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分析和解读太仓社会现代化进程,并从行动策略角度深入剖析这个进程的具体机制,从中找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条件及其利用条件而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内涵,而且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本土案例,也为太仓继续推进现代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发展方式的转变打开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门”/1
一 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2
二 发展中负面效应的倒逼/3
三 各种基础资源的整合/5
第二章 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社会建设太仓实践模式框架的形成/11
第三章 坚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和
社会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17
一 注重“高起点”/18
二 注重“互动性”/30
三 注重“全覆盖”/47
第四章 坚持以实现社会现代化为目标,使推进社会建设和
社会管理成为实现“第二个率先”的核心任务/52
一 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抢步加速推进社会现代化/52
二 太仓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难得机遇期和重要转折期/56
三 太仓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三大重点/58
(一)打造与基本现代化相对应的“高质”民生服务新格局,使太仓人更幸福/60
(二)打造比较公平、最具活力、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太仓人更和谐/77
(三)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使太仓人更眷恋/92
第五章 坚持“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实践路径,努力走出
一条符合太仓市情、可持续运作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123
一 太仓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八字方针”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25
二 “多元普惠”是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社会建设的科学、理性的选择/128
三 “和谐善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出发点和落脚点/137
第六章 展望前程:太仓面临第三次社会转型和向后三年的“十大任务”/147
一 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的“和谐太仓”/148
二 打造以民生为重、以公平为重的“民本太仓”/150
三 打造民众认可、感受强烈的“幸福太仓”/151
附录一 不断开拓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陆留生/173
附录二 积极探索具有太仓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陆卫其/179
附录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太仓——王国其/186
附录四 创新社会管理谋求和谐善治——中共太仓市委 太仓市人民政府/192
附录五 创新引领,打造民本幸福金太仓——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9
附录六 积极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6
附录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共太仓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209
附录八 强化基层民主推进社区建设——太仓市民政局/217
附录九 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太仓特色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新路——太仓市民政局/224
附录十 培育社会组织培养社工人才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太仓市民政局/229
附录十一 实施环保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推进太仓社会和谐——太仓市环境保护局/233
附录十二 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
社会保障能力——太仓市交通运输局/239
参考文献/245
后记/247
作者简介: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留生,中共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内容简介 《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分析和解读太仓社会现代化进程,并从行动策略角度深入剖析这个进程的具体机制,从中找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条件及其利用条件而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内涵,而且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本土案例,也为太仓继续推进现代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作者简介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留生,中共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编辑推荐中文目录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发展方式的转变打开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门”/1
一 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2
二 发展中负面效应的倒逼/3
三 各种基础资源的整合/5
第二章 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社会建设太仓实践模式框架的形成/11
第三章 坚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和
社会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17
一 注重“高起点”/18
二 注重“互动性”/30
三 注重“全覆盖”/47
第四章 坚持以实现社会现代化为目标,使推进社会建设和
社会管理成为实现“第二个率先”的核心任务/52
一 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抢步加速推进社会现代化/52
二 太仓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难得机遇期和重要转折期/56
三 太仓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三大重点/58
(一)打造与基本现代化相对应的“高质”民生服务新格局,使太仓人更幸福/60
(二)打造比较公平、最具活力、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太仓人更和谐/77
(三)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使太仓人更眷恋/92
第五章 坚持“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实践路径,努力走出
一条符合太仓市情、可持续运作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123
一 太仓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八字方针”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25
二 “多元普惠”是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社会建设的科学、理性的选择/128
三 “和谐善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出发点和落脚点/137
第六章 展望前程:太仓面临第三次社会转型和向后三年的“十大任务”/147
一 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的“和谐太仓”/148
二 打造以民生为重、以公平为重的“民本太仓”/150
三 打造民众认可、感受强烈的“幸福太仓”/151
附录一 不断开拓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陆留生/173
附录二 积极探索具有太仓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陆卫其/179
附录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太仓——王国其/186
附录四 创新社会管理谋求和谐善治——中共太仓市委 太仓市人民政府/192
附录五 创新引领,打造民本幸福金太仓——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9
附录六 积极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6
附录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共太仓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209
附录八 强化基层民主推进社区建设——太仓市民政局/217
附录九 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太仓特色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新路——太仓市民政局/224
附录十 培育社会组织培养社工人才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太仓市民政局/229
