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和谐农村视阈下的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浅析
牛翠萍
《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9期
2013-01-11

摘要: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其中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现阶段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在经济条件、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其中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全国老龄办20071217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比例高达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和谐是关键。“空巢老人”问题成为制约、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最大问题,“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长远来看,还直接关系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村空巢养老问题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

 

一、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镇和农村在经济、文化、交通、教育、卫生等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基础建设,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基础建设,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加之政府长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的重视等一系列的优势,使得城市的生存环境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2]。而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立稳脚跟后也许不再返回乡村。于是,“空巢老人”在农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2.农村人地不足的矛盾。中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地不足的压力。统计显示,中国经营耕地9亩以下的农户占83.4%,经营30亩以上的不足2%。农业经营难以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就要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二十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使农民家庭也作出相应调整。农民只有离开本土进城务工,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改善家庭生活,应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压力。而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是农村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这种人地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农村经济近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促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中国尤其是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孝道逐渐丧失,年轻农民的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一切向钱看,以自身利益为最高标准等价值观念盛行,并且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子女把对老人的赡养当做生活上的累赘[3]。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老人的呆板、反应的迟缓以及交际圈子的狭隘决定他们很难与时俱进,要想与子女成为朋友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削弱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造成的状况是,即使子女没有在外打工,也不愿与父母在一起居住,感情很淡薄,使“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逐渐增加。

 

二、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缺乏保障。中国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的老人经济来源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金计划。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老年的劳动所得又取决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农村大部分空巢家庭的老人收入很少,这样,一旦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只能依靠子女的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偏低。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的压力,高龄“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往往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传统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

  2.日常照料缺位。日常照料包括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生病时的看护。作为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配偶之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偏远地方,很多子女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只剩下两个孤寡老人,因此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日益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的突出问题。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多数农村医疗所药品不多,医术不高。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规定住院以后才可按一定比例报销。一般报销部分只能占到住院总费用的60%左右,对于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来说,住院期间的交费十分困难,结算后的40%也难以承担。平时看病,全年只能报销几十元,空巢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需要长年服药。

3.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在农村,老人们由于生活环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少,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对一些老人而言,甚至是维持其生命的重要支撑。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老人感到特别无助,经常会有失落感,易产生悲观情绪。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在家庭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就会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三、解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是和谐农村构建中面临的最大不和谐问题。只有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政府在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上充分考虑体现他们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农村“空巢老人”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和谐均衡发展,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为此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子女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诱因,所以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政府要根据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实现就地就业转移。通过小额贷款、项目培训等,鼓励农民实施家庭创业活动。在创业活动中,改变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社会政策,进一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职责,建立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在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政府的责任。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应由政府制定并主导实施,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能保证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计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对其实行“五五制”的办法,个人承担50%,村集体和国家承担50%[4]。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可以推广试点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监控。三是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全覆盖的新型医保制度。四是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保障农村老人的切身利益。五是继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4]

  3.实行多层次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为弥补家庭养老方式的缺损,需要实行多层次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即倡导以家庭照料为主、政府照料为辅、社会照料为有益补充的照料模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针对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老年工作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可在农村社区成立“农村空巢家庭互助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空巢家庭”的氛围。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以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志愿者可通过进农村社区,直接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情感、心理上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老事业,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村级工会、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立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探索解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有效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淑青,崔树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N].人口导报,2010-12-17.

[2]肖方娅.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13.

[3]焦娜娜.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4]张连杰.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34-35.

 

作者简介:牛翠萍(1971-),女,黑龙江依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