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组织内非道德行为探析
韦慧民 等
《人民论坛》2011年第36期
2012-03-06

【摘要】道德脱离是个体用于分离行为与其内在价值观的一套认知策略与机制。组织可以通过降低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以尽可能减少组织内的非道德行为,具体包括:第一,基于个体道德移情、道德认同、自我控制点的倾向和犬儒主义等个体影响因素;第二,基于组织文化、组织伦理气氛与组织舆论等组织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道德脱离  非道德行为  管理与控制策略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和开放不断深化,使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中的各类非道德现象时见报端,这些现象引起了研究者和普通大众对非道德行为的关注。探讨组织道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对于深入理解道德问题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尽力制止组织非道德行为的发生也有很强的管理实践意义。

 

道德脱离内涵及其影响

道德脱离的内涵。Bandura等人在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了道德脱离的概念。道德脱离事实上是一套认知策略或者机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分离个体行为与他内在的价值取向,以避免由于个体内在的价值标准产生的对于行为的自我制裁①②。后来Moore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道德脱离的理论进行研究,提出道德脱离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个体唤起认知的一种倾向,个体通过这种认知重新理解自己的行为,减少行为对自己的伤害,降低个体心理对行为应负责任的负担,或者减轻自己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达到避免自我制裁的目的③。

道德脱离使得个体通过一种内在的自我认知消除由于自己的行为违背内在标准而出现的罪恶感。这就很容易强化个体的非道德行为,使个体更多地做出非道德决策或不良行为。高道德脱离的个体更容易启用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认知机制,帮助他们忽略自己行为中的道义感和社会性而重新构建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从而可以使社会普遍强调的社会责任不再成为自己内心的负担,让支配个体道德行为的道德自我调节过程暂时失去效用。道德脱离机制的作用就是使得个体的道德自律失去调节和控制作用,不管个体表现出多少的非道德行为,没有伴随着明显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道德脱离的影响结果。道德脱离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道德行为在社会各领域都普遍发生,会增加攻击和行为过错等反社会行为。因为道德脱离可能会促使个体对于问题的认知重构,将腐败行为的道德性考虑排除在外,从而避免了腐败这种犯罪行为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衡而带来的心理不适感。

 

道德脱离的个体与组织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一、移情倾向性有助于降低个体的道德脱离。移情是一种共感和设身处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移情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儿童期移情就已经出现,在青春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成人期以后移情已经成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保持相对稳定。移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体察到别人的需要和情感,从而可能防止道德脱离的产生。高移情的人具有更高的易感性,更容易被他人在情感上唤起,同时更容易在认知上与别人进行换位思考,更理解和宽容别人。因此,移情倾向性较高的个体,比较少出现那些伤害他人行为以后不负责任或把责任推脱给他人的道德合理化道德脱离机制现象,所以高移情个体发生的道德脱离行为更少,社会责任感更强。

二、道德认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道德脱离的发生。Aquino等人在对道德脱离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道德认同对道德脱离有制约作用。他提出当个体的道德认同发挥作用时,道德脱离现象就受到抑制。道德认同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关心别人的不幸和痛苦,甚至对于自己群体以外的成员也是如此。高道德认同的人为展现个人素养,会表现出更有道德的想法和行为。Deter等人更是指出,道德认同使个体高度自我审视,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经常给予道德承诺,更多地激活自己的道德认知,以展现自己的道德风貌。因此,高道德认同的人更倾向于抑制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或者最小化自己的非道德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三、个体的犬儒主义特征会推动道德脱离。犬儒主义就是对社会的一种不信任感,所以高犬儒主义的人对别人信任感很低。他们更倾向于怀疑别人各种行动的动机以及承担责任的决心。高犬儒主义的个体,其信任感更低,更容易觉得别人缺乏诚实和可靠性,普遍认为人生来自私、不负责任。因此,当一些不良事件发生后,他们更可能去责备那些受害对象,而不是去谴责那些施暴者,觉得受害者受到伤害的后果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结果会让他们更容易产生道德脱离现象。

四、控制点倾向对道德脱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自己不同的控制倾向对道德脱离现象有不同的影响。具有内部控制点倾向特征的个体通常认为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行为与其结果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容易把自己的过错转嫁到别人身上,因此他们更少出现道德脱离现象。外部控制倾向包括机会控制和权力人物控制两类。机会控制点倾向即认为行为事件的结果大部分归因于机会,即是由命运所决定的。高机会控制点倾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道德脱离,因为他们认为生活经历和行为结果的责任来自于自己控制之外的外界力量,而不会承认是自己的责任,更可能漠视或者歪曲行为事件的结果,将责任转移或者扩散。

组织背景因素。第一,组织文化对道德脱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工作态度。组织文化有助于组织成员达成一致的信念和价值观,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强调组织内部凝聚力、关注与组织外部环境关系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对于他人及组织的责任感,从而减少其责任扩散与转移等道德脱离机制,减少非道德行为。因此,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控制个体道德脱离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组织内个体表现道德行为的意愿。

第二,组织伦理气氛有助于降低道德脱离发生的可能性。组织内个体的道德行为与组织是否存在支持与鼓励道德或伦理行为的组织气氛密切相关。组织伦理气氛是影响组织中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而组织伦理气氛作为组织中个体共同持有的对于组织伦理规范的一种稳定认知与行为意向,对组织中每一个个体的认知倾向也将产生影响。良好的组织伦理气氛,对于道德行为标准有着明确的共同认知,从而降低个体使用道德脱离策略的可能性。

第三,组织舆论影响道德脱离的发生。舆论传送了社会的一种普遍规范,是关于行为好与坏、对与错的社会一致性的程度。舆论是问题所蕴含的道德强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高舆论意味着对于问题的道德状况有一个普遍一致性的看法,可以减少有关对与错之间的模糊性,从而产生较少的非道德行为。

 

基于道德脱离视角的组织内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策略

基于个体影响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有关道德脱离的个体差异前因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能够识别那些更易出现道德脱离的个体。如高犬儒主义特征和机会控制点倾向或者低道德认同和移情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道德脱离。组织应该避免雇佣那些高道德脱离倾向的个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无人监管的工作或者道德敏感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关道德脱离促进非道德行为发生的认识对组织培训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迪。

基于组织影响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个体所处的环境对于非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意味着组织需要仔细考虑组织文化的设计以促使个体投入到更多的道德行为,而对于非道德行为有所顾忌,从而减少非道德行为的发生。良好的组织文化营造,强调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强调成员对于道德伦理的注重,通过心理渗透,使每一个成员都接受组织文化中所包含的这一价值观念,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道德脱离的发生,进而降低非道德行为。

通过塑造组织成员对于组织伦理规范的一致性认知,可以促进良好组织伦理气氛和高组织舆论的形成,让组织成员关心彼此的利益、关注组织的整体利益。在组织舆论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引导所有组织成员对于道德伦理标准的集体认识,从而对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一种明确的伦理标准。领导者可以通过自身行为为员工树立良好的参照标准,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强化机制,主动引导组织伦理规范的集体认知倾向。

 

作者简介:作者分别为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广西工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7116202610XJC630010

 

注释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Pastorelli C,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 364374.

Bandura A,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999, 3(3):193209.

Moore C, "Moral disengagement in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80(1):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