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老年公寓之现状与思考——以山西省老年公寓为例
刘洁
作者投稿
2012-06-05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数量剧增的老年人对内部家庭照顾的压力和对外部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模式变更的今天,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笔者结合在山西省老年公寓的参观,从老年公寓的软件与硬件、养老模式的探讨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老年公寓;养老模式;诉求

 

根据一般学者的定义,老龄化是指“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达到10%7%),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动态变迁过程。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我国自1999年起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近年来老龄化的速度逐渐加快。而在太原市,到2010930,太原市总人口为433万余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1%,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

由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内部家庭照顾的压力和对外部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可以说,于内于外,都需要我们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模式变更的今天,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下面,就是笔者在结束于山西省老年公寓的参观后,所萌生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一、 老年公寓ABC

“老年公寓”,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我这次前去参观的山西省老年公寓是省民政厅投资兴办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机构,是山西省目前唯一一所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省级综合性老年公寓,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里已入住了300余位老人。下面,我就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软件”的概括或许并不十分精当,在笔者的论述中,“硬件”是指包括选址情况、配套设施等在内的物质方面,而“软件”则是指养身、养生与养心三个层面的服务)谈谈自己对于老年公寓的一些看法。

(一)硬件

1.选址情况

依据一些相关资料的论述,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同时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山西省老年公寓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人民北路颐源街,我初到那里的第一感觉是很静谧,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人来人往的拥挤,也没有尘土飞扬的脏乱,清新幽静,煞是怡人。据行政人员向我介绍,这周边没有任何商品房的建设,所以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亦可保证其幽雅、安静的生活环境。但那里的交通并不是特别完善,仅有877一趟公交线路经过,这无疑会给老人出行及家属探望造成不便。

2.生态景观

老年公寓不仅外部环境优良,内部的生态景观亦很出色:园内有凉亭、假山、绿地、鲜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令人陶醉其中。这也符合城市老年公寓的发展方向之一,即“山水型老年公寓”。这样的公寓,使得老年人能够接触自然,回归自然,在“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中颐养天年,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公寓中一位89岁的老人告诉我们说,在天气好的时候,他常常独自一人下楼去散步,强身健体,怡情养性,不亦乐乎。

3.户型规模

这次由工作人员带领,我分别参观了老年公寓的5层和8层。5层是自理区,这一层共有17个房间,其中有5位老人住着单间,其余的12位老人均入住标准二人间。单间略显狭小,约为56m2,仅能容纳34人坐下;二人间房间宽阔舒适,有独立的阳台和卫生间。而8层则是非自理区,大多为5人间,有少数一些情况较好的老人住着单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5人间房间宽敞,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活动;而单间则同样显得狭小逼仄。

4.配套设施

 我所参观的那栋楼,配有空间较大的电梯。2层是餐厅——5层自理区的老人自己到二层就餐,而8层非自理区的老人则由护工帮忙打饭;3层是多功能厅。每层都有公共的活动室、宽阔的走廊和开阔的活动区,在5层和8层均不时可以看到老人们在行走锻炼,我们到5层去的时候,那里的4位老人正在兴致勃勃地打麻将。同时,5层和8层的房间除单间外,均有电视、电话、空调、暖气,卫生间以及淋浴设施;单间则只有一台很小的电视和空调。

同时,在楼内随处可见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如简洁、典雅的装饰材料,安宁、稳重的装饰色彩,实用、精简的家具,智能型的家用电器设备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软件

老年公寓是为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而建的,其所提供的各色服务也均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也就是说,老年人的需求规定了老年公寓所应提供的服务。所以,笔者首先对老年人的需求做一下分类;之后,结合这些需求对相关的服务进行一些阐述。

有学者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养老需求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养老基本需求,即生理的需求;第二层面,满足老年群体在情感、娱乐以及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安全的需求和社交的需求。第三层面,自我价值实现和隐私维护,对应着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有学者将老年人的需求类型分为五大类型:经济需求、精神慰藉与亲情需求、健康需求、文化生活及组织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受此启发,我将老年人的需求归纳为:养身、养生与养心三个层面。