附录十一 实施环保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推进太仓社会和谐——太仓市环境保护局/233
附录十二 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
社会保障能力——太仓市交通运输局/239
参考文献/245
后记/247
英文目录暂无英文目录序 言序言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活样本”
一
《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一书即将正式出版,这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总结篇”,下册为“理论篇”。该书选择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出版,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该书可以让全国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一个诠释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战略设计的实践“样本”和“例证”。
党中央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就逐步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十七大明确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写进党章中。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类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的建议、著述、论文和调研报告,可谓议论众多、热闹非凡。
专家学者们的这些文章和谈话大多还是停留在研究阶段、论证阶段、设计阶段。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实践过程。虽然,实践离不开研究,但这个研究是指实践性研究、研究性实践。《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这部著作,正是在总结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实践的产物。如同“五谷丰收”那样,满仓的粮食是通过耕耘、播种、培植、浇水、管理一直到收割、脱粒、进仓这个复杂过程的最终结晶,天上掉不下大米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也是这个道理,再好的设计,再深的研究,最终还是要通过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大量实践才能出成果、出效益。《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一书正式为全国提供一个县级市如何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样本,以供人们比照、借鉴、参阅、思考。当然,太仓的实践经验是初步的,但有了这样一个经过解剖的“样本”放在面前,这对全国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确立这个课题,选择太仓这个点,我们是经过精心考虑的。2010年底,中国社会学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全国一百多名与会者大多是社会学专家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领导,而其中还有一位是来自江苏太仓市的基层实践者的代表。在同该市这位代表交谈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设想:请太仓市承担起总结近五六年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初步经验的任务。通过对一只“麻雀”的解剖和分析,为全国各地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寻找一条鲜活的实践路径,从而引导理论探索向实践层面展开,使“中央指示”真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个设想,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来说无疑是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社会学研究所的任务是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寻找实施途径和方案,这就需要基层的支持、配合和参与。这位代表回到太仓,向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太仓市委、市政府认为,研究这个重点课题正合其时,是他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积极实践和自觉需要。该市市委书记陆留生当即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太仓确立这个课题是对我市工作的一个重要推动,太仓正处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特别需要坐下来认真地回顾总结一下近几年来的各项工作,系统地思考下一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陆书记的表态和社会学研究所的想法不谋而合,如同“两心合一心,天愿人作成”。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3月双方各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并立即开始调研。在一年多时间里,北京课题组的同志七下太仓,得到了太仓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与太仓课题组的同志密切合作和相互帮助下,双方很快完成了调查、研究和写作任务。书的上册由太仓课题组写作,下册由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写作。
确立江苏太仓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研究对象,这是客观研究的选择。太仓这个县级市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大致有如下五个特点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一是太仓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该市和上海接壤,隶属苏州。长期以来,该市的经济发展高速推进,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列。2011年,该市的人均GDP为1 5万美元,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太仓经济的高增长、快发展为推进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种现实优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二是太仓长期以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做法,虽然在发展中也凸显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也出现过经济和社会发展某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太仓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滞后现象,而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中。2008年底,全国各地35名专家专门到该市考察、研讨太仓的经验时,一致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太仓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汝信认为:“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太仓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太仓身处全国普遍呈现“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大环境中而能“独树一帜”。这种执著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三是太仓地处苏南地区,长期以来该市是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的忠实执行者和积极实践者。大家知道,早期的苏南模式是工业化发展的典型,把经济总量做大是不计成本、不遗余力的。随着形势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方针提出后,苏南从20世纪以来就自觉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上了一条更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南是一个不断出新、经常出彩的地方,同时也是“经验先出、问题先现”的地方。研究太仓,也就是研究苏南。总之,通过研究太仓,能找到苏南模式走上科学发展新路的轨迹,在太仓身上可以感受苏南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四是太仓和苏南地区其他县市一样,正在全力以赴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在进军现代化的征程中,他们把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实现经济现代化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太仓和苏南已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还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这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前,太仓和苏南一样,借助“第二个率先”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利之机,全面规划了社会现代化的布局,争取在“第二个率先”中交出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令人满意的答卷。