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从追问隐士的身份合法性入手,运用知识考古学和解释学等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从理论上澄清了隐士身份建构的社会机制,进而有效得出隐士自身实践角色规范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准则与价值取向,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深入探讨了隐士与士人、官员和帝王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接受隐士、认同隐逸所折射的社会思想。
目录
绪论………………………………………………………………………………………………………… / 1
第一章中国隐士的总体类型特征………………………………………………………………………… / 20
第一节隐士的身份形象溯源………………………………………………………………………… / 20
第二节隐士的不同称谓考略………………………………………………………………………… / 25
第三节隐士形象流变折射的社会思想……………………………………………………………… / 35
第四节小结…………………………………………………………………………………………… / 49
第二章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德行基础…………………………………………………………………… / 51
第一节隐士身份建构的人伦情感:孝……………………………………………………………… / 51
第二节隐士身份建构的人际关怀:义……………………………………………………………… / 56
第三节隐士身份建构的人文修养:智……………………………………………………………… / 60
第四节小结…………………………………………………………………………………………… / 64
第三章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个性行动…………………………………………………………………… / 66
第一节隐士身份建构的本质根据:不仕…………………………………………………………… / 66
第二节隐士身份建构的个性行动:逃遁…………………………………………………………… / 71
第三节隐士身份建构的经典借口:托病…………………………………………………………… / 75
第四节隐士身份建构的操行砥砺:不入城市……………………………………………………… / 79
第五节隐士身份建构的自我体认:衣服…………………………………………………………… / 84
第六节隐士身份建构的艺术手段:饮酒…………………………………………………………… / 89
第七节小结…………………………………………………………………………………………… / 93
第四章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社会机制…………………………………………………………………… / 96
第一节隐士身份建构的认知基础:社会舆论……………………………………………………… / 96
第二节隐士身份建构的政治过程:征辟制度……………………………………………………… / 101
第三节隐士身份建构的话语甄别:历史书写……………………………………………………… / 105
第四节小结…………………………………………………………………………………………… / 111
第五章中国隐士的人生准则……………………………………………………………………………… / 112
第一节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112
第二节达则兼济,穷则独善………………………………………………………………………… / 117
第三节逍遥自由,远祸保身………………………………………………………………………… / 122
第四节小结…………………………………………………………………………………………… / 127
第六章中国隐士的价值取向……………………………………………………………………………… / 129
第一节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129
第二节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 134
第三节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 141
第四节功成不居,退让明志………………………………………………………………………… / 145
第五节乐山乐水,悠闲适意………………………………………………………………………… / 152
第六节小结…………………………………………………………………………………………… / 159
第七章 隐士对士人群体的示范影响……………………………………………………………………… / 161
第一节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追求…………………………………………………………………… / 161
第二节士人入仕为官的现实追求…………………………………………………………………… / 169
第三节士人的隐逸情结与实践……………………………………………………………………… / 174
第四节小结…………………………………………………………………………………………… / 181
第八章隐士与官员群体的互动关系……………………………………………………………………… / 183
第一节传统官僚系统的生态特征…………………………………………………………………… / 183
第二节官员群体的隐逸实践………………………………………………………………………… / 192
第三节隐士与官员之间的互动……………………………………………………………………… / 206
第四节小结…………………………………………………………………………………………… / 212
第九章隐士与帝王的互动关系…………………………………………………………………………… / 213
第一节帝王的社会角色……………………………………………………………………………… / 213
第二节隐士与帝王之间的互动……………………………………………………………………… / 216
第三节小结…………………………………………………………………………………………… / 225
第十章隐士及其隐逸行动的社会功能…………………………………………………………………… / 227
第一节隐士的社会安全阀功能……………………………………………………………………… / 228
第二节隐士的道德整合功能………………………………………………………………………… / 238
第三节小结…………………………………………………………………………………………… / 242
结语………………………………………………………………………………………………………… / 244
参考书目…………………………………………………………………………………………………… / 255
后记………………………………………………………………………………………………………… / 266
作者简介胡翼鹏,社会学博士。
序
隐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在中国文明史中,历代都不乏其人。隐士们归隐的原因、行为方式、思想与价值取向也有诸多差异,但他们却大都能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普遍关注或尊重。当人们谈及伯夷、叔齐、钟子期、介之推、竹林七贤、陶渊明等隐士时,总会怀有尊重或者仰慕之情。历代文学作品中的隐士,也多被描写得高深莫测,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即是其中一例。有的先隐而后出仕;有的先出仕而后隐;有的一生隐居,却偶尔露峥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是“士”,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亚群体;他们是生活在体制之外的、与其所处时代的官方的或者说主流的价值体系不能苟合的一些“士人”;他们必须在一些情境下显示出超人的才能,才可能被尊为隐士,没有哪个隐士是一生隐居山林,从未曾展示过其超人才能的。隐士的思想及社会价值取向,对于社会主导性价值观而言,当属“另类”。而恰恰是这些另类的社会思想与社会价值取向,对保持一个社会的价值多样性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后世之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所以,对隐士思想、行为及其社会功能的研究,是颇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中国隐士也成为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有的学者关注隐士的类型划分,有的学者研究隐士的人格心态,有的学者探讨隐士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有的学者考辨隐士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忽略了以下基本前提:其一,他们所圈定的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隐士,其身份的社会合法性在哪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复杂且多变,隐士的社会身份是从哪个人生时段开始的?又是如何获得这种身份的?其二,对于一个人是否符合隐士身份,事实上人们的判断存在不同意见,甚至存在严重分歧,有的人物在不同的史传中身份归属不同,这种分歧如何解释呢?其三,有的人努力实践隐士的角色规范,也竭力向世人表明自己就是隐士,但为什么并不能被社会认可?其四,有的隐士传记记载的隐士形象,本身是退休的高级官员,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这种处理隐士身份的方式?