1. 养身

养身的目的在于健康。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老化,许多器官都将会或已经发生了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以,养身服务——对老年人身体的呵护、保健与照料——可以说是养老服务的基本工作。我认为,其具体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一般性养身(针对所有老年人的养身服务,如日常体锻、保健活动等)及特殊性养身(针对特殊老年人如残疾人、患大病老人等的养身服务,如护理照料等)。

在这一层面,省老年公寓做了大量到位的工作。首先,我在老年公寓的“一周活动安排表”上看到,每周日下午是规定的常规体检时间,包括量血压、测心率等。其次,老年公寓附近正在抓紧时间建设老年康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名称待定),以期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周到、完善、一流的服务。再次,距离老年公寓不远处即是已开始运营的山西大医院。应该说,这一切都为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养身服务。

当然,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8层的非自理区。通过对8层两位护理人员(一男一女)的询问,笔者发现,他们都来自洪洞农村,在参加护理工作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可以说,他们的护理知识全部来源于在家乡的一些日常生活经验。而且他们对于老人的护理也只是集中在简单的日常护理方面,如搀扶、换洗尿布等。而对于老人一些别的要求,却是无法满足的(那位女护工并未指出是何具体要求,只是说“很多老人的要求是我们没法满足的”)。而当我们询问行政人员时,他只说所有的护工都是护校毕业的正式护士,并未提及8层的那些临时工。由此也暴露出了当今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即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也可将其表述为一大矛盾:护工专业化水平低与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老人观念的更新,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对护理和保健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另外需要提及的一点就是,省老年公寓也为老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益智、健身活动,如套圈、下棋等。当然,这些活动都集中在5层的自理区。我在8层看到的景象是:在房间里,老人们坐在轮椅上或是床上看电视;在活动区,老人们坐在轮椅上沉默不语。我们询问了一位住在单间的老人,他说刚来的时候(大约是2年前)还有过一二次活动,后来就基本没有什么活动了。而这位老人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是有能力适当参加一些健身活动的。所以我认为,老年公寓的养身服务应当依据老年人各自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在周密考虑老人的生理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的养身服务,而不应仅仅依赖楼层或是年龄的划分而定。

2. 养生

此处的“生”即是指“生活”。由于西方的老年公寓以物业为老年人提供陪助、护理和医药服务类型与数量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自住型老年公寓(指“只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陪助型老年公寓(指“向居民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和特护型老年公寓(指“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服务外,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三种类型,所以我认为,一个集中了各种情况的老人的综合性老年公寓所能提供的养生服务也应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养生服务。这里所指的“不同的老年群体”,或者是依据年龄这一硬性指标而划分的老年阶段(根据笔者查到的资料,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则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为老年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或者是按照身体健康程度及自身意愿这些弹性标准而划分,或者还有其他的一些标准。这样,不同的老年人就可以享受到更加灵活、多样,更加舒适、随心的养生服务了。譬如,对于那些处于初老期或能够自理、喜欢动手的老年人,可以为其提供厨房及厨具设施,甚至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网络,如菜市、超市为这些老人提供生活方便,满足老人的烹饪需求。当然,有一些服务是不分年龄、能力而需要为所有的老人都提供的,如安全保障、设施(设备)维护、家政服务、事务代理等。

在这方面,省老年公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当问及“当老人提出需要什么时,你们是否就会立刻去买”时,那里的工作人员说:“其实并不需要老人专门提出什么,我们每天与老人相处,看到他缺什么东西时,就会主动去买,而不用老人时时刻刻提醒的。”我想,结合老人的意愿和需求,摒弃管理条文的束缚,践行“无为而无不为”的服务理念,当是老年养生服务的最高境界了罢。

