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丽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
杨福泉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83期
2011-02-24

 

近年来,我国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理论上有不少建树,现在的关键是要将理论变为务实的行动,探索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积累并推广有效的经验。如果学者能身体力行地做一些实践的项目,即国外同行所称的试点项目(pilot project),从中总结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经验与教训,将有助于学者研究的深入,有助于联合地方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民众,一起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更好。

 

东巴传人的培养

1999年起,笔者牵头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做了几项文化传承的实践。我们和东巴文化研究所的同仁一起,在培养东巴文化传人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在一些国际基金会的帮助下,我们从东巴文化传统深厚且现在还保留有一些东巴教仪式和习俗的山村里挑选了7个学生展开培养工作,其中有3个是著名东巴的孙子。
对这些学生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授采用了传统的东巴培养方法。东巴老师让学生读、写、诵东巴经,读经书不凭借注音符号,也不用现代录音工具,要求学生对所学东巴经能写、能读、能诵,按仪式逐一学习。他们还学习了制作面偶、绘制木牌等相关东巴文化。研究人员与东巴老师配合,定期查看他们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东巴和研究人员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师生一起交流学习。学生在学完一些仪式之后,不定期返乡,感受社区生活。如遇村里举行传统的文化活动,他们会去参加,并展示自己所学到的东巴文化知识,学以致用,锻炼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我们培养的几个东巴都已掌握了东巴文化中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如书写象形文字、咏诵一些经典、举行祭祀仪式、跳东巴舞蹈、制作用于仪式的面偶和纸扎的祭品等。在2003年和2004年,项目所培养的青年东巴和秀东还应邀到美国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和匹慈尔学院(Pitzer College)、华盛顿州立大学以及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开展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交流工作,为传播纳西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2006年,该项目所培养的青年东巴杨玉华和其他10个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人一起应邀赴美参加了盛大的中国文化艺术节,到美国不少大学和城市交流云南民族文化。

这一培养年轻东巴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丽江一些山村年轻人学习东巴文化的热情,如塔城乡署明村,现在学习东巴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增多,村里与东巴文化相结合的民俗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传统文化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得以延续。

参与式教育传承乡土知识

在上述项目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仅仅靠培养几个传人是不行的,还要将教育和传承工作与社区的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把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乡土知识传承下去。

因此,在纳西族文化传人培养项目奠定的基础上,我们又在丽江白沙乡白沙完小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项目。该项目的宗旨是通过示范性的点,促进本土传统知识在社区民众和社区小学层面上的传播,使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在对传承最关键的小学生中继承下去。

该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目前丽江等地乡土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拓。其中一个创新是学校师生、社区民众和学者共同参与调研和编写教材。原来学校教材的编写,历来习惯于集中一些专家编撰课本,然后要求学校师生无条件地按此教学。我们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参与式的方式。项目一开始,就由学校的师生深入社区民间进行调研,走访当地著名的铜匠、草医、文化名人、民间艺人以及很多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老人,同时还把社区各个方面的代表请进课堂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参与式培训,参加项目的师生深入到村子里进行调研、采访,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这种与社区民众互动的调研中,明确了应该把哪些传统文化内容写进课本之中。

 

留住手上的文化

在长期的民族学田野调查中,我目睹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譬如机械化生产在创造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手工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当各民族历经千百年积累形成的传统手工艺逐渐湮没在时尚潮流中时,这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悲剧,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审美多样性的悲剧。如果再不及时培养一些传人,这些富有特点的少数民族手上的文化也许真的就后继无人了。所以,从2004年起,我们又争取到一些基金会的支持,开展了民族中专贫困生助学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两个扶贫项目,希望通过实施一些项目来帮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提高个人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该项目共资助了18个分别来自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入丽江市民族中专学习乡村有用的知识。而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实施以来,已经有18名年龄在16岁到30岁之间的少数民族女性分两期(每期两年)接受了培训。实施此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少数民族手工文化。通过培训,学员们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为传承民族文化和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们的手工艺产品也开始受到游客的欢迎,有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因此达到了改善生活和传承文化的双赢效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