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2008年,我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合作开展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项目的调研工作。“我的创业理想”是单位合作开发的《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中的一项内容,目的是通过向傣族学生介绍勐罕镇一些致富能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毕业后应如何进行创业、新时代青年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及人生理想等。
“养猪”创业理想遭取笑
勐罕镇中学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是一所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笔者调研期间曾到一个班上听“我的创业理想”的课,听课的班级共有30位同学,其中傣族学生25位。在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23个不同的创业理想,主要为经商、从事时尚娱乐和旅游服务业等,其中只有两个同学选择以后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特别是当一位傣族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自己的理想是“用最科学的技术养猪”时,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我对傣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深思。
通过对勐罕镇中学一个班学生创业理想的文化人类学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傣族乡村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与矛盾正在使傣族乡村学校教育陷入困境之中。对要养猪的同学的取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其实“要用最科学的方法养猪”的创业理想相对于其他同学的理想来说,更多了几分真实与可能,是真正适合傣族学生的创业理想。这位同学也许是在看到身边的人因为养猪缺乏技术而亏本或是由于有技术而赚钱后萌生的一个真实想法,却招致了同学们的取笑。
勐罕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土壤自然肥力高,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傣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尽管近年来随着勐罕镇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些服务行业得到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勐罕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农业在该镇近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6.57%、85.90%、85.53%,由此可见农业的重要地位。然而全班30位同学中只有两位选择以后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不能不使人产生深深的忧虑。傣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与工业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一致的,农业社会的价值在学校的价值体系中没有地位,傣族学生在学校反而学会了嘲笑、忽视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价值。
傣族乡村教育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现行的教育体系面向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傣族学校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如此。傣族学生所熟悉的社区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缺席,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从熟悉的、传统的傣族社区文化带入陌生的现代文化。长此以往,傣族乡村学校教育终将使傣族人远离傣族社区。
然而,与此相对,大部分学生今后仍要回归傣族社区,勐罕镇中学的校长告诉笔者,学校90%的学生毕业后最终还是要留在这个地方继续生活,考入大学的同学寥寥无几。学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既不能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又不能融入现代文化,如同无根的浮萍,变成文化的边缘人。这种教育体制下,年轻傣族学生的未来非常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傣族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傣族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低,也将从最根本上导致傣族乡村教育的凋敝。当地傣族老百姓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们对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看法:“干活不如老子,做饭不如嫂子;做顶门棍嫌短,做烧火棍嫌长”,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对学校教育的无奈,以及傣族乡村学校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