3.养心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老年人心理的理论及相关论述。(1)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他将第八阶段的成熟期亦即老年期的心理反应概括为“完善与绝望”,即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2)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按照老人适应程度的不同,将老年人的性格分为五类:成熟型、安乐型、自卫型、愤怒型和颓废型,并认为:“老年人的个性特征明显地说明了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并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指数”。(3)在奚志勇编著的《至尊老人的家》一书中提到,老年人所面临的情感危机包括失落感、孤独感、疑虑感、抑郁感、恐惧感等5个方面;而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则来自于安全感、尊严感、归属感和快乐感这4个方面。

埃里克森为我们指出了老年养心服务的主要目的,皮克和奚志勇的理论则告诉了我们在面对不同心理反应的老年人时,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

我认为,老年人在老年期时,会因机体的老化而导致身体健康的衰退,会因退休以及由儿女自立门户或是丧偶造成的空巢现象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缺失,同时还会因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原因而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产生自卑感、无用感,也就是学者们所称的“生存的无意义感”“生存价值的迷失”……而这些都会造成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总而言之,在失落、失望和孤独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夹击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努力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养心服务是为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展开的服务,其服务内容是不胜枚举、异常丰富的,如教育、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都可以归入其中。依笔者愚见,养心服务与前述的养身服务和养生服务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三者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网络之中。老年人的身体强健了,生活充实了,其心理自然也就会健康的。我们在老年公寓参观时,5层自理区的几位老人正在活动区里乐呵呵地打麻将,还有的老人在悠闲地串门、去与别的老人交谈。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看到的是老人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便是养心服务成功的极好证明。

同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养心服务不仅是老年公寓所应提供的服务,也是老人的家属与社会所应承担的职责。我在8层非自理区与一位89岁老人有过交谈,当称赞老人“您的儿子一定很孝顺” 时,爽朗的老人哈哈一笑,说:“他拿着我的钱,能不管我吗?”从老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对其子女的些许不满与无奈。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人们如何在逐利的过程中做到不忽视家中老人的需求,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需求?要切切实实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诉求,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4.经济——瓶颈?

据了解,山西省老年公寓的最低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500元,依据老人需要护理的程度不同而分为6个等级,价钱是逐级向上累加的。当问及“是否会给一些经济困难的老人减免价格”时,工作人员说如果确实有困难,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过很少。这里的“很少”,既是指政府补助的钱财数额很少,也是指受资助的老人数量很少。不过我认为,受资助的老人人数少并不是因为相关机构的审核标准何其严格,而是因为能够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自身或老人的家属其经济实力就很雄厚,能够绰绰有余地承担起在老年公寓的开支。例如,在8层的非自理区,护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已经不能下地行走的老人,这位老人来自青海,每月的退休金有五六千元左右;还有一位老人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工作,因其子女均在太原而将老人送到了位于太原的老年公寓;另有两位老人是夫妻,退休前均为大学教授。应该说,有能力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或其自身或其子女都属于中高收入人群。而我们再来看看太原市市民的收入情况:2010年,太原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8元,平均每月收入约为14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平均每月收入为634.25元。2011年第一季度,太原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9元,平均每月收入约为172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64元,平均每月收入约为755元(数据说明:除“平均每月收入”是笔者自己算出而外,其余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下,两相对比,山西省老年公寓的价位还是偏高的。这也就表露出了我国在面临老龄化社会时的一个重大问题——未富先老。理论上,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人口生育率下降三者应该基本上是同步的。然而,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说中国是“未富先老”。这表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而具体到每一位老年人而言,这样的矛盾显得颇为直接与严峻。

我们知道,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主要有离退休金、储蓄金额和其他收入(包括老伴供养、子女供养、亲友接济和国家或社会帮助)。 不论在老年公寓的支出是由老人自己负担,还是由子女承担,对于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而言,都只能望洋兴叹而已。也许,这样的价位与老年公寓的市场目标有关,在我所查到的资料中,绝大部分都将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定位为“中高层面的老年人”。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诚如一位创办老年公寓的企业家所说——“养老服务业目前还属于微利行业,比起盈利,养老服务业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应该说,在广大老年人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档次和价位在满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需求的同时,更应该符合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和需求,“而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处理好老龄产业的盈利与福利的关系是发展老年公寓必须考虑的……发展老年公寓,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即老年公寓应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否则的话,高价位的老年公寓永远不能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应当警惕在老年群体中出现孙立平教授所言的“断裂的社会”的现象:在断裂的社会中,以收入差距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两极分化会固化为一种社会结构。其中,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固定化,各个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越来越清晰。具体到我们的讨论而言,或许“能否住得起老年公寓”将会或者已经成为了这种边界的外部标志。就此,一些开发商提出老年公寓可以进行低、中、高档分级,不过这样的话,居住条件之优劣又会成为老年群体中贫富不同阶层的分界标志。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应充分尊重老人们的自尊心,让老年人能够度过有保障有尊严的幸福晚年。

