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理论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赵鼎新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
ISBN:978-7-5097-3030-0

 

 

丛书名:清华社会学讲义点击放大 图书作者 赵鼎新著
内容简介: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目录

1  第二版 序

1  第一版 序

1  第一章 导论: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社会学研究方法

2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6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14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20  第二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

20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27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29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33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理论

36    美国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37    政治机会结构

39    运动动员结构

41    话语、符号性行动和情感

44    新闻媒体

46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61  第三章 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61    从勒庞到布鲁默

64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68    社会结构与情感

 

75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76    涂尔干视角

77    新兴意识形态和革命

78    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

82    涂尔干理论传统评价

84    古德斯通的国家崩溃理论

 

88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

88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91    组织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95    生产关系与社会运动

96    生产方式和现代化道路

103   生产关系和农民革命

 

108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上)

108   民族国家和社会运动

112   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运动

115   国家中心视角的兴起

118   斯考契波及其革命理论

122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发展

124   寡头政体现代化和革命

 

134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下)

134   曼恩理论思想概要

139   国家在西方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145   西方工人运动的发展

151   认同感与社会运动

 

156 第八章 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157   搭便车理论

159   对搭便车理论的评论

163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169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178 第九章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

178   现代社会运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我的评判

184   资源动员理论

189   政治过程理论

194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201   政治机会结构的经验研究

 

208 第十章 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

210   框架分析理论

215   文本决定论

220   集体行动形式库

223   文化对社会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225   社会结构、文化和集体行动

 

238 第十一章 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

239   组织、网络和社会运动动员

242   顾尔德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的研究

247   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

251   国家和社会运动动员结构

253   组织和空间环境的关系

256   梯利对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的分析

259   内在动员结构和外在动员结构

 

267 第十二章 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

268   传媒方式就是信息

273   传媒内容才是信息

273   西方的媒体、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

277   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288 第十三章 展望和总结

288   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

289   新社会运动

291   社会运动社会

292   全球性社会运动

296   中国集体行动的现状和未来

300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要点

301   变迁、结构、话语——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视角

301   国家社会关系和西方集体抗争行为的制度化

303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305   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理论和经验切入点

308   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简介:赵鼎新,麦基尔大学社会学博士,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

总  序

   《清华社会学讲义》历经两年筹备,首批终于面世了。在我国社会科学恢复、重建已二十余年,似乎臻至成熟,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教材可谓品类繁多、汗牛充栋的今天,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为什么还要组织这样一套讲义并付诸出版,理应在这里先行交代一番。

  大体上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筹办这套讲义,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社会学必须有能力面对各种新的经济、组织、政治和文化现象。自20世纪末期以降,高新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演变、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引发的巨大、深刻的变迁,使整个人类社会面对着一系列前所未闻的新问题。本系同仁认为:社会学这门学科,如果要在21世纪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能力面对和处理这些新的问题,而要培育此种能力,就必须努力发展新的知识系统。本套讲义就是创新社会学知识系统的一个尝试。从列举的篇目中就可以看到:本套讲义的重点,是力求选取那些对研究新问题至为关切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加以介绍,而不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第二,社会学应当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努力实现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创新,或者说,努力变成“新社会学”。这里所谓“新社会学”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必得吸取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另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这门学科,亦有能力跨入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成为其他学科基本建设的一个环节。例如,组织行为研究就是商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而社会研究方法则是当代各门社会科学学科所普遍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之一。所以本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在这个方面用力,力求展示出社会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力求变成“新社会学”。这也是当代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国际性的潮流。

  第三,社会学的教科书在学术上应当有一个高起点。在社会学的各类著作中,教科书承担着导引和教育下一代学科从业人员的任务,其质量的高低、选材的优劣,直接模塑下一代学人,因而关系到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就此意义而言,教科书对于学科和学术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撰写教科书必须慎之又慎,将就不得。基于此种考虑,本套教材主要邀请那些在海内外学有所成,常年从事教学工作,而对中国国情又不陌生的中国学者撰写。在内容上,尝试将社会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勾连起来,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形式上,则采取“讲义”形式,基本保留口语化特点,学理纵然艰深,但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为确保出版质量,本套讲义选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近年来在出版、刊行社会学著作方面用力最多的一家出版社,本套讲义凭借此家出版社之力,无疑是获得成功的一大保障。

  自2000年正式建系伊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即明确提出了本系学科和学术建设的宗旨:“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与西方社会学前沿理论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这两句话是本系同仁总结了国内社会学界的发展状况才提出来的。所谓“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是说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不应来自依据经典大师的语录而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剪裁,也不应来自权力机构的“长官意志”的提示,而应来自社会学者作为一个掌握了社会学知识的社会行动者,在这个社会里经由积年累月地探索和体验而提出的那些问题,那些问题必定是靠近这个社会的实际逻辑的;所谓“与西方社会学前沿理论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是说社会学对于这些本土问题的研究,其所形成的概念和理念,又不应仅仅囿于本上范围,而必须超越本土,尝试着与西方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对话,以期丰富甚至推动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个宗旨提出的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任务。单独实践一面已很困难,要同时做到两面则可谓难上加难。本系同仁深知实践这一宗旨殊属不易,而将之作为长远的努力方向。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向着达致此一目标前进了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

二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