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擅长从民众日常生活角度出发,以涵盖各民族群体及其社会文化的整体观去理解和把握研究对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为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提供支持。
边疆地区往往多民族杂居,历史传承和社会文化成分高度复合。如在新疆目前两千多万各族居民中,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与中亚、西亚伊斯兰地区有密切联系的各民族人口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2,而与中原汉族有密切关系的各民族占总人口的另外一半,形成新疆地区两大民族文化群体。而两大民族群体中,汉族和维吾尔族人口最多,是主要民族。这两个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的平等互动与融合,是新疆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两大民族社会文化差异显著
从人类学社会文化基础研究角度看,对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的理解及融合途径的探索是人类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排除基于文化差异的社会矛盾、消除非传统安全隐患的理论基础研究。
首先,两个民族区域分布、自然生态及生活习惯不同,社会结构和组织机理也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展开针对生产生计、社会组织方面的民族志调查和比较研究。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南疆和东疆的沙漠绿洲,属于本土旱地农耕民,兼营商业。传统的基本社会单位是父权家庭,重视家庭成员及姻亲间的经济和仪式协作,而基于血缘系谱的亲属组织不发达。因此,在社会整合方面,以同乡关系为基础的地缘认同有重要影响,作为社区活动中心的清真寺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作用。而汉族传统分布于北疆地区、东疆及南疆部分地区,城镇商业人口居多,有部分农民、兵团农工,近60年移民进疆的内地汉族人口比例也较大。在传统的北疆汉族社区,社会基本单位是父权家庭,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大规模父系家族,宗亲会、家会以及由此扩展而来的父系亲属、同姓、同乡认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
其次,两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及传统文化不同,价值、认知和行为模式也不同,要展开两个民族历史记忆、文化象征体系、思维与行为模式的比较研究,寻找有效融合途径。
维吾尔族是较典型的西域民族,中世纪以来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来自中亚及西亚伊斯兰王朝的宗教信仰、文字文化及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维吾尔人一般尊奉经典、畏惧神灵、顺从宗教导师,价值和认知取向与伊斯兰经典及教义规定有密切联系,行为伦理及审美意识中所表现出的宗教集体主义倾向要远远大于科学思维倾向。新疆汉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西域各民族的影响,已不能等同于中原汉族;但由于儒释道三教及各种民间信仰由内地传入,加之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以及汉字文化传承的巨大影响,崇尚权威、喜好追求现实利益、价值和认知取向比较思辨,行为伦理及审美意识中的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远大于集体主义。
强化民族的社会文化研究
从人类学社会文化应用研究的角度考察,汉族和维吾尔族间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是人类学必须承担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区分敌我、化解矛盾、团结群众、准确打击“三种势力”的现实问题研究。
首先,从两个民族互动交流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摩擦和矛盾的社会空间抓起,如餐饮、商业活动、仪式活动、学校教育、语言交流等,进行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搞清问题发生机理。理论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法律制度的划一发展、双语教育的深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互动交流等因素应该使各民族间基于历史传承、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及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社会矛盾大幅度缓解。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存在某些误解与隔阂现象,有些源于“三种势力”的挑拨和破坏,而更多的是研究和分析工作不够深入、民族教育和民族关系教育不足所致。
其次,从两个民族社会文化诸现象中最容易被破坏势力渗透、利用的一些侧面入手,如家庭及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外来宗教的渗透等,进行田野调查,搞清问题存在的具体表现形态和发展的内部过程,找到防范和杜绝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这方面的研究要同民族学、社会学及相关政府研究部门协力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