除了老年群体内部的分化外,在老年公寓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另一种矛盾:护工工资低与工作难度大的矛盾。在与8层非自理区的一位护理人员交谈时,他告诉我,作为护理人员,他们12个小时换一次班;但作为临时工,他们的月工资仅为1200元,而且如果这个月是31天的话,那么第31天的工作是没有工资的。他有些怨愤地说:“你说委屈不委屈?……这样的工资,根本招不来人。”而我们社区的一位老人在家政服务市场所雇佣的一位侍候其起居的保姆,月工资有2000余元。于是,在我们指责护工的专业化水平低时,护工却正在抱怨他们的工资少。如此,恐怕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健康与长久发展。

(三)总结

教科书上说:老年人因性格、能力等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因此,在设计老年公寓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多元需要。这里的“多元”,我认为,可以表述为“全方位”和“多层次”。

“全方位”是指老年公寓所针对的老年服务对象应尽可能地涵盖到所有的老年阶层,这里的老年群体的划分标准不一,具体指标有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经济地位等。以 “年龄阶段”为例:在《老年公寓开发模式探讨》一文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划分了如下年龄组:6074岁为年青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开发修建一种适应不同年龄组老人特点的综合性通用老年公寓……通用住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据老人在不同时期因生理变化带来的不同需求而设计:1年青型阶段。这类型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服务人员可提供上门服务。2老年型阶段。这类型老人由于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但还无须增设医疗康复设施……增设专门家政服务人员为此类老人提供日常必需服务。3 长寿型阶段。这类型老人是需要特别护理的……除具备上述两年龄组住宅设计的大部分功能外,还应开设治疗、护理、康复及临终关怀等较齐全的医疗康复设施。”

而“多层次”则是指老年公寓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此处的“需求”既可划分为生存、发展和享受三层次,也可描述成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时,要考虑到老人在各个层次上的要求,并据此规划出老年公寓在健身、医疗、生活、娱乐、休闲、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内容的一系列的服务。

如果说,“全方位”的需要是针对老年群体从纵向维度(仅指以年龄阶段为划分标准)进行描述的话,那么“多层次”的需要就是从横向维度进行的一种探讨。诚如许多文献中都提到的一句话:“按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进行专门设计”,也就是说,老年公寓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之处,全面关注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力求通过一系列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切实体现出人性关怀从而使得老年公寓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老年住宅。

 

二、养老模式之我见

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养老模式也可以相应地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我的分类如下:

