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
骆剑琴
《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
2012-01-17

 

【摘要】伴随着网络成为人们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传统的婚恋观在被植入积极元素的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在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婚恋观  影响  对策

   

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伦理制度正在悄然改变。就婚姻、爱情而言,网络成为人们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传统的婚恋方式受到冲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关于家庭、婚姻、性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婚恋观的形成与发展正面临着更多的变化。而婚姻、家庭和性,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活动赖以展开的“初级生活圈”。因此,分析网络对我国1.75亿青少年网民婚恋观的影响,探索网络背景下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与方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是让他们的家庭、婚姻和性协调运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已逐渐成为青少年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

    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择友模式,拓展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择友是婚恋活动的前提。网络的超链接性,改变了媒妁之言、地缘或业缘之因的传统婚恋择友模式。青少年的婚恋择友活动不再受地域、行业、国界、种族等因素的制约,首次在最广阔的交往空间中进行。

    其次,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交流模式,延展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交流是婚恋活动展开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所特有的声像同步技术,让情侣或恋人不受时空限制,即时、便捷地表达感情,传递相思,延展了青少年的婚恋交往。

    最后,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心理满足模式,丰富了交往功能。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婚恋活动的情感基础。伴随着生理的发育与成熟,青少年在性心理上渴望接近、吸引异性,甚而恋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网络的高匿名性、高隐私性,降低了青少年异性间互动交往的门槛,使其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得以满足。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形成具有正面意义。网络增进了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可能性,有利于青少年择偶观的形成与完善。网络因其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质,使青少年不受自身的身材、长相、口头表达能力等因素制约,可较为自信和大胆地进行异性间的交往。在与异性的人际互动中,他们形成并完善适合自身个性化取向的择偶观。同时,网络的平等性特质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交往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形成重理想、价值观等内在因素,轻外表等外在因素的正确婚恋观。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第一,网络婚恋交往活动中身份与性别的可错置性,影响着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度。与其他婚恋方式相比,因网络身份与性别的可错置性,青少年往往无法辨别对方的真实意图、信息是否真实,情感表达是否真诚。这使得网络婚恋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交流与虚虚实实的情感试探中进行,极易诱发网络恶作剧、情感欺骗,甚至诈骗等。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伤害,更易导致人际交往的信任度下降,致使其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第二,由于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和网络言行不易追溯的特性,网络交往中道德感弱化,易导致青少年家庭责任感淡化。由于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和网络言行不易追溯的特性,一些青少年会认为不必对自己在网络中的婚恋言行负责,可以随心所欲地寻求浪漫,部分青少年甚至同时与几人网恋。这些道德约束被弱化的网络言行,易导致青少年把婚姻、爱情视为游戏,弱化对现实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第三,缺失网络使用规则的教育,易引发青少年性问题甚至性犯罪。当前,青少年接触网络色情的成本很低,青少年可以快捷、便利地接触网络色情。大量情色信息的刺激,对于正处在性生理日趋成熟而性心理尚未同步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极易加速其谈情说性的步伐。而缺失法律约束、道德约束、身份约束的网络平台,又降低了青少年谈情说性的门槛,易诱使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尝试,催生婚前性行为、早孕等一系列问题,个别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将现代技术手段植入青少年婚恋观教育。中国人的婚恋观教育较为隐晦或含蓄,更多地依靠子女成年后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在性教育上,家长、社会往往避讳直接对子女进行性教育。而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家庭与婚姻更多的内涵和责任,人们也对婚姻、家庭和性的精神内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婚姻、家庭的要求也同步提升。因此,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可通过网络为载体,将现代技术手段植入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网络拥有包括多媒体等集图像、声音、信息于一体的技术平台,网络以其第四媒介的特质,成为受众多、门槛低的信息平台,网络因其及时性和匿名性的特质,可以成为有效咨询平台。可以通过开办正规的婚恋观网站、婚恋观在线教室、婚恋问题在线咨询等,给青少年提供更富吸引力和具有高级趣味的东西,以轻松、活泼、现代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引导。目前,在新兴的网络技术面前,青少年的掌握与使用普遍优于家长。这就产生了网络时代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迟缓于受教育者的现象。父母要成为青少年精神上的指引者,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具体到婚恋观的家庭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婚恋观教育不能只针对孩子。父母要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既要总结自己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经验与教训,提高自己创造和经营婚姻的能力,以提供子女模仿与学习的榜样,又要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与方法,甚至技术手段如网络等,以便更有成效地引导子女。对父母的这种要求,与当今中国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必须对父母率先进行现代婚恋观教育。

    二是强化婚恋观中的道德教育。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为此,家庭婚恋教育须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父母应通过言传使青少年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父母还应通过自己正确处理婚姻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与关系,将婚恋中的“尊重”、“责任”、“节制”身教给孩子,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完善青少年的婚恋观教育。第一,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上的主导作用,强化青少年性教育,特别是性道德的教育。恋爱是性成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对青少年的婚恋观教育,应以性教育为基础。学校应发挥青少年性教育的主导作用,以性生理知识教育为辅,以性道德、性心理和性审美观教育为主,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观念。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为媒介,引导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课余时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平衡发展,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同时,学校也应该多开一些讲座与论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异性间的正常交往。第三,发挥学校尤其是高校的科研功能,探索婚恋观教育的科学途径。婚恋观的教育既要满足传承社会对家庭、婚姻和性的管理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体在时代变迁、人类精神需求增长背景下对提高家庭、婚姻和性的质量的需要。就中国而言,目前我们尚无专业的婚恋观教育模式,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怎样评价教育的结果,都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为此,学院尤其是高校应发挥其强大的科研功能,整合学术资源,积极探索婚恋观教育的科学内容与途径。

    以社会导向为屏障,完善青少年的婚恋观教育。第一,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引导。一方面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制定简单但有效地网络使用规则,帮助青少年对其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和自制;另一方面,要规范网络环境,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精神导向。第二,构建婚恋观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各类技术、技能工作的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可是,作为伴随人类一生的婚姻、家庭的组合,却没有任何婚前培训或者婚后指导,也尚未成立系统的社会婚恋教育体系,这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婚姻、家庭预期不相匹配。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构建婚恋观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教育功能。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婚恋观教育、咨询等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各级各类恋爱咨询、婚前咨询、婚姻评估、婚后辅导等机构,完善我国的婚恋观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作者简介:作者为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专项课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