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陆学艺 等
社会学视野网
2011-02-21

 

一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建设的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调整社会结构。抓住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就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核心。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要着力解决好的关键性任务。

200522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科学分析社会结构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及时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结构概括地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调整社会结构也就意味调整多项子结构,尤其是阶层结构,使它们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相契合。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动,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具体表现如下: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1978--200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8.25‰下降到12.10‰、从12.00‰下降到5.17‰,人口死亡率保持在6.5‰这一较低水平上下。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

家庭结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家庭结构、结构模式及其社会整合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三是家庭结构模式变化。

社会组织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组织结构及其整合功能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约41.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约22.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约18.2万个,基金会1597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75.8万余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

就业结构。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变化。1978年,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结构为70.5: 17.3: 12.2,到2008年已演变为39.6: 27.2:33.2。非农就业人口占60.4%,非农产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978-2008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166.4万人。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不仅事关民生,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再分配框架发生根本变化,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克服了原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城乡、区域、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发生分化,已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消费结构。消费是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改革3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达到了富裕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7%,进入小康。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趋高级化重要特征。

城乡结构。中国城乡结构变动首先表现为城市化,195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2.8%1978年城市化率也只有17.9%26年间仅提高5.1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5.7%,正在接近一般公认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1978-2008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1453万人。

区域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明显分化。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区域发展是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两阶级一阶层”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已占22%,每年约增长一个百分点。但必须注意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社会中下阶层比重仍然很大,中层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洋葱头形”,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仍有一定的距离。

 

三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贡献重大。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之外,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经济功能的恢复推动着经济发展;第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第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城乡结构调整使得资源、机会的空间聚集效应得以展现;第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倍增。

 

四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虽然发生深刻变化,并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意义。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我们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体制(如户籍、就业等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建设受到某种程度的忽视等诸多原因,导致社会结构调整滞后,而且这种滞后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

现实发展中的若干重要指标已表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些指标甚至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并没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体现城乡结构变化的城市化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应该达到60%以上,到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7%,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近28个百分点,但仍滞留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中产阶层规模等其他重要指标,亦表明社会结构变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两者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偏差。以城市化率为例,如以改革30年来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的速度测算,城市化率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60%以上的指标,大约需要15年多的时间。又如中产阶层现在只有22%左右,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水平,需要18年时间。其他指标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态势。综合社会结构这些重要指标,并考虑到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等多种因素,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另外,社会结构内部各类子结构之间也存在偏差。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不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那么,按目前的格局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总体来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结构,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不相协调,以及社会结构内部存在种种偏差和不协调,正是导致社会出现结构性紧张,产生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五 调整社会结构坚持科学发展

(一)调整社会结构的重点

第一,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当前,我国城市化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快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制度的调整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规范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加强劳动关系立法,改变“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格局,提高劳动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解决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

第四,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推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围绕壮大中产阶层,缩小社会中下阶层,协调整合阶层利益关系进行社会政策调控。

(二)调整社会结构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调整公共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

第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要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第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第四,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五,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组织,从体制上解决好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行政化“脐带”关系,使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尽快实现社会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