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新社会学文丛
内容简介:本书从疾病的隐喻出发,围绕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通过对“废止中医”、“爱国卫生运动”及“合作医疗”等事件的叙述与解读,对疾病如何被政治化并纳入到国家管理序列、卫生的双重规训、合法性建构、再造国民、国家公共性扩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国-民关系格局的变迁中,阐释疾病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
目录
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目录导论……………………………………………………1
一 东亚病夫的双重意象与中国政治……………………………………………………1
二 呈现、言说与缺席……………………………………………………………………7
三 送医下乡与国家建设…………………………………………………………………25
四 本书基本结构与主体内容……………………………………………………………31
第一章 卫生凸起与医疗国家化………………………………………………………………34
一 民族防卫与卫生………………………………………………………………………34
1.“疫病”政治………………………………………………………………………34
2.卫生凸起……………………………………………………………………………40
3.卫生的规训…………………………………………………………………………44
二 废止中医………………………………………………………………………………48
1.西方医学的传入……………………………………………………………………48
2.中医的厄运…………………………………………………………………………51
3.“国家医学”………………………………………………………………………54
三 送医下乡:定县试验及其展开………………………………………………………60
1.乡村建设运动………………………………………………………………………60
2.医疗下乡:定县模式………………………………………………………………63
3.“中国方法”………………………………………………………………………66
第二章 人民医疗:新国家与卫生方针………………………………………………………71
一 “人民”国家…………………………………………………………………………71
二 卫生方针………………………………………………………………………………78
1.“面向工农兵”……………………………………………………………………79
2.“预防为主”………………………………………………………………………83
3.“团结中西医”……………………………………………………………………86
4.“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92
第三章 政治卫生学:爱国卫生运动…………………………………………………………94
一 “清洁”国家…………………………………………………………………………94
1.禁止烟毒……………………………………………………………………………94
2.废除娼妓制度………………………………………………………………………99
3.“清洁”与合法性建构……………………………………………………………103
二 国家“清洁”…………………………………………………………………………107
1.爱国卫生运动简史…………………………………………………………………107
2.再造国民……………………………………………………………………………117
三 告别“病夫”:隐喻的反讽、解构与重塑…………………………………………123
1.“病夫”隐喻的反讽………………………………………………………………124
2.解构“病夫”………………………………………………………………………131
第四章 “中国道路”:合作医疗制度………………………………………………………137
一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37
1.“城市老爷卫生部”………………………………………………………………138
2.“书读得越多越蠢”………………………………………………………………140
3.“口罩论”…………………………………………………………………………144
二 巡回医疗………………………………………………………………………………146
1.“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147
2.西医的规训…………………………………………………………………………149
三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51
1.合作化运动…………………………………………………………………………152
2.合作医疗制度………………………………………………………………………155
3.社区卫生体制………………………………………………………………………159
四 中国道路:作为“范式”的合作医疗制度…………………………………………163
1.“新传统”…………………………………………………………………………164
2.“最优”与“最可行”……………………………………………………………168
第五章 国家公共性:新合作医疗制度………………………………………………………171
一 风险社会………………………………………………………………………………171
1.小农经济与大市场…………………………………………………………………172
2.破裂的卫生网………………………………………………………………………175
3.“仁术”到“掘金术”……………………………………………………………179
4.生死由命……………………………………………………………………………182
二 新合作医疗制度………………………………………………………………………187
1.重建…………………………………………………………………………………187
2.艰难…………………………………………………………………………………189
3.症结…………………………………………………………………………………191
三 国家公共性及其扩展…………………………………………………………………194
1.“自我要求”的国家公共性………………………………………………………195
2.“不断扩展”的国家公共性………………………………………………………198
3.“从群体到个体”的国家公共性…………………………………………………200
结 语 疾病政治学:民族国家?民主国家?………………………………………………204
一 疾病政治的基本逻辑…………………………………………………………………205
1.国民:疾病、政治与国家…………………………………………………………206
2.人民:权力与规训…………………………………………………………………213
3.公民:从权力到权利………………………………………………………………215
二 后发劣势………………………………………………………………………………218
1.后发优势……………………………………………………………………………219
2.后发劣势:时空错置………………………………………………………………221
三 地方化和地方性知识…………………………………………………………………223
1.地方性知识…………………………………………………………………………224
2.“地方化知识”:定县卫生建设…………………………………………………225
3.“地方性知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26
四 民族国家?民主国家?………………………………………………………………228
1.共时的国家:相伴与紧张…………………………………………………………229
2.超常规模式…………………………………………………………………………230
3.国家退出与国家回归………………………………………………………………232
主要参考文献……………………………………………………………………………………235
后 记……………………………………………………………………………………………247
作者简介:胡宜,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治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序
徐 勇
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序生老病死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但将疾病与经国大事的政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却很少见。本书便是这一方面的探索力作。
疾病与政治的历史都十分久远。但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政治学是以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构成国家的要素有人口、领土和政府。没有人口就无所谓国家。人口的体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健。影响人口体质和生命的疾病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需要关注的事务。但是,在传统国家,对于民众的疾病以及由此带来的疾苦,政府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无所作为。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在清朝时代,每一省之中,上有督抚,中间有府道,下有州县佐杂,所以人民与皇帝的关系很小。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要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其余都是听人民自生自灭。”正因为如此,在长期历史上,中国的人口状况表现为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和平均寿命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实在是“人到七十古来稀”。
