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本文: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
胡炼刚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9期
2011-02-10

 

孙本文(18921979),字时哲,江苏吴江人。1915年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与冯友兰同班。1921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务。

在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中,孙本文是一位多产的社会学家,先后编著了《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社会问题》(1927)、《社会学ABC》(1928)、《文化与社会》(1928)、《社会的文化基础》(1929)、《社会变迁》(1929)、《社会学原理》(1935)、《中国社会问题》(1939)、《社会思想》(1945)、《社会心理学》(1946)等20多部社会学著作,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80余篇论文。

孙本文不是以经验性研究著称的社会学者,其著述偏重文化与社会心理分析,但他仍然强调应用社会学与理论社会学齐头并进,重视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并注重中国资料的分析与引证,对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引介西方社会学学说

孙本文在介绍西方社会学学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早期注重的是介绍美国文化学派的理论,在1927年出版的《社会学上之文化论》后,陆续发表了《美国社会学现状及其趋势》、《世界社会学之派别及其现状》、《社会学的趋势与社会学者的当前任务》、《社会学之近今趋势》、《美国社会学家华特之学说》、《法国社会学家达尔德之学说》、《美国社会学家彭德尔的学说》诸文。又于1945年出版《社会思想》、1947年出版《近代社会学发展史》,对西方社会学学说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对西方社会学学说作全面论述的同时,孙本文综合了文化与心理两方面理论体系,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之原理原则,而求改良进步,影响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要素,欲求人类社会生活之进步,唯在发展文化。他用文化来解释社会变迁,认为“狭义言之,社会变迁,只是文化变迁而已”;同时,从文化角度说明社会问题,认为“许多社会问题,常起于文化失调”。

孙本文以社会行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发端,演绎出全部体系。在《社会学体系发凡》一文中,他从社会行为出发,首先分析了社会行为的体系,进而论述社会行为本身应研究的五个问题,再据此演绎出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纲领包括:一、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问题,即社会因素问题;二、社会行为表现的过程问题,即社会过程问题;三、社会行为表现的机构问题,即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问题;四、社会行为表现的功能问题,即社会控制问题;五、社会行为变迁的内容与方向问题,即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问题。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极富心理学意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孙本文的社会学是心理学派的社会学或心理社会学。1946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是其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或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单位是个人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培育社会学方面人才

孙本文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是以社会学为专攻的学问,而以教育为我终身的事业。所以留学回国后,我除担教授外,曾兼任过学校中的系主任、院长、教务长、校务维持委员会常务,及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自己认为这些事情,不过为教育多做一点工作罢了。”1929年至1949年,孙本文长期主持中央大学社会学系系务,创建之初的所有科目设置及课程大纲都由他一手拟定。他对教授的延聘,主张兼收并蓄,以学术人才为主,先后聘请黄文山、杨开道、言心哲、吴景超、柯象峰、胡鉴民、何联奎、王政、范定九、谢征孚、张鸿钧、美博士郝继隆(A. R. OHara)等海内外学者到中央大学任教。而且,孙本文严格训练本系学生,要求学生首先打下坚实的基础,入门的“社会学原理”课由他亲自讲授,并指导学生阅读外国参考书,审查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专业训练。

 

建立社会学组织

1928年,孙本文与吴景超、潘光旦、吴泽霖、游嘉德等在上海发起组建东南社会学会,作为沪宁地区各大学共同研究社会学的学术团体。尔后在北方大学教授陈达、陶孟和、许仕廉等建议下,东南社会学会改组为“中国社会学社”,孙本文任理事长。学社以联络全国社会学学者共同研究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及社会行政为宗旨,每两年开一次年会并创办学社机关刊物《社会学刊》。由孙本文任主编,世界书局承担经费与印刷。

因战时交通不便,19377月至19499月,学社仅举行过3次年会,每次都不得不同时在34个城市分别召开。中国社会学者于国家危难中召开的最后一次盛会,是19481012日召开的“中国社会学社第九届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分别在南京、北平、广州、成都四地同时举行,以“二十年来之社会学”为年会总题。从学社成立到1948年止,中国社会学社共举行过9次年会,出版20期学刊。

 

社会学中国化

“‘社会学中国化’至少含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意义:一是指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即要赋予社会学一种特殊的性格;二是指使社会学充分地在中国发展,使它与中国的社会发生关系,为中国所用,使它在中国生根,包括‘社会学中文化’等等。”以孙本文和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为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文藻通过“一面介绍健全的理论和方法,一面提供正确的实地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学中国化的工作。孙本文则从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个方面,阐明了社会学中国化应做的具体工作:一方面,建立中国理论社会学,包括整理中国旧籍中固有的社会史料、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性、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另一方面,建立中国应用社会学,包括详细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加紧探讨中国社会事业(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切实研究中国社会建设方案。

“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一项长期性的运动,贵在‘实践’”。但令人惋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学在中国大陆一度中断。以孙本文、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没有来得及继续推进他们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只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留下了有限的脚印,而这些脚印启发着后人对社会学中国化的继续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