以上问题的核心是,一个被后人认同的隐士经过什么样的建构机制和过程而获得隐士身份。胡翼鹏的《中国隐士——身份建构与社会影响》一书就是对该问题的深入发掘。作者运用知识考古学和文本解释学的理论视角,将不同时代有关隐士传记的文本记录,看做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系统;进而分析各种隐士传记的文本,是如何塑造不同隐士形象的,分析不同时代隐士形象所承载的价值内涵,以及隐士个人的人生态度;再将这些不同时代的隐士形象、价值观点、人生态度等看做一个连续统,以此考察隐士形象的流变态势,从中归纳出历代史家塑造隐士形象所遵循的恒定因素,如隐士坚持不仕,通过逃遁、托病等拒绝与官贵接触,以不入城市、山衣野服与纵情饮酒等塑造自我。这些恒定因素是构成隐士身份的基础内容,也是不同时期的人们认可隐士的共同内容。
由此,根据这些恒定因素可以勾勒出隐士的一般形象,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隐士表现自我、塑造身份的基本方式,以及社会接受隐士、礼赞隐士所暗含的心理诉求。通过揭示隐士身份确立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把握隐士自身行动表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准则,也可以了解士人、官员和帝王等其他社会群体通过隐士这个媒介,表达的价值内涵与人生态度;并由隐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总结出隐士的社会功能,即,隐逸作为一种人生选择,它对隐士本身及其他群体的人生有哪些启发和借鉴作用,进而隐士作为一个社会类属,对整个社会结构系统的秩序与运转有哪些保障或促进的功能作用。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与社会影响》一书从理论上澄清了隐士的身份建构机制,也从发掘隐士身份建构机制的过程中有效呈现出隐士具备的社会功能。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从社会学及社会思想研究的视角对中国隐士这一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的探讨,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具有理论创新性。
第一,作者指出,隐士的身份建构是个人行动与社会认同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无所谓隐与不隐,只有当这个被关注的个人进入社会话语的视野,成为被社会多个阶级或阶层的人打量的对象时,他才成为隐士的“候选人”;如果其行动表现与观测者操持的隐士标准相符,那么这个人就成了“隐士”。因此,从广阔的历史时空来看,隐士身份的确立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方面是个人行动,即个人依据隐士原型的示范,以及个人对隐士角色规范的理解,进行的一系列标识隐士身份的角色实践;另一方面,社会对其人角色实践的认同,并采取特定的制度或认同方式予以认证。经过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一个人的隐士身份才能最终确立,在其生前被社会承认,在其身后被后人接受。
第二,作者指出,隐士身份的特质是其作为抽象的价值符号。
隐士既是隐居不仕之人,游离于政治权力体系之外;又是拥有知识与道艺的优秀分子,凡是被视为隐士的人,普遍学识渊博,是知识的拥有者。隐士既身体力行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诸如安贫乐道、宽容礼让、淡泊名利等,是道德理想的实践者;又栖身林泉、优游山水,是悠闲雅致生活的象征,是卓尔不群的内在标识。而且隐士或者傲视王侯,或者轻贱财富,或者励志保节,或者远祸全身,所以隐士在被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为一种理想的价值符号。当一个人被确认为隐士时,社会认同机制关注的是其人不属于官僚体系的那一段人生轨迹,而且这一人生轨迹被不断放大,成为其一生的身份符号。
第三,作者指出,隐士及其隐逸行动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
其他社会群体认同隐士,实际上是各自内在需求的外在投射。士人之隐遁,曲折含蓄地表达了怨怼的情绪,以一种较为平缓的方式宣泄对君主和政府的不满,以个人的行动间接暗示“邦无道”。官员一方面将隐逸作为宣泄的方式,也以此明哲保身,甚至借助隐士的社会声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名声。而帝王通过优待隐士,表明帝王本人怀德体道,是英明君主。所以,隐士以德修身、以礼化俗,对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也就使得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功能。特别是对于失意者来说,主动放弃求官的努力而选择做隐士,隐逸就具有了“社会安全阀”的调节功能。
因此,一个人能够成为社会认同的隐士,除了自身的隐逸行动,还与社会其他群体操持着某种标准“辨认”隐士的过程密切相关。而隐士自身的行动,以及社会打量隐士的标准,既是隐士个人表现出的价值内涵与人生态度,也是社会其他群体所认同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准则。
本研究是以我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物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理论开展一项社会思想史的考察;既是通过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考掘,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动取向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索。这是一部体现了作者数年精力与心血的学术专著。
愿作者继续努力,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社会学中国化做出更多贡献,也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引发学界对体制外非主导性社会阶层、社会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的研究与关注,共同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创新性贡献。
是为序。
王处辉
2011年9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