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非营利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本书是继《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后,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的又一力作,在理论架构、思想创新方面又有进展。本书对政府、企业、海外力量、本土文化等环境因子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公益领域的问责问题。
目录
前 言……………………………………………………………………………………………1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环境分析…………………………………………………1
一 导论……………………………………………………………………………………1
二 分析框架………………………………………………………………………………3
三 第三部门………………………………………………………………………………7
四 环境……………………………………………………………………………………36
五 环境对第三部门的协同影响…………………………………………………………88
六 结论: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97
嵌入性控制: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新观察……………………………………………100
一 研究背景………………………………………………………………………………100
二 文献综述………………………………………………………………………………103
三 研究设计与理论框架…………………………………………………………………116
四 政策梳理………………………………………………………………………………123
五 研究结论………………………………………………………………………………140
企业战略性慈善理论研究——对波特战略性慈善理论的拓展………………………………144
一 问题提出………………………………………………………………………………144
二 两流派理论综述………………………………………………………………………145
三 新战略性慈善理论构建………………………………………………………………156
四 小结……………………………………………………………………………………161
国际社会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影响:世界社会的视角……………………………………163
一 绪论……………………………………………………………………………………163
二 国际性组织和机构……………………………………………………………………175
三 世界文化对国家的影响………………………………………………………………194
四 国际社会与国内第三部门组织………………………………………………………214
五 结论和讨论……………………………………………………………………………229
当代中国大陆慈善文化研究……………………………………………………………………233
一 导论……………………………………………………………………………………233
二 目前中国大陆存在的两种慈善文化观念特征群……………………………………238
三 结论……………………………………………………………………………………275
公益领域问责研究………………………………………………………………………………282
一 导论……………………………………………………………………………………282
二 研究设计………………………………………………………………………………296
三 公益领域问责现状……………………………………………………………………302
四 问责机制分析…………………………………………………………………………312
五 有效问责的影响因素…………………………………………………………………328
六 结论和讨论……………………………………………………………………………336
作者简介: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前 言
本书是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能力建设项目”(资助号:1090-0453)专题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致力于中国第三部门的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转型时期的第三部门,建立了一套宏观分析方法,即“系统—环境分析模型”。该模型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形成的结构和功能。该模型认为,全球化、改革开放、改革的初始条件构成了第三部门发展的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塑造了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属性,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属性又塑造了第三部门的属性和历史轨迹。“系统—环境”视角强调,第三部门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而是“嵌入”在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构成的“母体”之中;第三部门深受其“母体”的影响,它也对“母体”产生反作用。时下中国的第三部门还非常弱小,还不具备主导自身命运的能力,相反,其现状和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状态。这意味着,要理解第三部门的历史、现状和命运,首先要理解它生存于其中的“母体”的历史、现状和演变趋势。
根据“系统—环境分析模型”,本项专题研究设立了五个子课题,分别研究政府、企业、海外力量、本土文化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以及公益领域的问责问题。前四项课题分别讨论各种环境因子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直接影响。康晓光是专题研究的总负责人,刘鹏博士负责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赵秀梅博士负责海外力量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康晓光、杨宝和许文文负责企业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康晓光和王瑾负责本土文化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康晓光和李呈呈负责第三部门问责研究。
本书共收录了六篇文章。第一篇“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环境分析”由康晓光撰写。该文曾作为总报告收入《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一书。该书于2011年1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文运用“系统—环境分析模型”分析中国的第三部门以及第三部门与环境的关系。在该文中,康晓光用“依附式发展”概括了转型时期中国第三部门的基本特征。鉴于该文是对中国第三部门的一个总括性论述,故收入本书,以起到统领作用。第二篇“嵌入性控制: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新观察”由刘鹏执笔。该文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了近年来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嵌入性控制”概念。第三篇“企业战略性慈善理论研究——对波特战略性慈善理论的拓展”由许文文执笔。该文整合了当前企业战略性慈善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波特战略性慈善理论和品牌导向型慈善理论),提出了更为全面也更具有解释能力的分析企业战略性慈善的理论框架。第四篇“国际社会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影响:世界社会的视角”由赵秀梅执笔。该文利用世界社会理论解读国际社会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影响。第五篇“当代中国大陆慈善文化研究”由王瑾执笔。该文从终极价值观、慈善理念、慈善行动模式入手,分析现实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慈善文化模式,并归纳出“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两种观念特征群。第六篇“公益领域问责研究”由李呈呈执笔。该文从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方式和问责效果观察问责体系。分析发现,以价值观、道德规范为核心的软机制在问责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当软机制和硬机制良性互动时可以使问责效果“倍增”。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在陈南方的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项研究采取了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康晓光设计了总体计划,对五个子课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后分包给研究团队成员执行。在项目运行期间,康晓光定期召集团队成员讨论专题研究工作,共召开了6次全体成员参加的讨论会;此外,还召开了10余次子课题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团队成员就各个子课题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案例调研、主要结论、报告撰写等展开讨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篇文章都是集体劳动的产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参与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包括:康晓光、冯利、赵秀梅、刘鹏、卢宪英、王兵、蒋金富、王瑾、杨宝、许文文、李呈呈、陈赞、田舒、王世强、陈倩、杨培、罗瑞雪、常健、陈莉。这本书就是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见证。
杨宝担任本项目的项目助理,负责安排定期和不定期研讨会,督促各个子课题按计划实施以及与资助方沟通。他还承担了本书的编辑工作。
本书出版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审、社会科学图书事业部主任王绯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李兰生先生高质量的编辑工作。
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向福特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致以诚挚的谢意。
康晓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
201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