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年完成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市规划办项目“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首都和谐稳定背景下的民生问题研究”、“首都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等4项课题研究成果组成,具有数据翔实、案例丰富、点面结合、论证严谨的特点。
上 编 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主报告一 首都特色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冯晓英/3
分报告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方式建构……………………………张真理/37
分报告二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包路芳/54
分报告三 北京“城中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冯晓英/800
分报告四 新型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研究…………………………………………袁 蕾/95
分报告五 北京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管理研究
——以海淀区田村路街道为例…………………………………………袁振龙/112
分报告六 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冮树革/124
下 编 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
主报告二 社会组织与民生建设
——北京市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实证性研究………………冯晓英/141
分报告一 民间组织在民生工程中的作用——国内经验综述……………………曹婷婷/178
分报告二 发挥居委会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枢纽作用
——丰台区长安新城社区调研报告…………………………………曹婷婷/195
分报告三 从直接服务向组织服务的功能性变革
——大兴区清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调研报告………………………冯晓英/209
分报告四 在单位型社区中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
——丰台区洋桥东里社区调研报告……………………………………高 勇/223
分报告五 发挥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调研报告 ……………………………韩 君/231
分报告六 以推动社区能力建设为己任
——NGO案例:“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调研报告……………冯晓英/238
分报告七 以志愿者协会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朝阳区团结湖地区司堃范志愿者协会调研报告…………………王 煜/249
分报告八 以“115”模式整合街道社会组织资源
——朝阳区朝外地区社会管理中心调研报告…………………………李伟东/258
分报告九 以社区建设协会为龙头,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
——西城区月坛社区建设协会调研报告………………………………包路芳/270
分报告十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服务农民工
——北京社科院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案例研究……………韩嘉玲/286
分报告十一 自我服务,在生存中求发展
——流动人口自组织案例:“同心希望家园文化
发展中心”调研报告……………………………………………曹婷婷/299
主报告三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责与作用……………………………………高 勇/309
主报告四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戴建中/350
后 记…………………………………………………………………………………高 勇/391
作者简介:冯晓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前 言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201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市民都十分关注的“焦点”话题。社会服务管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之所以在今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现行的社会管理无论是从体制、还是机制上都难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因此,以服务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原则,实现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构建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北京一直致力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制度创新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旨在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形成二者之间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政策体系——《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按照“行动方案”的总体安排,重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开展34项重点工作,推出90项创新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本书就是试图通过“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两个主题的研究,总结北京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对当前北京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以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深入发展。
《北京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一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2010年完成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首都和谐稳定背景下的民生问题研究”、“首都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等4项课题研究成果组成,具有数据翔实、案例丰富、点面结合、论证严谨的特点。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下编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
上编由“首都特色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主报告和6篇分报告组成。研究成果在对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北京正在进行的“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三种“城中村”改造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理模式做了深入研究和利弊探讨。在对北京“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的同时,指出“城中村”改造周边地区可能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建议在“市区政府是主导、乡村组织是枢纽、社区成员是核心、社会团体和社会单位(企业)是支撑、专业NGO是助推器”的合作治理框架下,以生活设施改造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尚待城市化地区的协调发展。
下编由主报告“社会组织与民生建设——北京市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实证性研究”、“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和“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组成。
“社会组织与民生建设——北京市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实证性研究”由主报告和11个分报告组成。报告在对10个街道和社区层面具有组织服务功能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服务行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等三类基层社会组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北京基层社会中一个互补互联的社会服务组织网络已见雏形,应区别不同层级枢纽性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发挥公益性民间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助推角色,形成政府组织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协同配合的民生建设新格局。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责与作用”报告分析了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产生及延续的体制根源,指出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意义在于通过“存量脱钩”、“增量吸纳”、“协调引导”等多种手段和渠道来改变社会组织的治理主体,进而改进社会组织的治理方式。建议从“分级吸纳、强化问责、资源引导、价值构建、人才培养”入手,进一步创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治理手段。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现装、问题及对策研究”描述了北京市的各类社会组织现状以及开展对外交往的成果,并且根据对外交往能力和资金来源把他们分为管理型、拓展型、内生型和协助型四种基本类型。北京市民间组织对外交往是中国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世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为此研究报告在领导管理机制、规划引导机制、法规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税收优惠机制、协调沟通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七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作者以社会学所研究人员为主,吸收了院内外的部分学者。四个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成员分别是: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研究”:课题主持人冯晓英;课题组成员有包路芳、冮树革、袁振龙、张真理、袁蕾。
“首都和谐稳定背景下的民生问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冯晓英;课题组成员有高勇、戴建中、包路芳、李伟东、王煜、曹婷婷、韩嘉玲、韩君。
“首都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课题主持人高勇;课题组成员有冯晓英、戴建中、包路芳、曹婷婷、李伟东、马丹。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往研究”:课题主持人戴建中;课题组成员有冯晓英、王煜、高勇、包路芳、李伟东、马丹、龙彦、孙湛宁、韩君。
冯晓英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