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书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提供了一个包括引导目标、引导条件、引导主体及路径、引导策略在内的引导体系,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通过政策维权、组织赋权、文化增权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价值观认知的内化—价值观功能的融入—价值观失范的监测”的实践框架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理论渊源…………………………………31
第一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原理…………………………………………………3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理论…………………………………………………………3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之统筹兼顾方法…………………………………………………………44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进程及必然性………………………………………………………52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进程……………………………………………………………52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59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特征………………………………………64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调查…………………………………………64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71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价值观现状的主要特征……………………………………104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成因分析…………………………………………112
第一节 制度的宏观影响………………………………………………………………………113
第二节 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121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的内在作用………………………………………………………126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131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目标与条件…………………………………132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原则…………………………………………137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主体及路径…………………………………141
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策略…………………………………………153
结 论…………………………………………………………………………………………………173
附录1 调查问卷 ……………………………………………………………………………………177
附录2 访谈提纲 ……………………………………………………………………………………184
附录3 访谈对象 ……………………………………………………………………………………185
参考文献………………………………………………………………………………………………187
后 记…………………………………………………………………………………………………200
作者简介:黄丽云,福建省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干部。
序 一
侯惠勤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把它提到了“兴国之魂”的高度。就理论研究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正向着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更“深”,如更透彻地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努力提炼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是更“实”,如更具体地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载体,具体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阶层、群体、集体中的培植方式等。按照这样一个概括,黄丽云的新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价值观》可视为后一方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喜成果。
不难看出,这一选题本身就很“实”、很具体。黑格尔有句名言:具体就是“不同的规定之统一”。“新生代”包含着代际关系和现代人际关系、“农民工”包含着农民和工人关系、“市民化”包含着村民和市民关系、“价值观”包含着自发和自觉关系,所有这些多角度、多侧面的交叉,浓缩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聚焦点,从而成为理论性、现实性俱佳的选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是各国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未曾经历过的重大课题,是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问题。”
研究成果本身也显得很“实”。从研究方法上看,既不像思政类成果易出现的纯概念化的空泛,也避免了实证类研究易出现的迷恋“田野调查”、落入“玩弄实例”,而是把动态的逻辑梳理和丰富的实践调查有机结合,力图从“普遍联系”中把握事实,从“发展趋势”中认定事实。从叙述结构上看,成果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精髓,以社会矛盾聚焦时代问题,以历史追问演绎历史逻辑,以解决问题引领分析问题,使事实分析和理论分析、思潮研究和对策研究、历史叙述和理论概括得以较好地结合。成果最后的落脚点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健康转型,使之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新工人阶级生气勃勃的社会力量。仅此而言,该成果也值得一读。
侯惠勤
2012年9月于北京
序 二
李建平
黄丽云博士著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即将付梓。这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作为她所在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负责人,经历了她博士论文的开题、中期报告、预答辩和答辩的全过程。今天她希望我能为其著作作序,我首先表示祝贺,并欣然命笔。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并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的特定时期产物。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此起彼伏的“民工潮”到这几年所谓的“民工荒”,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800万~900万人。现有的农民工总数尚未确切统计,有的说有1亿多人,有的说已超过2亿人。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群体。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工厂的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建筑、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90%是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们的价值观现状及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然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全过程,贯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阶段。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指出,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当前理论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特征:既有微观行为的特别关注,也有宏观动态的深层透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资待遇、子女教育、融入城市社会乃至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内容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本着不同的理论视野和理性关怀形成各自的理论逻辑和侧重点,但都一致呼吁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制度性的社会支持。而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构建,尤其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探究其生成、冲突、建构则相对有所忽视。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如何看待他们所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如何反省他们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又如何在市民化中表征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和阶级意识?概言之,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如何界定和诠释自身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有待于深入探讨的新情况和新方向。
黄丽云博士的新作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该书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激发其主体性的过程,并将新生代农民工还原为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大写的人,置之于中国经济社会剧烈变动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重大制度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价值观的影响。该书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做一个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制度创新规范化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相互适应、相互统一的过程。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力图揭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制,探寻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引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构建一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协调平衡的具有持久意义的价值观实现机制,这显然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但值得投入的尝试。该书就是这一努力的重要成果。
黄丽云攻读博士三年来,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她对于调查研究情有独钟,攻博期间主持完成了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并组织出版了《海西战略视角下的福州青少年发展报告》。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前后进行了将近十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结识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朋友,她了解他们的所忧所乐、所思所求。从书中可以看出,她是倾注了相当的心血,以极大的热情来进行研究的,实属难能可贵!其博士论文送审和答辩,专家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当然,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的探索,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需运用意识形态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来加大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力。
希望黄丽云博士以此书为起点,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是为序。
李建平
2012年8月
序 三
郑又贤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这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从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黄丽云博士因为工作关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着长期的工作联系并对此倾注了极大的探索兴趣,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我十分欣慰她所取得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她入学前是公务员,比较擅长公文写作,但对学术论著几乎没有涉及,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即将付梓,这是对其三年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阅,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实践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调查、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深度访谈、调研和理论分析,在系统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其主要特征和形成的主体、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她不但从教育、帮扶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而且力图从学理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形成同其主体性的关系;不仅从精神和意识的角度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而且从实践的角度特别强调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意义。作者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做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并分别就价值观引导的目标、条件、原则、主体、路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围绕着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和构建问题,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如下三个关系:一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一方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源于其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必须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条件的大视野来考察。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今天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存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反作用。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的关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都必须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提供科学的社会信仰,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素养和精神追求,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精神归属感。这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的正确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一元化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多样性的关系。