太仓正在做的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重任的战略设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五是按照建设社会现代化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过程来衡量:太仓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破题”,第二阶段的任务开始“起步”,第三阶段的任务正在“设想”,这是极不容易的事,在全国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可以认为,太仓离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虽然还需要五年、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但如今他们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总结过去、剖析今天、展望明天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总之,太仓多年来为推进社会现代化所付出的一切和太仓今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再攀新高峰的设想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鉴于以上五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确定太仓这个调查研究点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早在20年前就在太仓设立长期固定的调查点,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年来,双方密切合作,先后完成了几个重大课题的调研任务,出版了《中国的一个小康市——太仓小康社会实录》《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城市化:苏南现代化新实践》《苏南模式与太仓实践》等多部著作并推向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次,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学研究所和太仓再一次合作研究“社会现代化”,这既是扩大双方合作成果的新机遇,也是深化研究社会现代化的新举措。太仓不仅有良好的研究价值优势,而且有一批20年来跟社会学研究所各位专家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心心相印的“草根式”专家。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太仓,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推断力和高瞻远瞩的思考力。社会学研究所和这样一些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力、对理论研究有一定把握力的人合作,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是有十分把握的。
二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经过几年来政界和学界的努力,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任务、目标和途径等问题,在理论上正在逐步厘清。但如何在全国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太多的事要做,有太多的问题有待破解。《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为我们完成这个转化过程提供了一个 “样本”。
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太仓总体的思路是: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社会现代化为目标,以坚持“多元普惠、和谐善治”举措为路径。太仓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是“三个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营造城乡一体、普惠共富、公平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调网络为主体,建设和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现代化新格局;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以构建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打造能提振“精气神”和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太仓。太仓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做法从太仓现阶段所做的工作而言,无疑是很正确的,说它是太仓经验也好、太仓模式也好,都是可以的。当然,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层层推进和三个阶段任务的全面完成,相信不久之后的太仓可能会产生出更多经验和更好的理论,完成实践和理论上的突破,这是肯定的。
本书阐述的太仓现有的经验,其中不乏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真知灼见。太仓的经验大致可以给我们提供如下四个方面的启发。
(1)太仓的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单位要推进社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的观念转变为先、目标设计以转轨为先、运作方略以转型为先的路径。推进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在基层是一个从不断“量积”到“质变”的过程。要从实践运作中坚定不移地打开社会现代化这道大门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来一轮思想领域里的“转型”,就是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服务宗旨上、运作方式上真正从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和套路中解放出来,在总结中提升,在否定中创新,真正把中央指示精神的要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民生优先”等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每一项、每一步、每一时的实践中去。太仓经验的可贵之处是他们能在前几年经济发展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大发展时代中,就开始觉醒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社会矛盾爆发期和凸显期的到来,已经作出了“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突出位置”,像抓经济建设那样去着力抓社会建设的决策。这个决策的作出来自中央指示精神的推动,也来自发展中负面效应的倒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对原来发展方式的转型。这种在实践中自觉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勇气是十分宝贵的。
(2)太仓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互为动力、互为依托的关系,两者协调发展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真谛。早些年,太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的做法有没有错?不但没有错,而且是完全必要、非常重要的。太仓要是没有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的高速积累,能把太仓的各项社会建设搞得像今天这样兴旺发达吗?那是不可能的。推进社会现代化是需要大量的钱财的,是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底气的。“浅水养不了大鱼”“无本之木成不了森林”。中央从2004年开始提出“社会建设”的问题,到今天已经有近八年了。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但同时也强调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要大力实施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更好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等等。特别在2012年全国经济增长指标有所回落的苗头露头时,中央更是及时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的指示。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如果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作为专业的研究工作者,长期到基层调查,到过全国各地,对基层党政工作进行过很多次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地气”的人吧。我深知,我们的社会研究必须在基层的实践中去寻找路径和答案。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更是如此,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全国基层实践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共知、共创、共行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上能真正做到与上下“同气相求”“同道相应”,达成共识。在前一阶段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和讲课中,我都把经济社会协调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我的观点是:前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凸显的种种矛盾并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的问题,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只要我们认识到了,是可以纠正的。社会现代化有很多很重要的任务要通过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得到解决。例如管理问题、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公正问题等,这些改革和调整既需要人们的自觉和自信,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社会问题说到底有很多也是经济问题,要通过继续发展经济才能解决。有人认为推进社会现代化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也是不切实际的。