只是到了近代,疾病才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医治疾病才成为国家行为。进入近代以后,西方世界率先崛起,重要标志就是人口体质的大大增强,人口寿命的普遍提高。在中世纪及其之前,西方世界对疾病更多的也是束手无策。延续达三个世纪的黑死病使当时欧洲人死去三分之一。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现代国家的兴起,人口及其生命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国家开始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医治民众疾病。到19世纪中叶,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一举突破40岁。人口健,国力强。西方世界的海外扩张,不仅仅凭借“船坚炮利”,更凭借“人强兵壮”,否则他们根本无法应对茫茫大海的艰险和异国他乡水土不服的煎熬。
当西方列强进入近代中国以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所谓“东亚病夫”面貌。其实,“病夫”由来已久,但中国人对这一状况也习之为常,甚至熟视无睹。只是“病夫”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时,才引起那些先知先觉者的反思,后者将疾病、人口体质与国力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国家开始设立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医治普通人疾病上升为国家行为。疾病由此与政治,与国家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西方文明的率先崛起,当中国将疾病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野之时,就出现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道路之争。那些睁眼看世界的人,更崇尚西医;而一些固守中国传统的人却认为中医自有妙处;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第三条道路。在中国,中西医之争已不简单是单纯的医学方式的争论,而上升到国家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的选择。直到如今,这一问题也还没有根本解决。
本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疾病问题。在这之前,疾病没有进入中国政治学的视野,被视为单纯的医学问题。虽然新中国建立以后,领导人高度重视疾病的医治,疾病成为政治问题,但还没有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书首次将疾病问题纳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阈,将疾病与政治联结起来进行研究。这一选题应该说是具有前瞻性的。十多年前,作者就开始关注疾病与政治问题,后来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当时应该说对这一问题关注的人还不多。如今,国家发展重心转向民生。在“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之后,国家实施“看病不太贵”的政策,民众的疾病医疗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时,我们回头再看这本书,更能感受到作者学术眼光的超前性。
本书用现代国家作为分析框架和视角讨论疾病政治问题。应该说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国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现代国家是世界一体化的产物。它标志着人类之间由相互隔绝走向愈来愈广泛的交往。在这一过程中,疾病容易由个体性、地域性问题转变为社会性、超地域性问题。如传染病的出现和流行。2003年春季在中国流行的“非典”(SARS)造成举国上下高度紧张,迄今人们还记忆犹新。现代国家还是民主国家,即国家权力归属人民。政府因人民需求而生,因人民的认同而存。民众的疾病和解除及由此带来的疾苦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的责任。本书借用现代国家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疾病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疾病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正是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本书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疾病与政治的联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为研究这一问题,作者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甚至不辞劳苦,上到政府大楼,下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小小疾病是如何成为经国大事的,民众又是如何受到疾病的困扰的。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知先觉者如何倡导通过加强医疗塑造健壮的“新民”,可以看到如何将集中在城市里的医疗下放到乡村的“送医下乡”,可以看到政府一步步强化民众健康,促使人均寿命大幅度增加的历史进程。
而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疾病政治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如疾病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问题,疾病的非政治性、政治性和泛政治性问题,疾病的国家责任问题,疾病医治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等。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许多观点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和商榷,但本书无疑具有很强的启迪价值。
本书的作者不好说是最聪明的,但至少是最勤奋者之一。他对学问有一种敬畏,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作者早先到我所在的学校跟随我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他对一些问题思考和钻研很深,有时深到了一种难以与人交流的状态。但这恰恰说明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做学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获取内在的真知。后来,作者又继续就读我的博士生。学习期间,他除了继续阅读外,还进行了许多田野调查。疾病不分贵贱,所有人都可能患染。只是近代以来,社会才进入到一个大众医疗时代。只有通过田野调查,人们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由于这一选题具有开创性,做下来自然很艰苦。有时作者陷入其中好长时间不得其解。作者也正是克服一个个难关后最终才完成了论文。论文答辩后,按说作者可以休整一段时间,或者抓紧将论文出版,可以为自己提职称等增加一些分量。但是,作者不是这样,而是选择了到一所名校进一步学习进修,以修改好论文。在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最后才出版了本书,由此可见作者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作者现已结束学习生涯,但学术生涯仍在延续。他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处扩展,正在研究被称为“华佗无奈小虫何”的血吸虫治理问题。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他更有分量的新作!
2011年7月22日于盛夏中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