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破解
宣天
《人民论坛》2012年第23期
2013-02-2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等。这不利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中外出打工的群体,这一群体目前有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人数的60%。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笔者以河北正定县为个案,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现状,以寻求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收入无保障、工作流动性大、精神生活匮乏,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时刻面临的三大问题。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这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工众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农民工就业趋势课题组概括的当下农民工的就业趋势,同时也是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根源所在。笔者对于正定县的217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走访调研,专项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结果发现他们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另外,此次被调研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17名农民工中大专文化水平的仅有22人。

  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农民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工作地点鲜有流动性文化设施,工作性质特殊,休息权得不到尊重,加班普遍存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时间被挤压,空间得不到物质支持。35.8%的农民工在工余睡觉,15.1%参加体育活动,39.4%看电视(自带)37.8%打牌,9.2%看书看报,22%上网。在农民工进城之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文化的社会化。进入城市后,农民工虽然获得城市文化的再社会化,但是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而乡村文化有着比较孤立保守和封闭的特征,这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导致许多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

  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时常被拖欠工资,劳动安全也少有保障。统计数据中,男性农民工占68%,女性占32%,性别原因导致从事工种的差异,男性多从事建筑业、重工制造业等职业,女性多从事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职业,从而出现性别比例差距较大的问题。71%的农民工不愿意回乡结婚。农民工自己认为称得上社会交往和联系的对象中,绝大部分属于农民工同质群体的成员,只有很少的一些农民工把城里的熟人和他人算作他们与之交往和联系的对象。

  受过一定教育,期望得到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因此很多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30.9%的人在工作之余学习,62.8%的人希望所在单位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消费成本低。据调查显示,样本地区农民工每月的文化消费在1130元的有32.5%3150元的有25%,相对于每月10001500元的月收入,最高只占5%。在文化活动的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消费成本低的项目,多以简朴型或无偿消费为主,这也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贫乏。

对于未来迷茫,缺乏奋斗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没有务农经验,他们希望告别农村生活,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的“城市梦”逐渐破碎。58.3%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未来不想回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缘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国情因素。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且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劳动力离开自己的故土,远赴城市打工,农民与土地的分离造就了大批农民工。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及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其次是经济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中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低的最根本因素。中国实施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边缘性群体的形成,也就是说即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工作及生活,但户籍身份始终是农民,从而造成很多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从事收入低,或者说同工不同酬的工作。另外,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由此,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二是收入。由于收入低的原因,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及消费支出偏低。因此,农民工基本文化生活满足的前提首先是按时拿到工资、减轻工作强度。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工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是社会因素。受户籍制度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被接纳。另外,某些城市居民缺乏对农民工及农村生活的了解,对农民工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戒心及歧视行为,而很多农民工面对城市居民带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因此,受到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当农民工遇到不公平待遇时,由于缺少自我排解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慰藉,其生产及生活积极性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这一方面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至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实现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就调查所反映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思考:

  一是制度建设方面。首先是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之路,政府应积极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市用工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及带有歧视性的规定,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为其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提供制度支持。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就业制度。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履行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规定,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提供有力的物质前提。另外,应积极调整就业制度,建立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合法权益。

  二是文化建设方面。一要增加流动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型制造企业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二要建设社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不能脱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三是社会建设方面。首先,积极培育公共精神,使新生代农民工和谐融入社会。城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也可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民工的意见,还可以以一定的比例吸纳农民工进入城市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之中。在社会融入、自我治理、公共参与中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精神。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增强其共同体意识或“家园观念”,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积极提倡全社会积极参与。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民工组织的优势,通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相关会议进行相互交流和研究,为政府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提供前瞻性思路。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及上下互动交流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和提倡开展符合农民工发展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农民工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动力自发主导娱乐活动的制作,从而有效地开创出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特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最后,建议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建立图书室等文体设施。举办一些免费的科普知识班或者文化、技能、管理等学习班,实现青年农民工希望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收入的愿望。

  

结语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关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社会有责任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各种权益,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