(一)依据养老主体来分,可以分为:老人养老,家庭养老,专业公司养老和社会养老4种类型。

老人养老,可分为老人自助养老(简称为“老人自养”)和老人互助养老(简称为“老人互养”)2种类型。

老人自助养老既可以指老人在经济方面自己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则是指老人在精神方面的自我满足。而且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这两个层次不断完善的语境下,精神慰藉的地位可以说是在日益凸显。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有一名为“社会损害理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会导致老人接受消极标志(即产生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从而给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而积极提倡老人在养老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大力倡导老人养老,无疑会有助于老年人保有并发挥独立自主能力,对老人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还要归因于笔者在老年公寓的参观所见。我在5层自理区接触到了一位名叫卢鸿的老人。老爷爷今年已经81岁了,除了耳朵听不清楚以外,身体还是很健康的。老人住在5层的一个单间里,里面摆放了很多书籍、报刊与杂志。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天都坚持阅读,并且进行摘录。老人让我们看了他所作的摘录,是在稿纸上写的,有封面、有目录、有具体内容,一笔一划、字迹清晰、页面整洁,真让人不敢相信竟是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其中有关于老年人养生的,如“老年人不妨多做婴儿爬”;有激励年轻一代的格言,如“笑对挫折”……很多很多,让我们看到了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老人还向我们展示了由他编著出版的一本书——《老年养生歌诀摘编》,真令我们敬佩不已。——从这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老人自助的巨大作用:强调老人自养的模式有助于老人树立积极正确的养老观,让老人认识到并发掘出自身的无限潜力,从而帮助老人成功进行角色定位、角色扮演,在年老的舞台上,演绎出动人的篇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一理论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了依据,老人们通过对所提供的资源的把握与运用,成功地保持了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活动性和独立性”。

在老年公寓,我同样看到了老人互助养老的存在,比如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聚在一起娱乐,等等。老人有老人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情感性格与思维模式,因此老人们彼此在进行交流时更为容易与自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化”时强调同龄群体的主体地位,认为“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我在我们社区中也常常见到老人们聚在一起或谈天,或下棋,或健身,或购物,这时的老人们总是显得很快乐。在老年公寓中,或许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与老人交流,而对于居家的老人来说,与同龄群体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由此也给了我们一点关于组织老年小组工作的启迪,梁漱溟在论及组织时说:“要知所谓组织不是并合为一,是要虽合而不失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要强调老年人个人和彼此间个性的释放。并且笔者以为,这样的“小组工作”可以扩而大之,包括所有的老人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的活动。

家庭养老也称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照料而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这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最常见和目前在社会转型期比较常见的养老模式。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文予以阐述,此处暂且不表。

专业公司养老即是指由专业公司经营管理的养老模式。有评论说,“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通常是自行出资兴建自行管理的老年住宅……收费水平要比福利型养老机构的收费水平高,具备自己的医疗服务人才。” 这一养老模式既为许多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带动了就业之发展,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良性运行。但我以为,虽然在网上可以看到不少关于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论述,但面对广大老年人收入偏低的情况以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起码现在的专业公司养老模式在二三线城市还不是很普遍。

社会养老,可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个层面。

物质层面:一是指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指导,在制度、法律和政策等方面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二是指政府提供所有的建设及资金,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纯福利性质的养老院。这里笔者主要强调政府要着力完善老年供养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这是形成老龄产业市场需求的重要基础”。比如在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城乡老年人医疗保健,发展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推动老年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据《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

精神层面:是指社会应树立并培育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正如英国中国了解协会会长左伊·里德所说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认识理念,老人不是病人、负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社会的导师。我们要和广泛流传的歧视老年人现象作斗争”,理性看待“银发潮”。比如我们国家每年在重阳节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现在还会开展以“关爱老人,构建和谐”为宗旨的“敬老月”活动,同时每年还要评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就以我所在的社区为例,最近社区里也挂出了“争做敬老模范共建和谐社区”的横幅,以配合敬老月活动的开展,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依据养老场所来分,可以分为: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

1. 居家养老与上已提及的家庭养老同义,指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的养老方式.

2. 机构养老是指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的养老模式,适合喜欢过热闹的群体生活的老人。

3. (居家式)社区养老,虽也是指老人居住在家庭中,但强调了这个“家庭”是社区中的家庭,即由 “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4.其他养老,包括乡村养老、异地养老、合居养老、集中养老等模式。(注:以上124的解释均依据“百度百科”)

