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家庭与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王澄霞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ISBN:978-7-5097-3810-8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

丛书•半塘文库

内容简介:《女性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运用性别批评和文化批评方法,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世态万象的研究考察,提示男女两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性别差异因素,从而对男权思想和女权思想各自的利弊得失作出客观评判和理性总结。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20世纪男权女权之辨9

  第一节 女性主义视角与男性气概9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女性中心主义23

  第三节 男权与人权33

  第四节 男权社会中强势男性的弱势心态42

  第五节 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为何集体失声46

 

第二章 两性社会角色定位的文化考察55

  第一节 男女性器官的差异与两性平等之关系55

  第二节 男女“性意识”差异与两性平等之关系63

  第三节 “惧内”现象的文化内涵66

  第四节 “剩女”与“剩男”74

 

第三章 世态万象中的男权与女权87

  第一节 酸甜苦辣说汤唯87

  第二节 “脱毛”与“植毛”89

  第三节 减肥:披着审美外衣的商业陷阱93

  第四节 女人之“色”与男人之“妖”95

  第五节 从女人“站立小便”到“男体盛”问世101

 

第四章 女性主义文学叙事的理论误区106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在当代中国106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的误区115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叙事的焦点与盲点129

  第四节 在理性与欲望之间游走的女性中心主义137

  第五节 当代女性的沉沦与救赎142

 

第五章 男性中心主义的文本考察151

  第一节 大淖的污浊何以成圣洁151

  第二节 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与价值判断的迷误163

  第三节 乡村性事的异样丰富与异样匮乏172

  第四节 男性性心理的极度压抑与宣泄失度180

  第五节 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模仿与超越187

 

第六章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理性审视200

  第一节 迷失在男权文化中的当代女性200

  第二节 “东西方文化碰撞”主题之真伪辨209

  第三节 中国女性“美国梦”的两种叙事217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三代女性的情感叙事228

  第五节 当代女性作家“身体写作”的尴尬境地237

  第六节 女性中心主义与男权意识的缠绕纠结244

 

第七章 影视作品中的男权与女权254

  第一节 灾难主题与男性英雄主义254

  第二节 浪漫爱情的营造与女性心愿的满足259

  第三节 男人的“丈夫资格”与女人的“坐享万物”心态270

  第四节 “女人味”与当代女性的自恋情结271

  第五节 男性气概与土匪情结279

  第六节 色情元素救不了中国电影287

 

第八章 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反思294

  第一节 追求传统美德与现代人格的完美交融294

  第二节 底层女性的理想人格303

  第三节 中国文人的两面人格313

  第四节 严酷的社会现实与跛腿的道德理想321

  第五节 科幻世界中人格理想的坚守与捍卫327

 

第九章 性别平等的未来展望333

  第一节 情色消费时代男女的“平等”和“不平等”333

  第二节 情色时代的男权与女体345

  第三节 “人道”与“狼道”的较量355

  第四节 两性争战何时休366

结语380
参考文献386
后记392

作者简介:王澄霞,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总序

 

 

  文化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软实力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是与其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更体现在文化发展水平,这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地理人文空间因素的日益重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出现了区域化研究的趋势。新世纪以来,区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较以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锐利的前进态势,围绕各大区域文化进行的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也不断深入进步。从理论与现实角度考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实现区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挖掘区域文化的资源。

 

  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之地。新世纪以来,为发扬优秀区域文化精髓,建设文化强省,促进全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江苏省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流派,要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江苏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目标,学术界率先行动,出版了一批区域文化研究的论著,江苏省教育厅则及时地批准成立了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点基地,以推进区域文化的研究和深入发展。

 

  江苏高校林立,各大学因其所处的具体地域不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归属于特定的区域文化。特定的区域文化始终对大学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大学所负载的学术、文化与社会责任也日益被推上了更高层次的战略平台。因此,研究、挖掘、整合区域文化使之与大学文化有机地融合,不仅对推动区域文化研究与发展,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构建区域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大学吸取特定区域文化精髓的过程,对创建大学自身的特色文化氛围、凝炼大学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一所缺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大学不是一所好大学;同样,一所没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大学也绝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的文化、反世俗陈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

 

  扬州大学所处的苏中地区,是淮扬文化的核心区之一。作为淮扬文化区域唯一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学校集中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精干力量,发挥融通互补、协同作战的优势,继承发扬以任中敏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区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挖掘整理其丰厚资源并赋予时代精神,阐扬其独特蕴涵并寻找其与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变革相结合的生长点,以求对地方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对扬州大学进行重点投资建设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对扬州大学继续予以重点资助,主要培植能够体现学科交融、具有明显生长性且预期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五大重点学科,其中包括从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中凝炼而成的“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重点学科。这一重点学科的凝成体现了将江苏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发扬光大的理念,符合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已有的专业背景、研究基础和今后的学科发展和学术追求。该重点学科包括“文学转型与区域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两个研究方向,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就是以任中敏先生别号命名的《半塘文库》和以区域名称命名的《淮扬文化研究文库》,总计50余种学术专著,计1500万字。“文库”是“十五”期间“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研究成果的新发展,汇集了扬州大学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可谓是一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文化工程。可以期待,“文库”的出版将对当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科学发展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向始终支持和关心“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重点学科建设的教育部社科司、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及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对负责定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诸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衷心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丛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扬州大学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

 

发展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