好,很有价值。但因为此时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课题都已在1996年评审结束,立项时间已过,不好再单独立项。后来经过总编委会同国家社科基金会反复协商,基金会考虑到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考虑到再作一次百村调查是百县市国情调查的继续,很有必要。所以,于1998年10月特别批准了“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这个课题,将其补列为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并专门下批文确认,批文为98ASH001号。
“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立项后,受到各地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原来进行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单位和专业工作者们的欢迎,至今已经有30多个单位组织了课题组,并已陆续选点、进点,开展了村情的调查。
“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目的,同样还是为了加深对全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特别是要对全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至今仍不失为至理名言。现阶段的农民境况到底怎样?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特别是他们将来会怎样变化?中国的农村将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地区的状况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来描述、反映中国5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变化的状况。
行政村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地域单元,也是构成中国农村社会最基础层次的政治单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十多年来,中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造就了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所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称赞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行政村还是一个事实上的经济实体。它的前身是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原来在政社合一体制下,既有组织生产经营的经济功能,又有行政功能。改革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大队一级组织村民自治委员会。法律规定,村委会是土地集体所有的承担者,是土地的发包单位。这些年实践的结果有多种情况,有些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村,在村民自治委员会以外,还组建有农工商公司或(合作)经济委员会,同受村党支部(或党委)领导,村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实体,但这类村是少数。现在全国绝大多数村的状况是,村已不是完整的集体经济、生产经营单位,村作为集体所有土地的发包单位,把土地(包括山林等)分包给农户,农民家庭成为自主生产经营的实体。其中的一些行政村,还有一部分经济职能,对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灌水排水、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等社会服务。而在经济不发达和边缘山区,行政村连这类社会化服务也办不到,只是一个基层的行政单位和土地发包单位。
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总的发展是好的,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各地区村庄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农户分化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我们这项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就是要通过对这100个村及其农户的调查,对这些村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过程、变化状况“摸准、摸清”,经过综合分析,通过文字、数据、图表把这个村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如实地加以描述,既能通过这个村的发展展示农村50年、20年来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展示这个村特有的发展轨迹。
现在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套与“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有着天然联系的关于现实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成果,经与出版单位反复酝酿,最后定名为《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后缀所调查的村名。每本书有一个能概括该村庄内在特质的书名,如行仁庄是一个内发型村庄为基本特质的村落类型,我们就把这一卷定名为《内发的村庄》。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同样是一项集体创作、集体成果。参加这项大型国情社会调查的,有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大学 、党校以及党政研究机构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同被调查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相结合,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且只有被调查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实行专业工作者、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农民群众三结合,才能共同完成这项科学系统的调查任务。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
总编辑委员会
2000年12月
序
本序作者潘启胜为中共孝感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孝感是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是孝感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城是孝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城市圈的组团城市之一,工农业基础雄厚,素有“膏都盐海”、“糯米之乡”的美誉。2010年,应城糯稻发展到32万亩,其产量稳居全国籼糯县市第一。杨河镇是应城糯稻集中产区之一,巡检村则是应城糯稻生产、加工重要基地。
巡检是应城西北农业区的一个古村镇。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巡检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孝感管辖区域的农村中,巡检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巡检村的糯米生产和加工、肉猪和种猪养殖、机械动力运输这三大支柱行业,都有较好基础和光明前景;土地和劳力这两大资源,尽管数量有限,但都有较大潜力。只要有一个好班子带领,一定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一定会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的新农村。
在《中国百村调查》总课题组的指导、中共应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中共应城市委党校的配合下,中共孝感市委党校组织调查、撰写的《嬗变中的古村镇——湖北省应城市巡检村调查》,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1949年以来该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既比较充分地肯定了它的进步和发展,又实事求是地揭示了它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真实、具体地记录了该村半个多世纪的频繁变化,对研究中国中部地区农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识世之途,善政之基,正风之策,育才之道,悟人之术,是一切党政干部、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愿我们共同在社会调查过程中,深解社情民意、增长知识才干、端正党风学风,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201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