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实务系列
内容简介:在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大背景下,需要关注儿童特别是脆弱儿童的权利。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但同时也是最为弱小的群体,他们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儿童,因此为儿童提供合理的照顾与安排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儿童的权利保护并注重儿童的参与。儿童及青少年的权利保护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可心为相关研究提供理性的分析工具,其相关结论也可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12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13
第四节 写作思路…………………………………………………………………………15
第二章 文献回顾………………………………………………………………………………18
第一节 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18
第二节 污名与污名控制…………………………………………………………………32
第三节 社会排斥理论……………………………………………………………………47
第三章 研究设计………………………………………………………………………………60
第一节 主要概念…………………………………………………………………………60
第二节 分析框架…………………………………………………………………………61
第三节 研究方法…………………………………………………………………………66
第四节 进入研究现场及选取个案………………………………………………………69
第四章 社会支持系统…………………………………………………………………………72
第一节 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系统………………………………………………………72
第二节 阳光家庭中的社会支持…………………………………………………………93
第三节 院舍中的社会支持………………………………………………………………105
第五章 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125
第一节 艾滋病、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125
第二节 阳光家庭与污名…………………………………………………………………150
第三节 院舍与污名………………………………………………………………………158
第六章 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174
第一节 人类需求的基本理论……………………………………………………………174
第二节 阳光家庭中儿童的需求满足……………………………………………………180
第三节 院舍中儿童的需求满足…………………………………………………………194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205
第一节 研究结论…………………………………………………………………………205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与进程………………………………………………216
第三节 研究结果对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231
第四节 对政策和服务的相关建议………………………………………………………241
附录一……………………………………………………………………………………………248
附录二……………………………………………………………………………………………249
附录三……………………………………………………………………………………………251
附录四……………………………………………………………………………………………253
附录五……………………………………………………………………………………………257
参考文献…………………………………………………………………………………………259
致 谢……………………………………………………………………………………………278
作者简介:行红芳,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S县两种代表性的救助模式——阳光家庭与院舍型照顾的个案探讨,分析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功能及机制。基于文献回顾与研究兴趣,研究者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污名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试图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审视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社会支持、污名、社会排斥和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模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旨在了解阳光家庭和院舍中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并探讨影响社会支持与污名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受到与艾滋病有关的污名影响的未成年人,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本研究领域积累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更适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两种模式相比,在社会支持方面,阳光家庭中的孩子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层次更全、数量更多,而院舍中孩子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单一、数量少;从污名方面来看,地理位置、内部一致性、安置方式、照顾者身份、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对阳光家庭和院舍产生了影响,但阳光家庭中的孩子的污名程度更低,而院舍中孩子的污名程度更高;由此导致在需求满足方面,阳光家庭中孩子的需求满足程度更高,而院舍中孩子的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低。具体说来,从工具性需求来看,两种安置方式都在尽力地满足孩子的工具性需求,但阳光家庭满足得更好;从情感性需求来看,阳光家庭中孩子的情感性需求满足得更好,而院舍中的孩子相对较差;在发展性需求方面,两种照顾方式都没有真正开始实施。其区别在于,阳光家庭已认识到孩子个人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而对此方面有所考虑,但院舍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家庭与社区基础上的艾滋孤儿安置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方面,要形成以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关系;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与青少年工作势在必行。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以他们为本,从其需要出发,寻求最为合理的照顾方式,以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政策和服务方面的相关建议。
序
孩子是社会最珍贵的资产,我们因而投放大量的资源在教育、母婴健康服务、社区康乐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以求培育出优秀、健康的青少年,为未来劳动市场所需的人力资源作准备。在学校里,有杰出学习表现和能力的孩子,特别受到爱护和关注,考试名列前茅者,或文体比赛项目获奖者,得到表扬,使他们更积极上进,这是一般主流社会常规。家长、教育界、政界、媒体皆愿意为提升孩子的能力而不断努力,为他们的成绩而喝彩。
社会工作者与其他专业界别一样,认同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但在研究提升儿童能力方面的重点则有些不同。社工着眼于“人在情境中”,特别关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有利于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哪些因素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亲子关系与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摇篮。对于一些处于弱势或不利生存环境中的儿童,社会福利政策和服务应如何介入,便成为社工界主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行红芳博士的研究,正是针对一些在主流社会制度以外的弱势儿童。这些儿童,因为他们的父母有一方为艾滋病患者,而成为受害人。其父母疾病来自非一般的途径——因卖血而受到感染,可以说贫穷是致病的根本原因。而艾滋病到目前为止,仍令很多人误解。艾滋病患者,特别在一些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社会公众和亲友会用奇异、排斥的眼光看待他们,使他们不得不承受外界歧视和对立的态度。无形的社会污名,把艾滋病患者排斥至社会边缘。患者的子女,也难以摆脱其污名。在父母离世之后,他们除了缺乏正常的家庭照顾之外,也不得不同时继承了“艾滋”标签,无论身体是否受到感染,皆难以逃避承继父母的社会污名。行博士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社会一些既深层又复杂的矛盾,而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多角度剖析源于贫困,最后却被动地背负“污名”的儿童群体的现状,包括他们的成长所面对的恶劣处境——既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又缺乏社会教育。由此可以引出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成长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当然是在自然的家庭环境生活,即由亲生父母照顾长大,对他们成长最为有利。因此家庭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最好场所。若父母不全,退而求其次的理想安排,是让他们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以此原则,各地政府所提供的儿童福利制度,都实行多层次的照顾措施。首先,是给予贫困家庭财政、物资、房屋甚至心理辅导方面的支持,使缺乏能力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其次,是组织社区资源,例如寄养家庭服务或领养服务,使儿童可继续在社区过一般“正常”的家庭生活。最后,是由政府或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提供院舍服务,以集体形式照顾无家可归的儿童。有研究指出,院舍照顾或多或少会使住院儿童产生不愉快情绪或较负面行为,应是较次的选择。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看,虽然院舍服务是最后的选择,但也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基本社会福利服务,从而保证缺乏照顾的儿童得到适时的保护和生活保障。所以院舍服务的模式,包括从管理方法,工作人员培训,为住院儿童日常所提供的生活照顾、心理支援、教育机会,到如何让住院儿童认识外面社会并和社会保持接触,使其成长后能在社会中谋生、交友,并成立自己的家庭,重新融入主流社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改良儿童福利工作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行博士的研究,指出了儿童照顾服务所面对的困境和限制。在贫困社区,由于资源的限制,政府投放的资源常向经济发展倾斜。贫困家庭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难以寻求生存之道,孩子成了贫困的牺牲品。在缺乏“全人照顾”理念的院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不仅物质条件差,而且各项生活管理措施往往忽视儿童成长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这使得他们个人甚至整个社会,在未来都要承受很大的负面影响。
实施“全人照顾”理念,首先要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在经济、居住、教育、心理、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需要,然后在服务方案中提出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其有效性和改进办法,有针对性地降低社会污名对儿童自尊心的打击,并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无论是对寄养形式,还是对院舍照顾,我们都要提出同样的问题,就是照顾的模式,是否可以帮助来自破碎家庭的儿童发挥其潜能,促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希望读者能从这个研究报告中,获得有用的启示。
罗观翠
中山大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教授
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始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