不但对市民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而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坚持一元化的原则,即要以社会主义的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主体,反对搞多元化;同时又必须承认,在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现状是多种多样的,不排除其中包含着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因素,甚至是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而否定后者存在的客观性,又不能因为后者而否定坚持前者的必要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前者中客观、冷静地看待后者,不能对后者惊慌失措,更不能面对后者而悲观失望;在正视后者的同时,不能是非不分,更不能对消极或错误的价值取向放任自流。对于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元化的原则,但一定要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尤其不要搞简单的取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比较正确地处理了上述三个关系,这在其观点论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黄丽云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真刻苦,而且注意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她十分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同基层群众相联系,特别是同新生代农民工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这是她能够写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的优势条件。她的这种特殊情结,值得同辈人赞许和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即将出版,这本书凝结着黄丽云博士的辛勤劳动,也是她所取得的值得肯定的成绩和进步。当然,该书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之处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今后还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的规律性和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上再下工夫,进一步拓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愿黄丽云博士能把出版该著作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继续深入基层民众之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争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这也是为师者的最大心愿。
郑又贤
2012年8月3日于福州仓山书香门第
前 言
本书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世界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搭建相应的分析框架,从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其次,回溯农民工市民化演变进程,研判其必然性,从纵向上刻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运用文献搜集与理论分析、田野调查与深度调研、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概括其主要特征,并从制度、环境、主体方面分析成因。最后从实证角度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目标、引导条件、引导原则、引导主体与路径、引导策略,回到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价值观引导,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逻辑归宿。
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综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点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在对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搭建相应的分析框架,阐明本书的基本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其价值归属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关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需要。这是各国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未经历过的重大理论课题,是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该问题有助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和充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新视角。本部分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其价值观的要求——作为现代人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学习意识——为逻辑出发点,并将其分解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行为选择无不渗透着价值观并打上了价值观的烙印。要正确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变化规律,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价值观引导,从制度、组织、文化等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寻找一条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道路。
第一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理论渊源”。本章重在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支撑。第一节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认为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为解析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作用发挥提供了理论视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物质生存状态会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中表现出来,其不仅是一种意识范畴,更是一种实践范畴。从意识形态层面深入揭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意识并通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挥积极的反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节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发挥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的对策。指出要追根溯源,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实践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首创精神。要重新审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方法中寻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提出,要从统筹兼顾之两点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特征,要按照城乡统筹原则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要从统筹兼顾之重点论认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建构的目标指向,实现其精神层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转变。
第二章“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进程及必然性”。本章主要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历史轨迹与未来发展趋势。第一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进程回顾。主要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农民工流动政策演变为背景,循着农民工流动呈现的“民工潮”“盲流”“民工荒”等几种形态,将农民工市民化分为限制、有序引导与强力推进等三个阶段予以阐述。认为,在目前户籍制度逐步松动、社会政策不断改善、社会歧视不断弱化、主流舆论支持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挥主体性、实现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二节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最具有市民化意愿并且离市民最近的一个群体,是市民化的首要和主要群体,这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将伴随着中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全过程,贯穿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阶段。
第三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特征”。第一节是调查情况和调查样本说明。第二节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相互印证中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活、学习的结构性背景入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社会存在条件下的价值观现状。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流动观、就业心理、创业观、消费观、权益观等方面分析他们的经济价值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及其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分析他们的政治价值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自我认知、职业道德认知、社会公德认知、人际交往观、婚恋观等方面分析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观、乡土观、生活归属感、业余文化生活观、文化生活满意度、对学习的认知等方面分析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第三节归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价值观的主要特征。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既体现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又表现了他们作为一般社会公民的普遍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基本价值取向是理性、健康、可持续的,但在其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行为倾向等方面的矛盾导致了他们价值取向与行为的契合与背离,价值取向与现实满足的矛盾与冲突,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恶化的潜在风险。如果缺乏足够的建构能力和外界的正确引导,他们会走向“自我封闭”或“盲目选择”,势必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塑的,需要我们打破制度壁垒,构建环境支持体系,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发挥主体性,实现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成因分析”。第一节从制度的宏观影响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认为,中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由一系列社会制度塑造的,户籍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乡二元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使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认同感,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欠缺公平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生成归属感,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公正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不安全感。第二节从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认为,中国政治转型的宏观影响、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误区、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交流碰撞、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激荡影响、中国现行价值观教育的忽视偏差间接型塑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第三节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的内在作用。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内生属性的张力、市民化能力不足对其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本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要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环境、精神层面去寻找根源。要按照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遵循主导性与协同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认知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的基本层次、提升层次和理想层次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稳定、和谐与城市融入,实现价值观的转型。为此,本章提出要改变以往对新生代农民工偏重教育、帮扶的思路,厘清引导主体及路径,从政策维权、组织赋权、文化增权等方面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地缘”“业缘”“人缘”和“事缘”,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要明确引导策略。要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行城乡无差别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公共服务、城乡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教育培训制度,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的制度保障体系;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价值观引导,构建“价值观认知的内化—价值观功能的融入—价值观失范的监测”的价值观引导实践框架。通过舆论引导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化;通过信念引导机制、践行强化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提升;通过正确的分析预测机制、疏通引导机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底线意识,防控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失范。
结论部分在总结本书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要打破制度性壁垒,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归属的物质障碍。另外,要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通过政策维权、组织赋权和文化增权,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要因势利导,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上而下对他们纵向灌输的渠道畅通,又要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现实的接受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需要,也是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本章最后指出,由于本书强调外在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对其价值观转型的制约还未能进一步探究等是本书的不足之处,也是在今后研究中要进一步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