居家养老的优势主要有:就物质层面而言,可以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贴心的照顾;就精神层面而言,可以在家的氛围中给老人以更多的情感慰藉与精神满足,老人可以享受含饴弄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在家颐养天年。而其缺憾在于:(1)由于子女成家立业、自立门户,一些老人已成为“空巢”老人,这些老人对养老的依赖和需求显得更为迫切;(2)由于大部分人缺乏专业化的护理知识与经验,所以在老人的养身服务方面,可能其成效不如专职从业的护理人员;(3)由于代际冲突,或者是家庭成员缺乏敬老爱老的意识,部分老人在家庭里过得并不愉快、顺心,甚至会遭受家人的身体与心理虐待。(4)这一模式要求子女需要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否则很难实行。(5)目前我国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也导致了老年人需要的家庭照料资源不断减少,更难满足老年群体的身体、生活和心理的需求。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可以视作一个续谱上的两个终端,它们的优劣势彼此相反。机构养老的一大优势,即是其具有专业化的护理人员与保障服务设施,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顾与医疗需求。但目前,机构养老也存在着不少缺点,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就笔者所见到的和所了解到的而言:(1)不少养老机构采用医院管理模式,忽视甚至漠视老年群体关于人性层面的需求;(2)护工专业化水平低,护理仅限于低水平的层次上,所做工作属于“一般简易护理及一般勤杂事务”;(3)近几年时有黑养老院虐待老人的丑闻被揭露出来,这更增加了人们对机构养老的不信任。将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我认为这可以表述为——养老服务标准的缺失,诚如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养老产业的春天》中所言,“没有养老标准化建设,就没有养老的现代化管理”。

居家式社区养老被称为是“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符合老人意愿的养老形式”。在这一模式中,家庭依旧是养老的主体,能满足老人在“日常生活照顾和亲情满足”方面的需求;而社区则可以提供“家庭不能提供的各项生活料理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如医疗、文娱、社会交往等。总而言之,家庭和社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就像有些学者所表述的“家庭和社区从不同的角度,为老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工具性需求和表意性需求”。

居家式社区养老是笔者所赞同或者说推崇的养老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综合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并由于动员了多方力量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二者的缺点。而且我认为,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很重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不愿轻易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说,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社区是一个初级群体。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把家庭、邻里等“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的群体称为初级群体,初级群体中的成员由面对面的互动整合而成,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虽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各类社会组织迅速兴起、发展,初级群体出现了衰弱的趋向。但就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老人而言,他们与所居住的社区成员间仍彼此熟悉,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并且这种交往是富于感情的。社区内老年群体整合度高。另一方面,“421家庭”的大量出现,使得“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孝道”理念受到了冲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养老功能强化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趋势。这种种因素共同亦催生了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老年人而言,“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此外,居家式社区养老还具有减轻社会开支、降低养老成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保证养老管理服务水平、弥补老年人家庭照顾模式的不足等优势。因此,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下能够满足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模式。

在由周伟文等著写的《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 》中指出,(1 社区养老能力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医疗健康保障服务、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组织保证、社区养老环境。(2)在社区养老体系中,老人不仅是被动的被养老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一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丰富了社区生活、维护了社区安定;三是年轻的老年群体能为年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3)目前我国社区养老能力还十分薄弱,且居委会发展水平不均衡。

 鉴于今日我国大部分老人更愿意在家中养老和居家式社区养老所独具的优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造高素质的社区服务人员,“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廉价、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至尊老人的家》中,有关于养老模式的一段话,我认为很是精彩,特摘录如下,作为“养老模式之我见”的一个小结:

“有学者指出,自主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子女养老为辅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我国社会建立在多子女基础上的养老实践在许多重要方面不能为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提供经验。淡化子女养老、强化自主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必然趋势。老人、社会、子女将共同构成养老主体。因此,新型的养老传统价值观不仅因包括“孝”的优良传统,还应该包括“自主养老、互助养老、社会养老、子女养老”的新观念。”

 

三、不是多余的“多余的话”

《社会学概论新修》列出了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第四个即为“老年期”: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因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古,我们国家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向现代化高速迈进的同时,我们不能也不应忽视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的身心诉求。

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斯在《人文类型》中写到:“智慧和善意是解决问题不可少的。智慧用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原因,从而使善意得以实现。”既如此,就让我们汇集起多方的智慧和善意,切实关注老年人群的生存利益,努力解决老年群体的实际困难,为老人个人价值之实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罢!

 

作者简介:刘洁,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