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研究方法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潘绥铭等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ISBN:9787300142869

 

 

内容简介:《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目录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工思考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
  第四节访谈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一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
 第7章 中篇引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
  第二节 “进入”
  第三节“切人”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
  第一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13童 “现场反思”方法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
  第三节 现场分析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第14章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第一节 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定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一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作者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20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的身体与性,“红灯区”研究,定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