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心理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六辑)》
赵志裕 陈侠特约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
ISBN:978-7-5097-4277-8

 

 

内容简介: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

目录 

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

  启示(代卷首语)……………………………………赵志裕 杨宜音 陈 侠/1

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

  预测的证据……………………………………………陈 静 赵志裕 陈瑞芬/18

民众种族论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影响与调节

  …………………孙 诺 康萤仪 廖莘雅 李京宓 达斯廷·伍德 周文芝/48

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吗?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启动效应

    ……………………………………………达夫纳·瓦赛尔曼 李·斯派克/78

消费者急躁与文化差异…………………………陈海澎 黄雪菱 阿克沙伊·拉奥/140

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朱 滢 张 力/164

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隋 杰 韩世辉/174

文化对自我的神经表征的动态影响

  ………………………………琼·基亚奥 时子原田 秀嗣·科梅达 张 力

       洋子马诺 大辅斋藤 托德·帕里什 德宏贞任 哲也·伊达卡/184

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

  ———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梁嘉仪 多夫·科亨/204

作者简介:
赵志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及亚洲消费心理研究所研究总监。
陈侠,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内容简介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作者简介赵志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及亚洲消费心理研究所研究总监。

陈侠,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推荐中文目录 目  录

 

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

  启示(代卷首语)……………………………………赵志裕 杨宜音 陈 侠/1

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

  预测的证据……………………………………………陈 静 赵志裕 陈瑞芬/18

民众种族论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影响与调节

  …………………孙 诺 康萤仪 廖莘雅 李京宓 达斯廷·伍德 周文芝/48

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吗?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启动效应

    ……………………………………………达夫纳·瓦赛尔曼 李·斯派克/78

消费者急躁与文化差异…………………………陈海澎 黄雪菱 阿克沙伊·拉奥/140

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朱 滢 张 力/164

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隋 杰 韩世辉/174

文化对自我的神经表征的动态影响

  ………………………………琼·基亚奥 时子原田 秀嗣·科梅达 张 力

       洋子马诺 大辅斋藤 托德·帕里什 德宏贞任 哲也·伊达卡/184

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

  ———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梁嘉仪 多夫·科亨/204
英文目录暂无英文目录序   言内容提要

 

  本专辑旨在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中国社会认知研究的思路。通过代卷首语和选辑(译)的8篇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梳理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与认知研究的影响,并探讨中国社会心理学应如何借鉴北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扎根本土现象和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开创中国的社会认知研究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成为北美社会心理学两大主流理论的知识传统: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受文化、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可促进社会现象的产生、再生和蜕变。陈静、赵志裕与陈瑞芬(2009) 的研究循着前一思路,考察社会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人们对就业者前途的想象;循着后一传统的文化与认知研究路径,No等人(2008) 的研究揭示亚裔美国人对多元文化的感受与其种族观相关联。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北美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严谨的认知实验范式,发现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认知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中;当由外界信息激活时,便会影响当前的思维和行为。这类自动化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在文化与认知的研究中。Oyserman与Lee(2008)梳理过去有关研究发现:与独立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北美;与互依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东亚。Chen,Ng和Rao(2005) 则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对动机与行为的影响。

  面对严峻挑战,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路,试图找出社会认知现象背后的神经学基础。文化与生物科学的对话,甚至催生了新的神经-文化互动研究路径,Kitayama与Uskul(2011)认为,在行为层面观察到的文化差异在脑神经研究中也能得到证据。朱滢、张力(2001) 对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Sui与Han(2007)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脑神经研究,以及Chiao等人(2009)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双文化群体的研究,都支持文化实践与脑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个体与情境的相互嵌入性和建构性。在特定文化中流传的人际规范与广泛使用的思维习惯,体现为个体与他人沟通时的语言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姿态,这促成了体现认知(embodiedcognition) 的研究路径。Leung与Cohen(2007) 的研究为体现文化认知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