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杭州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中多次名列首位,其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及其历史文化经验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典范性的意义。本书围绕“城市生活质量与文化”这个主题,以杭州为例,对城市生活质量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历史与文化”问题展开讨论。
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城市生活品质
杭州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况及健康老龄化对策研究——叶群华 /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群体满意度的差异性——以杭州市拱墅区农转居居民为例——孔令乾 / 40
论杭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彭丽 / 81
第二部分 城市教育
杭州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程骁 / 119
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关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田莉 / 160
来杭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探析——李智 / 195
第三部分 城市历史文化
试论南宋临安城格局——毛姝菁 / 243
杭州城建碑刻及其文化价值——项漪 / 274
关于杭州江南丝竹的若干问题——段冰熠 / 307
Abstracts / 335
前 言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家园,幸福美满是城市居民的永恒追求。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生活品质已经成为时代的共识,而城市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杭州自2007年开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活动以来,城市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以及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中,杭州多次名列第一,“天堂”美誉名至实归,引起了国内外媒介的广泛关注。在中外学术领域,城市生活品质量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每一个时代都能引起共鸣,今天亦然。
本辑《城市学论丛》主要围绕“城市生活品质与文化”这个主题,以杭州为例展开讨论,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城市生活品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人口进入老年型时期,2010年杭州社区老年人比例已达16.9%,老龄化趋势明显。叶群华的《杭州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况及健康老龄化对策研究》一文针对杭州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状况展开调查,在掌握当前杭州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杭州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探讨健康老龄化的策略及措施。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元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许多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部分农转居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由于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忽视对社区群体的关注,经常导致社区认同差异和冲突。孔令乾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群体满意度的差异性——以杭州市拱墅区农转居居民为例》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回顾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和进程,采用问卷法考察了拱墅区农转居社区中不同群体对社区各个方面的主观评价,进而分析归纳出不同群体社区满意度差异的特点及成因,最后从国家、社区、群体三个层面探讨了协调群体差异,提出建设和谐社区的方法与对策。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事关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城市,杭州正处于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之中,彭丽的《论杭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分析杭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韩国与我国甘肃省临泽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经验与启示,针对目前杭州市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第二部分关于城市教育。目前,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是现代城市教育的新形式。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实践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环节。杭州下城区的社区教育是杭州教育的缩影,其特色社区教育运作模式曾多次在全国获得殊荣。程骁的《杭州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全面回顾了杭州下城区社区教育运作模式的形成过程,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该区8个街道、71个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考察了社区教育的认知情况和学习方式等,分析该区社区教育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浙江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程度极高,其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十分尖锐。田莉的《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关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而以杭州为例,系统分析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具体考察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状况及问题,最后针对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深造,然而,由于原文化与中国文化间的差异,留学生群体极易产生异文化的适应问题。李智的《来杭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探析》一文通过修订版的留学生异文化压力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医用焦虑与抑郁量表,对留学杭州的4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国(洲)籍、学历、专业、来华时间等方面对这些留学生的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水平、异文化压力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了增进来杭留学生异文化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建议和对策。
第三部分关于城市历史文化,主要关注杭州的传统城市格局、城建碑刻以及传统音乐。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说,传统城市格局通常是一种历史文脉,是城市生命的延续。毛姝菁的《试论南宋临安城格局》一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考古发掘材料和相关史料为依据,以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为借鉴,采用动态的视角对临安城市格局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比较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中国城市史的探讨,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杭州历史与文化的系统化研究,还有助于为杭州城市与建筑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城市碑刻是一种符号形态,其记载的内容延续着城市的记忆,有益于对城市的理解。项漪的《杭州城建碑刻及其文化价值》一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对杭州城建碑刻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分了杭州城建碑刻的三大内容,阐述了杭州城建碑文所蕴涵的情感意蕴及其创作手法,揭示了杭州城建碑刻的学术与艺术价值,最后指出收集、保存与传承地方石刻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艰巨性。“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丝竹乐中的一种,流行于长江三角洲一带,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尤以沪、苏、杭及周边地区最盛。杭州地区演奏丝竹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今杭州的江南丝竹却趋于衰落,乐队仅剩一支。段冰熠的《关于杭州江南丝竹的若干问题》一文对杭州江南丝竹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从内容、结构、旋法、织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杭州江南丝竹的三首代表性曲目以及杭州江南丝竹在乐器编配和演奏方面的特点,针对杭州江南丝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本辑论文以杭州师范大学多个学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为基础,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前提下做了比较大的改动,以使论文简洁明了,符合学术规范,这样做的目的是着力培养青年才俊的志趣,使更多的人参与城市学的研究,同时,营造城市学研究的氛围,倡导关注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虽然这些研究比较浅显,表述也显得稚嫩,但我们相信这些成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其中建设性的意见或许能够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在此,非常感谢这些研究生的大力支持,感谢学校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当然,其中一定存在不少舛误,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