(3)太仓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长期积累、积小胜为大胜的历史过程。它不仅需要让民众增加幸福之“量”,更需要通过社会变革给民众更多幸福之“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社会的现状,塑造现代化的社会新格局。根据实现社会现代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设想(即:改善民生为主的第一阶段;改革社会体制,理顺社会关系为主的第二阶段;构建现代社会结构的第三阶段),太仓对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这个过程原来并不十分明确,一度认为社会现代化只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就可以了,也就是社会上流传的“上班有份好收入,退休有个好保障,回家有个好环境”,仅此而已。在实践中,他们越来越感到光是物质生活为主的“幸福”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差距还远,于是他们设计了社会现代化的含义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普遍富裕,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等内容。这显然比开始的认识要大大深入一步,离社会现代化的真实目标也靠近了一步。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太仓如今对推进社会现代化有了更为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深刻的变革自觉。最近他们提出为了推进社会现代化,太仓要把力气花在“通过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在全市造就一种在资源分配、利益关系、生存发展、道德行为上追求公平合理的价值理念、规则程序和制度保证的氛围”;提出了要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解决社会建设有没有“位置”、21世纪初解决社会建设“好不好”问题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目标的“第三次转型”,造就“三个太仓”:和谐太仓、民本太仓、幸福太仓。太仓对社会现代化在认识上的这三次递进和飞跃,正是该市对社会现代化本身是个“历史过程”的一种觉醒。作为今天的基层领导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9月,太仓市正式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的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规划、组织实施全市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任务。如今,在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目标中,全力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理念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改革现状、谋求创新发展为主的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工作已在全市开展起来。太仓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社会现代化就是要像当年搞经济建设一样,先要有一定的实践,要有及时的总结,及时的宣传推广,要有声有势,达成高度的共识,一步一步地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4)太仓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社会现代化既要从更多地为人民群众谋求切身利益做起,更要引导民众从本地的实情出发,树立一个足以让全市干部群众人人向往的宏大目标,并带领干部群众去实践和探索,从而真正调动起“党委、政府、社会、民众”四个方面的积极性,造就上下一心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太仓市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及时地向全市人民推出了一个把太仓建设成为“现代田园城市”的令人为之向往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推出并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对太仓这座城市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经过长期建设,在江南水乡基础上形成现代城市新格局的写照。可贵的是,太仓至今还有40多万亩农田的广大空间,这就为未来建设成“现代田园城市”预留了运作平台。这在苏南、在江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非太仓莫属。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这个目标的提出,对于太仓,对于苏南、江南是有很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本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中作了长达三万字的极为详尽的分析,值得读者认真加以品读。当然,太仓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虽然不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全部,但这是建设现代化社会最符合太仓实情、最具太仓特色、让人最为振奋、最具有闪光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现代田园城市不是人们简单想象的一种“形态性”建设,而是一个活生生包含社会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社会深刻变革。可以这样说,现代田园城市太仓的建成之日,就是太仓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之时。他们也认识到,要完成这一宏大目标,需要时间、勇气和信心,但是这一宏大目标带有巨大的激励性,也充满机遇、挑战、压力和责任。太仓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把这个目标大胆亮出来,本身就是该市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所在。相信有了这样的目标做“灯塔”,太仓市的人民群众就不会把推进社会现代化仅仅看成一句口号。相反,民众会欢欣鼓舞、全力以赴地与党和政府一起,为实现这个宏大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高度赞赏太仓这一生动之笔,我们完全相信太仓能生龙活虎般地把社会现代化建设一步步推向前进。
三
《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这部著作,在内容上有鲜活之感,而且在全书结构、内容安排、体例、写作上有独到之处。该书的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设计较好,能多角度地给人增添完整的印象。该书采取上、下册分别论述的方法:上册基本上是“纵写”,重点反映太仓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由来和过程,告诉读者太仓“干了什么”“怎么干的”;下册大体上是“横写”,是撷取宏观、中观、微观的若干个横断面,重点揭示太仓社会现代化的“效果如何”“出路何在”。这种写法如同列车行驶在双轨车道上,使全书产生内容立体化、角度多元化和论述多样化的效果。
二是上、下册作者的身份互补,为全书提供了较强的可信度。该书上册的写作材料基础是一群实践工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实践岗位上进行的总结,执笔者在多达几十万字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提炼、加工而成,有较为系统的经验和感受。该书下册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十几位年富力强的专业研究人士在资深研究员的带领和主持下,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1200个调查样本的基础上,站在全国和全局的高度上对太仓的实践做法进行点评和议论。双方作者分别从感性和理性两条脉络对同一主题、同一主体和同一主旨进行研究和剖析,所述的内容和观点比较客观及可信。
三是两册分别阐述的侧重点同中存异,有助于读者产生积极的思辨效应。一部著作贵在它的包容性。著作不同于文件,不能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调门、一个口径。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由于作者思考的立脚点不同,一本书中出现观点上的差异是难免的,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引起读者的更大兴趣和更多思考。本书对太仓经验的总体评价当然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写法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诸如“推进社会现代化中既要坚持经济高速发展不动摇,又要把社会建设切实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地方党政部门如何既发挥好强大的政治优势,又要催生社会成长”“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不是一定要一步到位才好,还是允许逐步完善”等问题上各种观点并存,这些看法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太仓经验的本质,对全书的价值更是无碍大局。总之,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哪怕是建设性的讨论和批评都会增强批判思维的力量,会给丰富社会现代化事业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
陆学艺
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